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则“信小呆一元转让锦鲤”的消息疯狂刷屏,短短几小时近百万转发,然而隔天,事情就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反转——信小呆发长文道歉,大概意思就是:这奖兑不了了,因为自己被骗了,这场轰动全国的锦鲤转让事件,以一场闹剧的形式拉上了帷幕。
让人好奇的是,距离上一次支付宝的锦鲤活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为什么两年后的“炒冷饭”,依然能够火爆到这种程度?
当我们转发锦鲤的时候,到底在转发什么?为什么明知希望渺茫,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以锦鲤为代表的许愿文化,反映出当代年轻人怎样的内心戏?
信小呆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在300万转发者里,被支付宝亿元大礼包砸中的她确实幸运。但成为“中国锦鲤”的生活,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美好。
信小呆的确辞了职,开启周游世界之旅。但很快,她就因为在游轮上刷爆信用卡破产,再次上了热搜。原来,奖单并非全都是免费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自费。
为了继续兑换奖品,信小呆必须赚钱,打广告。问题是,像她这种“天上掉馅饼式”的成功,是不持久的。那些在她中奖时蜂拥而至的网友,不过是因为她中奖这件事本身,并不真正关心她的生活。
热点每天都在更新,吃完锦鲤这个瓜,大家就转去下一片瓜,信小呆的微博流量大不如前,她接不到多少广告。另一方面,奖品又要在规定期限内兑换,过期就会作废,只能经常赶飞机,各种倒时差。最后,她身体也吃不消了。
她从来不是能操纵这场游戏的大boss,更像是被流量裹挟的工具人。真正的赢家只有资本。
信小呆的这些事,很多人不是没听说过。但为什么她要一元转让这个“锦鲤”,网友们还是迫不及待地加入转发大军呢?
也许大家觉得换作自己,就会牢牢抓住命运的橄榄枝,做得比信小呆好。
这种心理是怎么出现的呢?UP主飞碟说曾在微博指数页面,搜索过“锦鲤”的关键词,结果发现涉及这个话题的人群,有着很强的年龄特征:基本集中在 20~2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人一生中最迷茫的阶段:他们渐渐意识到靠自己的努力,想在大城市成家立业,已經变得越发难以实现。
年轻时,谁都以为自己是《百万英镑》里的亨利,拥有一张巨钞,就能逆天改命。但大多数人,其实是茨威格笔下的玛丽皇后:因为太过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一心只向往别处的生活,就很容易忽视当下生活的价值。
我很喜欢一本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者波西格在书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
我们总想周游世界,想要远离都市生活,亲近大自然,所以不愿种一盆绿植,建立与自然的联系;我们总盘算着什么时候办个游泳健身卡,锻炼他个一年半载,所以连离开办公室散步的5分钟都很吝啬……
是的,和金光闪闪的锦鲤梦比起来,它们显得太微不足道。但这些,或许才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
最近我在看《脱口秀大会》,看到演员李雪琴说,她最羡慕的人,是在火锅店打工时带她的小师父。“我师父每天都乐呵呵的,因为她不贪,她的目标很小,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所以她快乐。”
不是只有远方的生活才值得一过,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锦鲤,那应该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拥抱生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