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就教学团队的含义和特征、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仲耀黎(1954- ),男,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048-02
高职院校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技能领域研究与创新的生力军,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高水平且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与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团队教学,70年代后团队教学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目前,美国约80%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实施了团队教学。9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也开始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团队教学实验与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基于此,可以将教学团队定义为: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
一个高水平或高效的教学团队一般应具有“共同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沟通、有效领导”五个特征,其中“有效领导”尤为重要。拥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才能理清团队建设思路、明确团队发展方向、设计团队远景目标、协调团队成员行动、统领团队成员朝既定目标和方向努力。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构,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或者说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承担教学任务的团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虽然有些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但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比例太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才能促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2.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龙头,课程建设是关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依靠课程。因此,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改革中取得突破,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教师。因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3.教学团队建设是实行开放式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够,师生交流较少,学生学到的也只是零散的死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测试、答疑、讨论等。实施这种教学改革,需要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更需要教学团队的合作。在团队建设中,既需要专业教师,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互补、合作,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新时期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尽管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但成效不显著,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1.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建校时间大都在10年以内,并且较多是通过“三改一补”成立的。原有的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技能的问题,“双师”结构极不合理。近年来伴随高职教育的扩招,教师短缺。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企业的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大量高校毕业生涌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造成具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缺乏,没有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由于受师资来源和培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带头人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致使教学团队松散,阻碍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2.教学团队整体意识不强,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团队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只顾个体教学,相互间缺少沟通协作,无专业教学分工,把教学看成是个人的工作,造成教学重复和矛盾。还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固守自行其是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团队缺乏凝聚力,不愿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采取统一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个体发散而非团队凝聚,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3.教师培训力度薄弱,教学团队缺乏激励竞争机制。从整体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很难满足高职教育发展新时期、新变化、新要求下的需要。这最根本的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容易满足现状,无法产生学习动机。由于培训渠道不畅、培训计划不当以及培训经费的短缺,造成教师无法及时“充电”和更新知识结构,只能“坐吃山空”啃“老本”。还有一些教师不求进取,只是应付工作、混日子。长此以往,教师无法受到应有的激励而参与教学改革和竞争,导致整个教学团队的效率大大降低。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1.密切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赢得企业的支持,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实训条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对于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学校要制订计划,分期分批地派遣到企业“挂职”实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中青年教师可以脱产或半脱产轮流下企业实习,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工程项目,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灵活多样。新招的高校毕业生都必须先到工业中心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上岗培训,重点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另外,鼓励教师走岗位自学成才之路,结合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任务带动技能提高。通过这些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
学校可面向社会企业招聘一部分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要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专业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结构合理,适应教学需求。在向社会、企业、行业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以及政策倾斜和支持,包括待遇、任职、评聘职称等,促使师资“双元互补,竞相发展”,逐步成为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培养团队带头人,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因此,要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使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市场。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掌握企业技术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制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3.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学团队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陈旧的问题,亟待加强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对专业教师,要根据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出五年提高目标。如40岁左右本科学历的教师5年内要取得硕士学位,专业课的教师要在5年内获得技师证书。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分类排队,制定出统一的培训计划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高学历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让团队成员不断超越自我。
同时,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专业教师收入的主要部分。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多做贡献,以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打造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4.树立团队意识,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必须靠集体力量完成,团队成员必须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作用互补、功能融合。现在高职院校教师“一条腿走路”较多,来自学校的教师不了解市场,来自企业的教师不了解教学;理论教学水平高的对实践教学无从开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不知如何驾驭讲台。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如果教师只是各顾各的教学,各干各的工作,缺乏沟通和协调,仅仅注重个人主义,忽视彼此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会影响整体工作的质量或阻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就应具有整体观念或团队意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集体观念,无论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研究等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力量。只有增强团队意识才能够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马延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4]李淑芳,时少华,任伟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途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仲耀黎(1954- ),男,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048-02
