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湘湖子民”,这是萧山历史文化专著《文脉湘湖》“后记”的标题,至此开始,我有了“湘湖子民”的笔名。关于萧山历史文化的专著,至今我写了三部,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为这三本书写了三个序,称我为“忘年乡友”,对我更是爱之有加。这三个序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来先生对晚辈的至真至爱与满腔期待,我把他称之为“三序之缘”。
首序之缘
开始于2006年7月中旬,萧山图书馆新馆欲设立“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我代表萧山图书馆前往南开大学与来先生洽谈建馆一事,来先生安排我们在南开大学外宾楼住下,第二天在家中为我们准备了早餐,并商谈了具体建馆事宜。
来先生的家在南开北村一筒子楼的三层,与我想象中的“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文献学家”的家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想象,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来先生的家依旧这样“简单”,不大的房子内除了厨房均是书架与书,就连洗漱间内也放了许多书,给我的印象是真真切切的“书香门第”“学问大家”。而来先生自命为“邃谷”,想来其中不乏深意。谈完工作,我忐忑地提出《文脉湘湖》请序的要求,来先生马上说:“你寄来我看看。”寄去不几日,来先生即寄序于我。
“……我深庆吾乡人文一脉之继响,更喜湘湖之得干古知音,恍惚间若有一大隐抱琴斜倚于跨湖桥头,轻弹缓拨,丝丝飘荡湘湖八干年沧桑心曲,或入耳,或入梦。行见湘湖文脉,曲折舒缓,惠我萧山。……今突得晨光《文脉湘湖》,循读一过,颇得时光倒流,旧念再现,时空隧道,恍然缩短之乐……设能手此—书,则湘湖古今风貌可得其大要……”
《文脉湘湖》为浙江省社科联课题,萧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书中第一幅照片即我与来先生在湘湖“梦湖桥”畔的合影。序中“更喜湘湖之得千古知音”正是序名“湘湖知音”的出处,也是我与来先生的“一序之缘”。
二序之缘
缘于2010年12月,我再一次冒昧请序于来先生。这次是我写了近四年的《水脉萧山》。虽然,写这书的信息我早已告诉来先生,但当我电话请序时,电话那头的声音好像有难言之处,可我还是亟盼来先生为我作序,因深知来先生对我的了解和厚爱。“如果不急的话,你寄我一看。”来先生又说,“看了再说。”我没有多想,又一次寄去书稿。本想这次大概要几个月时间了,不承想,没隔几日,来先生两次打来电话,称赞了书稿的思路和叙写的方式,十几日,便寄序与我。
“2006年,晨光曾著《文脉湘湖》一书,邀我作序。我读其书稿,盛赞其描述湘湖之完善,令人神往,而兴后生可畏之叹,却尚未洞识‘水脉’之深意。……今晨光以‘水脉’为萧山生存、发展之根基,亦犹人体脉络之相贯通。以水区划而萧山古往今来天地人物,皆得包容。晨光遍历吾乡之山水,以水乡人独有之眼光俯视萧然大地,以柔水之心观其山水之胜,悟其‘水脉’真谛。所著《水脉萧山》则为故乡提其纲而挈其领,世人当由此而知我故乡。”
《水脉萧山》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精品编研工程立项课题,书名“水脉萧山”由来先生题签。此序与首序间隔四年,来先生已是88岁高龄。后来,当我得知,来先生是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而为之作序时,感激和崇敬之心难以言表,同时颇感隗疚。现在想来,来先生“看了再说”的话饱含了怕身体状况不好而有负于人的复杂的心理。
三序之缘
这次是《湘湖史》,此书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杭州市历史文化丛书之一。2011年8月,来先生携夫人来萧山,与萧山图书馆孙静馆长商议“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扩展一事。来先生容光焕发,精神状态颇佳,邀我共进晚餐。我在表达上次请序的歉意后,又谈及所著《湘湖史》,并恳请再序。这次来先生未作丝毫考虑,爽快答应。当书寄至南开大学后没几日,来先生又来电赞扬《湘湖史》的完整。他在序中这样写道:
“我曾读过几种有关湘湖的书,获知湘湖的大略,总想能读到通贯古今、全面论述的著作,而一时未能如愿……时经四年,晨光和他的合作者果然实现他们的学术理想,完成了《湘湖史》的撰写。《湘湖史》仍以历史文化为视角,反映从跨湖桥文化以来包括自然湘湖和人工湘湖的8000多年的历史。……较之《水脉湘湖》又进层楼。”
