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学生从物质上和思想上真正脱贫,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如何加强和提升资助工作日常事务管理质量,建立助学金按比例分配制度。第二部分研究如何建立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公平、公正、公开,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第三部分研究如何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填补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扶贫空白,打造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新亮点。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探索中逐步健全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本论文所作的理论研究究竟是否能够完善现有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是否能够解决当前的贫困学生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
关键词:贫困学生;学生资助;改进路径
伴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客观上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在全国高校中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和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建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资助模式尤为重要。调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国家经费投入、生源、学生素质、学生贫困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承担的学费普遍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二是学生生源地多为乡镇农村,贫困生数量相对普通高校较多;三是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贫困生认定、审核程序中存在贫困程度界定困难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相比于普通高校的贫困生5%—10%这个数值,我校的贫困生比例已达到了40%以上。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和资助工作的开展是解决我校贫困生问题的关键因素。
一、加强和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日常事务管理质量
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尽管也做了很大努力,也建立了诸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企业捐资助学等资助方式。但是现行的资助模式当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资助政策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有效地将资助政策和培养人才的任务结合起来。从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到资助模式,从贫困生的认定到监督管理,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着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资助体系的科学性。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欧洲、日本在贫困生资助理念、资助方法和资助管理等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它们普遍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免收学费、工读计划、勤工俭学等资助贫困学生的机制,特别是它们建立的比较有效的贫困生界定方式、资助方式和约束监督措施等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结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殊性和我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得失,我校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资助机制。
我校现行助学金分配制度为按各二级学院占比人数进行分配,这实际上并没有反应出贫困生在我校各二级学院分布不均衡的客观状况。应该建立起根据各二级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人数占比进行助学金名额分配制度,这样将有利于助学金科学地用于资助到更多的实际贫困学生;有利于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助学金的后续管理。
二、探索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
为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良好校园氛围,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我校应该建立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分以下三部分进行:
前期进行广泛动员。通过学校官网、橱窗、校报等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评选条件、评审程序,让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中期开展公开答辩。采用“差额推荐、公开答辩”的评审形式,让申报学生进行现场陈述和个性展示,各学院师生同场观摩、学习和监督。学校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组织专人从思想修养、学习成绩、荣誉成就、社会工作等方面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按学习成绩、竞赛成果、社会工作及荣誉获奖以及个性展示等项目分析、审核、打分,从学院推荐名单中差额选拔优胜者,并报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公示。国家奖学金公开答辩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它既充分展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提醒学生刻苦学习与均衡发展并重,让同学们对“好学生”的概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后期深入广泛宣传。每年召开全校性的国家奖学金表彰大会,广泛宣传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示范引领作用;编印《XXX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用个人简介、座右铭、事迹正文及师长点评激励学生,发放到每一个学生宿舍,激励学生自觉向学、争做典型,让国家奖学金评审和答辩对我校学生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
三、探索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填补贫困生精神扶贫空白
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创新是从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两个方面来构建的,即突出“贷”在经济扶贫上的主体地位,突出“勤”在经济扶贫上的主导地位,突出社会援助资金在经济扶贫上的辅助地位;选择贫困生精神扶贫中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为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打造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资助育人体系,使之成为我校建立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新亮点。
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感恩教育课程是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良好的感恩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待党和国家关爱的认知度,对待学校关爱的认知度,对待学习、生活、未来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最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提高其感恩素养的有效途径。实施感恩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推进我校高职教育的发展。 励志教育课程是填补我校励志教育的空白。当前励志教育的缺失,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理想信念模糊、自立自强精神不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欠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工作,使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明确主要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自立自强精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励志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要探索有效途径,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心理励志教育,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诚信教育课程是针对受资助学生存在的失信现象,学习中的考试作弊、论文及作业抄袭等;经济中的拖欠学费,用欺骗等方式获取助学金及贷款,信用卡、手机卡透支欠费等;求职就业中的虚假简历、违约毁约等;人际交往中的不真实、言行不一,编造网络虚假信息等不诚信行为进行的教育课程。分析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是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心理不成熟;从家庭方面看主要是家长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和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从学校看主要是对诚信教育的轻视、诚信教育方式落后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从社会方面看,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现象的严重影响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此本课程进行学生诚信教育应需要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建立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诚信管理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奖惩机制和诚信监督机制;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以便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校园诚信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勤俭教育课程是塑造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武装学生头脑,。弘扬健康勤俭和谐的道德观念,突出“特色理论”教育,发挥教师感化作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使他们心灵有所寄托,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培育勤俭适度的消费观念,通过开展勤俭节约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衣食无忧,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树立健康理性的恋爱观,引导贫困学生认真做好人生规划,正确地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恋爱中奢侈浪费,把爱情当成学习、事业成功的催化剂,当成激励双方不断进步的力量。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观,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加强对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健康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把勤俭理念融入就业实践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用勤俭的理念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2008
[2]李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2012
[3]王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挫折教育探析2010
[4]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实施现状的反思[J].管理观察,2009,(35):88.
[5]王峰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转型的难题与对策--对陕西省属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的调查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2):73-76.
[6]吕维洪,余江敏.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28):65-67.
[7]周红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0,(3):123-124.
[8]王平.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中南大学,2009.