高职院校教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技能领域研究与创新的生力军,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设高水平且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与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团队教学,70年代后团队教学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目前,美国约80%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实施了团队教学。9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也开始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团队教学实验与研究。学术界基本认为团队是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基于此,可以将教学团队定义为: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
一个高水平或高效的教学团队一般应具有“共同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沟通、有效领导”五个特征,其中“有效领导”尤为重要。拥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才能理清团队建设思路、明确团队发展方向、设计团队远景目标、协调团队成员行动、统领团队成员朝既定目标和方向努力。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构,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或者说学校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承担教学任务的团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而言,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工作经验,不具备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能力。虽然有些院校引进了一些具有企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但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比例太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才能促使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
2.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龙头,课程建设是关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依靠课程。因此,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在改革中取得突破,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尤其是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教师。因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
3.教学团队建设是实行开放式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不够,师生交流较少,学生学到的也只是零散的死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自我发展、个性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测试、答疑、讨论等。实施这种教学改革,需要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更需要教学团队的合作。在团队建设中,既需要专业教师,也需要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互补、合作,提高开放式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新时期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尽管各个高职院校都在加大教师队伍的培养,但成效不显著,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1.教师实践能力较差,缺乏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建校时间大都在10年以内,并且较多是通过“三改一补”成立的。原有的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技能的问题,“双师”结构极不合理。近年来伴随高职教育的扩招,教师短缺。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企业的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大量高校毕业生涌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造成具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缺乏,没有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由于受师资来源和培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带头人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致使教学团队松散,阻碍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2.教学团队整体意识不强,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团队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只顾个体教学,相互间缺少沟通协作,无专业教学分工,把教学看成是个人的工作,造成教学重复和矛盾。还有的教师由于长期固守自行其是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团队缺乏凝聚力,不愿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团队无法形成统一的目标、采取统一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只能是个体发散而非团队凝聚,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3.教师培训力度薄弱,教学团队缺乏激励竞争机制。从整体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很难满足高职教育发展新时期、新变化、新要求下的需要。这最根本的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容易满足现状,无法产生学习动机。由于培训渠道不畅、培训计划不当以及培训经费的短缺,造成教师无法及时“充电”和更新知识结构,只能“坐吃山空”啃“老本”。还有一些教师不求进取,只是应付工作、混日子。长此以往,教师无法受到应有的激励而参与教学改革和竞争,导致整个教学团队的效率大大降低。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1.密切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赢得企业的支持,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实训条件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对于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教师,学校要制订计划,分期分批地派遣到企业“挂职”实习、顶岗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和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中青年教师可以脱产或半脱产轮流下企业实习,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工程项目,时间可长可短,形式可灵活多样。新招的高校毕业生都必须先到工业中心或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上岗培训,重点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并考取相关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另外,鼓励教师走岗位自学成才之路,结合所在岗位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以任务带动技能提高。通过这些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一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
学校可面向社会企业招聘一部分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要聘请一些行业的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专业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结构合理,适应教学需求。在向社会、企业、行业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以及政策倾斜和支持,包括待遇、任职、评聘职称等,促使师资“双元互补,竞相发展”,逐步成为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培养团队带头人,提高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工作是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一个团队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因此,要加大团队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使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市场。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企业实践经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掌握企业技术最新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学。对引进的人才要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既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人才的培养。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制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3.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学团队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陈旧的问题,亟待加强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对专业教师,要根据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出五年提高目标。如40岁左右本科学历的教师5年内要取得硕士学位,专业课的教师要在5年内获得技师证书。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分类排队,制定出统一的培训计划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高学历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让团队成员不断超越自我。
同时,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在专业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专业教师收入的主要部分。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多做贡献,以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打造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4.树立团队意识,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学团队所承担的任务必须靠集体力量完成,团队成员必须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作用互补、功能融合。现在高职院校教师“一条腿走路”较多,来自学校的教师不了解市场,来自企业的教师不了解教学;理论教学水平高的对实践教学无从开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不知如何驾驭讲台。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如果教师只是各顾各的教学,各干各的工作,缺乏沟通和协调,仅仅注重个人主义,忽视彼此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会影响整体工作的质量或阻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就应具有整体观念或团队意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集体观念,无论是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研究等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力量。只有增强团队意识才能够提高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马延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4]李淑芳,时少华,任伟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途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