在与来先生的“三序之缘”中,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每一次请序都得到了来先生的鼎力相助,哪怕是在身体不适时情况下。细细想来,我与来先生的“三序之缘”,可以概括为16个字:“读之认真、写之真切、评之中肯、冀之厚望。”
《文脉湘湖》《水脉萧山》《湘湖史》三部书稿,加起来共近百万字,每次来先生总是认认真真地读,并在序的字里行间传达出非常真切的热爱家乡、关心晚辈的情感。“湘湖与我并不陌生,七十余年前,我方在髻龄,寄居于西兴外家,就读于铁陵关小学….-我亦多倚大外祖膝上,伏听乡邦掌故,1禺有谈及湘湖影色,则怦怦心跳……甚至形诸梦寐。岁月推移,旧念逐渐模糊,回忆日益褪色。今突得晨光《文脉湘湖》,循读一过,颇得时光倒流,旧念再现,时空隧道,恍然缩短之乐。”(《文脉湘湖·序》)“晨光既成《水脉萧山》,邮其稿至寒舍,力邀作序。历时十日,始读竟全稿……我好像血栓被疏通,能通畅地周流全身那样。舒适痛快,我找到故乡真正的命脉!”(《水脉萧山·序》)“我心向往之而谋先读为快,适晨光正发来书稿请序,时当溽暑炎夏,读其书若感清凉。”(《湘湖史·序》)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年届九十的先生来说,所付出的劳动当比中青年人更多。
来先生为之“三序”,评之中肯,且冀之厚望。其实,来先生对于《湘湖史》的序有两份寄于我,他在阅尽全稿后,特打电话给我,告知两份序的区别,一份是《湘湖史》未作修改的序,一份是听取意见修改后的序。当我听取来先生的意见作了相应调整,然后打电话告诉来先生并欲再寄还序作调整时,来先生非常高兴,连连说:“不用再寄了,不用再寄了。”话语间透露出对晚辈的极大信任。在《文脉湘湖》序结尾处,来先生这样写道:“晨光既以湘湖为专攻,则随湘湖日益发展、更新,而研究探讨当有更大进展,而为地方文献学领域增一专家。晨光方在中年,后来者必当居上,我虽年登八秩,然老骥出枥,志在万里,犹愿与晨光共勉,为乡邦文献同做贡献。晨光其勉旃!是为之序。”话语间,来先生传达出对晚辈的殷切厚望。
我曾是萧山区的“十佳藏书家庭”,书房是我心灵回归、情感表达的地方,亦是我情寄湘湖、研究湘湖的处所。书房挂着一块不大的黑色的匾,匾的凹凸面上镶有墨绿色“超逸斋”三大字和“萧山来新夏题”六个小字,钤有红色“萧山来新夏印”印。还有一棕色小框,上有来先生为贺《文脉湘湖》首发式而写的“为乡邦文献又增—佳作”的赞语。每当我看到这些,以及来先生写的“三序”,就会想起来先生,想起我与来先生多次相见的缘分,想起来先生对我的厚爱、教诲和鼓励,从而体会到来先生由“三序”而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敦厚、诚恳地为人处世的方式……来先生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我似乎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会再一次地忘掉写作的艰辛,拿起笔来,为研究下—个湘湖的专题而伏案。
首序之缘
开始于2006年7月中旬,萧山图书馆新馆欲设立“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我代表萧山图书馆前往南开大学与来先生洽谈建馆一事,来先生安排我们在南开大学外宾楼住下,第二天在家中为我们准备了早餐,并商谈了具体建馆事宜。
来先生的家在南开北村一筒子楼的三层,与我想象中的“史学家、方志学家、图书文献学家”的家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想象,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来先生的家依旧这样“简单”,不大的房子内除了厨房均是书架与书,就连洗漱间内也放了许多书,给我的印象是真真切切的“书香门第”“学问大家”。而来先生自命为“邃谷”,想来其中不乏深意。谈完工作,我忐忑地提出《文脉湘湖》请序的要求,来先生马上说:“你寄来我看看。”寄去不几日,来先生即寄序于我。
“……我深庆吾乡人文一脉之继响,更喜湘湖之得干古知音,恍惚间若有一大隐抱琴斜倚于跨湖桥头,轻弹缓拨,丝丝飘荡湘湖八干年沧桑心曲,或入耳,或入梦。行见湘湖文脉,曲折舒缓,惠我萧山。……今突得晨光《文脉湘湖》,循读一过,颇得时光倒流,旧念再现,时空隧道,恍然缩短之乐……设能手此—书,则湘湖古今风貌可得其大要……”
《文脉湘湖》为浙江省社科联课题,萧山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书中第一幅照片即我与来先生在湘湖“梦湖桥”畔的合影。序中“更喜湘湖之得千古知音”正是序名“湘湖知音”的出处,也是我与来先生的“一序之缘”。
二序之缘
缘于2010年12月,我再一次冒昧请序于来先生。这次是我写了近四年的《水脉萧山》。虽然,写这书的信息我早已告诉来先生,但当我电话请序时,电话那头的声音好像有难言之处,可我还是亟盼来先生为我作序,因深知来先生对我的了解和厚爱。“如果不急的话,你寄我一看。”来先生又说,“看了再说。”我没有多想,又一次寄去书稿。本想这次大概要几个月时间了,不承想,没隔几日,来先生两次打来电话,称赞了书稿的思路和叙写的方式,十几日,便寄序与我。