关键词:贫困学生;学生资助;改进路径
伴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客观上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的贫困生比例。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在全国高校中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影响到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和措施,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建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科学、合理的资助模式尤为重要。调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在国家经费投入、生源、学生素质、学生贫困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相对较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所承担的学费普遍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二是学生生源地多为乡镇农村,贫困生数量相对普通高校较多;三是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贫困生认定、审核程序中存在贫困程度界定困难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相比于普通高校的贫困生5%—10%这个数值,我校的贫困生比例已达到了40%以上。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和资助工作的开展是解决我校贫困生问题的关键因素。
一、加强和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日常事务管理质量
在贫困学生资助方面,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尽管也做了很大努力,也建立了诸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企业捐资助学等资助方式。但是现行的资助模式当中,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资助政策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没有有效地将资助政策和培养人才的任务结合起来。从贫困生的资助理念到资助模式,从贫困生的认定到监督管理,没有体现出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着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资助体系的科学性。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欧洲、日本在贫困生资助理念、资助方法和资助管理等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它们普遍建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免收学费、工读计划、勤工俭学等资助贫困学生的机制,特别是它们建立的比较有效的贫困生界定方式、资助方式和约束监督措施等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结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特殊性和我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得失,我校目前的学生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资助机制。
我校现行助学金分配制度为按各二级学院占比人数进行分配,这实际上并没有反应出贫困生在我校各二级学院分布不均衡的客观状况。应该建立起根据各二级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人数占比进行助学金名额分配制度,这样将有利于助学金科学地用于资助到更多的实际贫困学生;有利于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助学金的后续管理。
二、探索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
为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良好校园氛围,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我校应该建立国家奖学金答辩制度。分以下三部分进行:
前期进行广泛动员。通过学校官网、橱窗、校报等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评选条件、评审程序,让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之情。
中期开展公开答辩。采用“差额推荐、公开答辩”的评审形式,让申报学生进行现场陈述和个性展示,各学院师生同场观摩、学习和监督。学校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组织专人从思想修养、学习成绩、荣誉成就、社会工作等方面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价,按学习成绩、竞赛成果、社会工作及荣誉获奖以及个性展示等项目分析、审核、打分,从学院推荐名单中差额选拔优胜者,并报校国家奖助学金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后予以公示。国家奖学金公开答辩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它既充分展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提醒学生刻苦学习与均衡发展并重,让同学们对“好学生”的概念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后期深入广泛宣传。每年召开全校性的国家奖学金表彰大会,广泛宣传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示范引领作用;编印《XXX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用个人简介、座右铭、事迹正文及师长点评激励学生,发放到每一个学生宿舍,激励学生自觉向学、争做典型,让国家奖学金评审和答辩对我校学生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
三、探索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填补贫困生精神扶贫空白
贫困生资助模式的创新是从经济扶贫和精神扶贫两个方面来构建的,即突出“贷”在经济扶贫上的主体地位,突出“勤”在经济扶贫上的主导地位,突出社会援助资金在经济扶贫上的辅助地位;选择贫困生精神扶贫中的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为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打造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资助育人体系,使之成为我校建立示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新亮点。
建立励志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四大部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勤俭教育。感恩教育课程是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良好的感恩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待党和国家关爱的认知度,对待学校关爱的认知度,对待学习、生活、未来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最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提高其感恩素养的有效途径。实施感恩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推进我校高职教育的发展。 励志教育课程是填补我校励志教育的空白。当前励志教育的缺失,对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他们理想信念模糊、自立自强精神不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综合素质欠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工作,使之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要明确主要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自立自强精神、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作为励志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要探索有效途径,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心理励志教育,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
诚信教育课程是针对受资助学生存在的失信现象,学习中的考试作弊、论文及作业抄袭等;经济中的拖欠学费,用欺骗等方式获取助学金及贷款,信用卡、手机卡透支欠费等;求职就业中的虚假简历、违约毁约等;人际交往中的不真实、言行不一,编造网络虚假信息等不诚信行为进行的教育课程。分析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是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心理不成熟;从家庭方面看主要是家长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和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从学校看主要是对诚信教育的轻视、诚信教育方式落后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从社会方面看,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冲击、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现象的严重影响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此本课程进行学生诚信教育应需要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建立受资助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诚信管理机制、诚信评价机制、诚信奖惩机制和诚信监督机制;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以便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校园诚信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勤俭教育课程是塑造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武装学生头脑,。弘扬健康勤俭和谐的道德观念,突出“特色理论”教育,发挥教师感化作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使他们心灵有所寄托,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培育勤俭适度的消费观念,通过开展勤俭节约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衣食无忧,勤俭持家、吃苦耐劳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树立健康理性的恋爱观,引导贫困学生认真做好人生规划,正确地处理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恋爱中奢侈浪费,把爱情当成学习、事业成功的催化剂,当成激励双方不断进步的力量。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观,通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加强对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健康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正确的就业观,把勤俭理念融入就业实践中,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用勤俭的理念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2008
[2]李闯.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2012
[3]王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挫折教育探析2010
[4]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实施现状的反思[J].管理观察,2009,(35):88.
[5]王峰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转型的难题与对策--对陕西省属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的调查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2):73-76.
[6]吕维洪,余江敏.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28):65-67.
[7]周红梅.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0,(3):123-124.
[8]王平.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中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