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点亮历史舞台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学院有一个“戏曲服装设计”专业,透过那些美轮美奂的戏曲服装,学生们要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个专业的特色,一是民族性,二是传统性,三是因为需要继承传统任务而带来的创作上的艰巨性。总之这个专业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但它充满了乐趣和文化底蕴。
  把“内心世界”穿在身上
  如果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京剧,把昆曲《牡丹亭》改成欧式歌剧,那剧中人物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朱丽叶穿旗袍?罗密欧穿长衫?杜丽娘套一身裙摆膨大的公主裙?
  这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时常面临的作业。在“剧目服装设计”课上,老师就会给学生安排这样独特的练习题目。这个作业当然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设计出既好看、又符合人物时代环境和剧目风格的衣服。
  戏曲服装设计的创造基础在于继承传统戏曲服装。传统戏曲服装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艺术积淀丰厚,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因此设计者必须忠实地继承,并且在纵向基础上横向借鉴之。以继承传统为本,正确解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是本专业的核心设计问题。所以说,戏曲服装设计,远不是“给演员做衣服”那么简单,在舞台上,人物和情节的许多信息都需要靠服饰来体现。京剧中有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有专门的服饰,而帝王将相、渔樵耕读......很多角色也都需要服装来说明身份。
  更进一步来说,服装还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同是年轻女子的“旦角”,王昭君深明大义,她的服装除了雍容华贵,还要表现出一种英武的气魄;而活泼俏皮的红娘,她是一个丫鬟,衣服就要用鲜艳,明快的色彩搭配。这是两个内心世界不同的女子在服饰上表现出的不同。
  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穿着带有牡丹和凤凰图案的戏服。“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杨贵妃喜欢牡丹,可不是后人杜撰的,李白都把这写进诗里了。所以在她雍容华贵的服饰里,折扇和衣衫上都有牡丹花的图案,而那凤凰的图案,在戏曲中也代表了她贵妃的身份。
  戏曲服装的设计,要求把角色的“内心外化”,所以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戏曲理论和各种剧目,还要上不少与历史文化有关的课程,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剧情的历史背景,才能对剧中人物有更准确的把握。
  古装“与时俱进”
  有人以为,传统戏曲不都有固定的服饰吗?还需要另行设计吗?回答是肯定的。京剧、越剧、昆曲都有数百年历史,服装早已形成各自的样式套路,但就像现在每年都流行新风尚一样,人们的审美标准永远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传统戏服,常有“艳红加嫩绿”之类的搭配,不太符合当今的审美观。如今的设计师就要对它们稍加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比如白先勇执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虽然是传统剧目,但人物造型和服装都有创新,戏服比过去更为清新典雅,就算不懂昆曲的人,看起来也会觉得赏心悦目。
  除了传统剧目之外,现在依然还会不断创作一些新戏。如同电视剧的“古装片”,现代人写的古代题材的戏曲叫“新编历史剧”,像京剧《王昭君》《大唐贵妃》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新剧,这些新剧当然也需要设计服装了。为新戏设计服装,除了参考传统戏服(多以明、清服装为基础模板),还要多融入剧情时代的服饰元素,以及现代的审美特征。这就需要学生们对秦汉、隋唐、宋元等历代服饰都有一定了解。
  另外,为舞台表演服务,还得考虑演员的表演动作。特别是舞剧,服装的造型结构更要便于肢体语言的表达,材料要轻盈飘逸......其实,戏曲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针对戏曲做研究,也要涉猎歌舞剧、影视剧和歌舞晚会等领域的服装设计。
  针脚线尾,大有来头
  戏服的款式,其实就是从人们日常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缝纫方法也传承了中国古代服装的制作工艺。以前没有化纤材料,古人的衣服主要是棉、麻和丝绸的。丝绸因为色彩华美、垂感好,所以过去的戏服基本都是真丝质地,加上精美的刺绣,很多都是风华绝代的工艺精品。而那些名家、名角,还会花重金量身订做自己的“私房行头”,其做工的精湛程度,堪比当时帝王将相的真实着装。
  中国的传统服装博大精深,不管是外在的样式、面料、刺绣、纹样,还是服装内里的滚线、包边技术,都饱含着千百年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的深厚积淀。在大家都以西式衣装为主流的今天,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依然在戏曲服装领域延续传承。