“2006年,晨光曾著《文脉湘湖》一书,邀我作序。我读其书稿,盛赞其描述湘湖之完善,令人神往,而兴后生可畏之叹,却尚未洞识‘水脉’之深意。……今晨光以‘水脉’为萧山生存、发展之根基,亦犹人体脉络之相贯通。以水区划而萧山古往今来天地人物,皆得包容。晨光遍历吾乡之山水,以水乡人独有之眼光俯视萧然大地,以柔水之心观其山水之胜,悟其‘水脉’真谛。所著《水脉萧山》则为故乡提其纲而挈其领,世人当由此而知我故乡。”
《水脉萧山》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精品编研工程立项课题,书名“水脉萧山”由来先生题签。此序与首序间隔四年,来先生已是88岁高龄。后来,当我得知,来先生是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而为之作序时,感激和崇敬之心难以言表,同时颇感隗疚。现在想来,来先生“看了再说”的话饱含了怕身体状况不好而有负于人的复杂的心理。
三序之缘
这次是《湘湖史》,此书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杭州市历史文化丛书之一。2011年8月,来先生携夫人来萧山,与萧山图书馆孙静馆长商议“来新夏著述专藏阅览馆”扩展一事。来先生容光焕发,精神状态颇佳,邀我共进晚餐。我在表达上次请序的歉意后,又谈及所著《湘湖史》,并恳请再序。这次来先生未作丝毫考虑,爽快答应。当书寄至南开大学后没几日,来先生又来电赞扬《湘湖史》的完整。他在序中这样写道:
“我曾读过几种有关湘湖的书,获知湘湖的大略,总想能读到通贯古今、全面论述的著作,而一时未能如愿……时经四年,晨光和他的合作者果然实现他们的学术理想,完成了《湘湖史》的撰写。《湘湖史》仍以历史文化为视角,反映从跨湖桥文化以来包括自然湘湖和人工湘湖的8000多年的历史。……较之《水脉湘湖》又进层楼。”
在与来先生的“三序之缘”中,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每一次请序都得到了来先生的鼎力相助,哪怕是在身体不适时情况下。细细想来,我与来先生的“三序之缘”,可以概括为16个字:“读之认真、写之真切、评之中肯、冀之厚望。”
《文脉湘湖》《水脉萧山》《湘湖史》三部书稿,加起来共近百万字,每次来先生总是认认真真地读,并在序的字里行间传达出非常真切的热爱家乡、关心晚辈的情感。“湘湖与我并不陌生,七十余年前,我方在髻龄,寄居于西兴外家,就读于铁陵关小学….-我亦多倚大外祖膝上,伏听乡邦掌故,1禺有谈及湘湖影色,则怦怦心跳……甚至形诸梦寐。岁月推移,旧念逐渐模糊,回忆日益褪色。今突得晨光《文脉湘湖》,循读一过,颇得时光倒流,旧念再现,时空隧道,恍然缩短之乐。”(《文脉湘湖·序》)“晨光既成《水脉萧山》,邮其稿至寒舍,力邀作序。历时十日,始读竟全稿……我好像血栓被疏通,能通畅地周流全身那样。舒适痛快,我找到故乡真正的命脉!”(《水脉萧山·序》)“我心向往之而谋先读为快,适晨光正发来书稿请序,时当溽暑炎夏,读其书若感清凉。”(《湘湖史·序》)所有这些,对于一个年届九十的先生来说,所付出的劳动当比中青年人更多。
来先生为之“三序”,评之中肯,且冀之厚望。其实,来先生对于《湘湖史》的序有两份寄于我,他在阅尽全稿后,特打电话给我,告知两份序的区别,一份是《湘湖史》未作修改的序,一份是听取意见修改后的序。当我听取来先生的意见作了相应调整,然后打电话告诉来先生并欲再寄还序作调整时,来先生非常高兴,连连说:“不用再寄了,不用再寄了。”话语间透露出对晚辈的极大信任。在《文脉湘湖》序结尾处,来先生这样写道:“晨光既以湘湖为专攻,则随湘湖日益发展、更新,而研究探讨当有更大进展,而为地方文献学领域增一专家。晨光方在中年,后来者必当居上,我虽年登八秩,然老骥出枥,志在万里,犹愿与晨光共勉,为乡邦文献同做贡献。晨光其勉旃!是为之序。”话语间,来先生传达出对晚辈的殷切厚望。
我曾是萧山区的“十佳藏书家庭”,书房是我心灵回归、情感表达的地方,亦是我情寄湘湖、研究湘湖的处所。书房挂着一块不大的黑色的匾,匾的凹凸面上镶有墨绿色“超逸斋”三大字和“萧山来新夏题”六个小字,钤有红色“萧山来新夏印”印。还有一棕色小框,上有来先生为贺《文脉湘湖》首发式而写的“为乡邦文献又增—佳作”的赞语。每当我看到这些,以及来先生写的“三序”,就会想起来先生,想起我与来先生多次相见的缘分,想起来先生对我的厚爱、教诲和鼓励,从而体会到来先生由“三序”而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敦厚、诚恳地为人处世的方式……来先生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我似乎增添了无穷的动力,会再一次地忘掉写作的艰辛,拿起笔来,为研究下—个湘湖的专题而伏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