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儿童是指在其发展和教育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而且这些问题行为具有严重性和经常性的特征,不仅对其身心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严重阻碍着对儿童教育及教育成果的提升,都会构成社会性问题。因此,如何对这部分儿童进行有效转化,始终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学前问题儿童的转化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促进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学前问题儿童;转换;策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句教育名言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单从理论层面来讲,其包含的意蕴无可挑剔。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不好的学生”——问题儿童却始终困扰着广大老师。对于儿童的教育老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关爱每一位儿童,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广大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文笔者对学前问题儿童进行分析,并对其转化策略进行尝试与研究,旨在抛转引玉,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教师应该努力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老师开展教育的必备基础,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然而,在此方面很多教育工作者表现的远远不够。不能充分的掌握儿童的行为特征及心理变化。在一些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后,通常采用惩罚批评的教育手段,以致于儿童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良好的纠正,反之这些行为经常性发生,并趋向严重性方向发展,引发“问题儿童”的出现。而且,个别老师佩戴了 “有色眼镜”,对儿童不能进行公平对待,这些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教师应具备平等意识
“心理位差”在师生教育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较于学生,老师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明显优于学生,优越感便在学生面前所形成,而学生在老师面前则一直存在一种恐惧感和自卑感。因此,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想法,必须要树立平等意识,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儿童,做他们的服务者,关心和关注他们的想法与情感,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一切为儿童成长而努力,才会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自由发展。
三、教师应应掌握应对问题儿童的方法与策略
1.关注问题儿童,用爱感化他
家庭教育在问题儿童问题行为形成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他们便会通过一些行为来引发家长对其的注意,但是面对儿童的这种问题行为,很多家长多会采用惩罚的方式进行严厉的管教,由于儿童这种行为没有在家庭中得到释放,便随之带到了校园中来。对于问题儿童而言,他们更加苛求得到更多的关爱。所以,老师必须要加强问题儿童的重视,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关心和关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通过爱来感化他们的问题行为,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2.循序渐进,注重问题儿童的微小进步
要对问题儿童进行有效转化,万不可急躁,应当根据幼儿的特点与个体差异,对相关要求和难度进行适当的降低,注重问题儿童的微小进步,以免儿童在屡屡受挫中形成习得性无助,让儿童获得自我控制感,对其问题行为进行逐步改变。为此,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发现问题儿童的微小改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循序渐进,让他们通过努力就会达到,这对其问题行为的纠正是极为有利的。
3.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措施,改变儿童错误态度
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其目的是增加动作发生频率。它包括表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指以实物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奖励;精神奖励主要是指以赞许、表扬、夸奖、奖状等形式的激励。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儿童行为的改善,及时适度地予以奖励。同时,问题儿童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一无是处的,教师也应通过奖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惩罚是使用某种方式使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减少,其目的是降低动作发生频率。按内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取消某种物质奖励、中断饮食或睡眠等可归入物质惩罚;批评、检讨、斥责等可归入精神惩罚。在精神惩罚中,还有一种自然后果惩罚,是指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儿童实施强惩罚并不能使儿童不良行为改变。
在奖励与惩罚之间,奖励的作用要大于惩罚的作用。俗话说“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对于教师而言,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鼓励的语言,对于问题儿童更应该多鼓励,少批评。
行为的改变是以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要改变行为,我们首先要改变态度。一个孩子很喜欢某个玩具,你越是禁止他玩,他对这种玩具的态度越坚决(喜爱)。要改变态度,可以通过低惩罚的方式。例如儿童很喜欢某种玩具,我们不允许他玩,即使他玩了,也只是给予很低的惩罚。让他觉得他不玩这种玩具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因为自己不喜欢玩这种玩具。所以,对于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之时我们不应该给予很大的惩罚,当儿童认为是怕教师才不出现这种行为之时,很可能教师没在面前时又出现这种行为。所以要通过低惩罚改变他对这种行为的态度。而这样一个过程应该是需要耐心的,态度的改变不是很容易的,要经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实现。
四、教师应该整合教育力量,共同转化问题儿童
父母的遗传、教养方式、社会生活环境、学校教育不当都可能造成问题儿童的产生。而要转化问题儿童,单从教师层面着手也很难成功的。所以教师应该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共同转化问题儿童。教师应该积极地和家长建立沟通,这一过程实质也是教育家长,纠正其不当教育方式的过程,虽然说和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只要使家长感到老师是为了他的孩子好,而且自己的态度总是诚恳的,必定会赢得家长的一直认同和鼎力配合,共同转化问题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金良.关于如何转化问题儿童行为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
[2]王伟明.问題儿童的转换策略[M].现代教育研究,2016,(11).
[3]金盛华.教师针对问题儿童教育行为的策略[M].新教育时代,2015,(23).