  戏曲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学“服装工艺”,有时甚至要聘请老裁缝来讲课。虽然学生们重在设计而不是制作,但也必须了解服装制图、剪裁的方法。毕业之前,他们都需要到苏州置装厂实习,在那里学习中国传统的制衣技术。有些毕业生后来也会转行到时装界发展,但因为他们深受传统文他熏陶,所以设计出的服装风韵独到、别具一格,也往往因此而获得成功。
其他文献
我到台北正好满十五年,其间大搬家十五回,局部搬迁二十多次,在一个地方居住最长也不超过四年。搬来搬去,还是没离开台北这个小脸盆,像一只骚动的小鸟进行它的短途流浪。  不挑剔地说,我颇喜爱台北,但严格地审视,我到现在还在努力适应台北。  如果有人像我一般,在生命最活泼的前十五年生长在与世无争的平原乡村,听懂天空与自然的交谈、窥视山峦与云雾的幽会、熟悉稻田与土地的缱绻……那么,没有理由在往后岁月寻求另一
期刊
世界日新月异,偏偏有人醉心于古代书画。中央美术学院就有这么一个专业,专门学习如何保护与修复古书画。这个专业学习的内容十分精彩,还能体会到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学生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具备绘画和动手能力,甚至还要懂物理化学。  近年来,传统文化保护事业越来越系统化,各大高校也出现了不少相关专业与学科。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文化遗产学系,就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艺术类文化遗产的科系,号称“最古老的事业,最
期刊
那年,我高二。一天和舍友去学校门口的书店借书,我先选了一本《高考古诗文赏析》,然后坐在门口的小方凳上等舍友。百无聊赖中,我发现了脚边的一群蚂蚁。  毫无疑问,那是我人生中一次意义重大的发现。  大约有几十只,围着指甲大小的一块面包,爬上爬下,忙碌不堪,一会儿推着面包一点点挪动,一会儿又让它翻个跟头,但每次面包挪动的方向都不一样,所以搞来搞去,它们基本都在方圆一厘米的地方打转。  我不知道蚂蚁们是怎
期刊
太阳系草莓救星  踩着一地阳光往教室走时,米米心情差,像随时可能走火的炸药。  进教室时,米米一眼看到自己那件小印花夹克被吊在黑板的正上方,炸药“砰”地就炸了。  米米的目光像一道寒光凛凛的剑,扫了一遍教室里的芸芸众生,声音撕云裂帛地问:“谁干的?”  没有英雄站出来承认那是他的“杰作”。米米气哼哼地在讲台前立成了稻草人,目光由最初的愤怒变成了一窝热气腾腾的沸水。  大家都被米米凶神恶煞的样子吓住
期刊
愚人节可是个好日子,谁最聪明谁最“愚”,这一天开几个玩笑便能见分晓。如果单纯的你被 “愚”了,大家都笑了,恭喜你,你不算太“愚”,你是个可爱的人!那么谁是这一天真正最“愚”的人呢?经过了热情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一致将最“愚”的矛头指向了那些嘻嘻哈哈看似很会开玩笑却一不小心就让玩笑过了火的人以及那些沉默寡言开不起玩笑的“扑克脸”。如果你是以上两种的其中之一,那真不好意思,你被玩笑打败了。  看来,“
期刊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腊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年底这一天,人们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经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叫“毛糙纸揩洼”。“洼”就是屁股。一个人拿一张糙纸,把另一个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说:你这嘴
期刊
铜菊镇的梅雨  ○李玉杰  小镇的梅雨来得温和、缓慢、潮湿、黏腻……在无边无际的水雾里,小镇昏昏欲睡,眼皮跳动得让人思维混沌。几场温热的大雨,几阵在傍晚时分将天空中的红霞吹散的季风,几声从遥远的海边传来的潮汐声,这季节就过去了。  “蓉儿,蓉儿……”一声声呼喊如同江郎摇橹时那“咿呀咿呀”的声音,悠悠地飘进了耳朵。  烟雨中,一个佝偻的背影若隐若现,如同一只断了线的纸鸢,好像风一吹就会把她吹走似的。
期刊
第一站:尖沙咀血拼时刻  下午2点多,我们终于到了香港。入境的人不算多,但已经十分international了。机场里各种肤色的国际友人在排队等待入境。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买了一张八达通后就去找双层巴士,准备去往尖沙咀。如果说起香港的第一大特色,那就是双层巴士了,因为在香港,巴士都是双层的。从机场到市区差不多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车上设有专门放大型行李箱的地方,而且巴士上居然还有Wi-Fi,对于
期刊
90后凶猛来袭  郭敬明的《小时代》创造了“90后电影”这样一个新名词,它的意义在于电影产业改革10余年来,第一次有一部电影能成功地让这么多十几岁的孩子成群结队地走进电影院,并且在观影过程中无比投入和陶醉,以至于对年长一些的观众来说,孩子们在影院里的笑声和泪水远比电影本身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而由此引起人们关注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当然已经不单是郭敬明的作品了,它指的是那一类符合90后审美兴趣,能引
期刊
清纯美丽的代名词  看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位沈佳宜。而韩国大众心目中的沈佳宜就非林允儿莫属了。谈美貌似乎是件很肤浅的事情,但若把励志成长和清纯气质以及幸运儿般的万千宠爱统统加在美貌之上,好像这样的故事就成了大家都津津乐道的,每个女孩都渴望这样的人生。  漂亮姑娘的励志故事都很俗套,无非是天生丽质加后天不懈努力然后成就未来一类的说辞,可是这样的故事永远惹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