[4]谭新伟,张江图,周莉.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对策研究[J].科学家教,2016,(5).
关键词:学前问题儿童;转换;策略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句教育名言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单从理论层面来讲,其包含的意蕴无可挑剔。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不好的学生”——问题儿童却始终困扰着广大老师。对于儿童的教育老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关爱每一位儿童,让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广大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文笔者对学前问题儿童进行分析,并对其转化策略进行尝试与研究,旨在抛转引玉,对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教师应该努力加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老师开展教育的必备基础,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然而,在此方面很多教育工作者表现的远远不够。不能充分的掌握儿童的行为特征及心理变化。在一些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后,通常采用惩罚批评的教育手段,以致于儿童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良好的纠正,反之这些行为经常性发生,并趋向严重性方向发展,引发“问题儿童”的出现。而且,个别老师佩戴了 “有色眼镜”,对儿童不能进行公平对待,这些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教师应具备平等意识
“心理位差”在师生教育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较于学生,老师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地位明显优于学生,优越感便在学生面前所形成,而学生在老师面前则一直存在一种恐惧感和自卑感。因此,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想法,必须要树立平等意识,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儿童,做他们的服务者,关心和关注他们的想法与情感,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一切为儿童成长而努力,才会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自由发展。
三、教师应应掌握应对问题儿童的方法与策略
1.关注问题儿童,用爱感化他
家庭教育在问题儿童问题行为形成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缺少对孩子的关爱,他们便会通过一些行为来引发家长对其的注意,但是面对儿童的这种问题行为,很多家长多会采用惩罚的方式进行严厉的管教,由于儿童这种行为没有在家庭中得到释放,便随之带到了校园中来。对于问题儿童而言,他们更加苛求得到更多的关爱。所以,老师必须要加强问题儿童的重视,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关心和关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通过爱来感化他们的问题行为,促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2.循序渐进,注重问题儿童的微小进步
要对问题儿童进行有效转化,万不可急躁,应当根据幼儿的特点与个体差异,对相关要求和难度进行适当的降低,注重问题儿童的微小进步,以免儿童在屡屡受挫中形成习得性无助,让儿童获得自我控制感,对其问题行为进行逐步改变。为此,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发现问题儿童的微小改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循序渐进,让他们通过努力就会达到,这对其问题行为的纠正是极为有利的。
3.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措施,改变儿童错误态度
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其目的是增加动作发生频率。它包括表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指以实物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奖励;精神奖励主要是指以赞许、表扬、夸奖、奖状等形式的激励。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儿童行为的改善,及时适度地予以奖励。同时,问题儿童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是一无是处的,教师也应通过奖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惩罚是使用某种方式使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减少,其目的是降低动作发生频率。按内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取消某种物质奖励、中断饮食或睡眠等可归入物质惩罚;批评、检讨、斥责等可归入精神惩罚。在精神惩罚中,还有一种自然后果惩罚,是指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儿童实施强惩罚并不能使儿童不良行为改变。
在奖励与惩罚之间,奖励的作用要大于惩罚的作用。俗话说“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对于教师而言,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奖励、鼓励的语言,对于问题儿童更应该多鼓励,少批评。
行为的改变是以态度的改变为基础的,要改变行为,我们首先要改变态度。一个孩子很喜欢某个玩具,你越是禁止他玩,他对这种玩具的态度越坚决(喜爱)。要改变态度,可以通过低惩罚的方式。例如儿童很喜欢某种玩具,我们不允许他玩,即使他玩了,也只是给予很低的惩罚。让他觉得他不玩这种玩具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因为自己不喜欢玩这种玩具。所以,对于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之时我们不应该给予很大的惩罚,当儿童认为是怕教师才不出现这种行为之时,很可能教师没在面前时又出现这种行为。所以要通过低惩罚改变他对这种行为的态度。而这样一个过程应该是需要耐心的,态度的改变不是很容易的,要经过长期的教育才能实现。
四、教师应该整合教育力量,共同转化问题儿童
父母的遗传、教养方式、社会生活环境、学校教育不当都可能造成问题儿童的产生。而要转化问题儿童,单从教师层面着手也很难成功的。所以教师应该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共同转化问题儿童。教师应该积极地和家长建立沟通,这一过程实质也是教育家长,纠正其不当教育方式的过程,虽然说和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只要使家长感到老师是为了他的孩子好,而且自己的态度总是诚恳的,必定会赢得家长的一直认同和鼎力配合,共同转化问题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蔚蓝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张金良.关于如何转化问题儿童行为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
[2]王伟明.问題儿童的转换策略[M].现代教育研究,2016,(11).
[3]金盛华.教师针对问题儿童教育行为的策略[M].新教育时代,2015,(23).
[4]谭新伟,张江图,周莉.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对策研究[J].科学家教,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