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铁路集装箱运输以其转运便捷,物流仓储成本低,流通途中货损小等优势,加上其区域跨度大、运量大,货运安全系数高等优势成为铁路货运的重要组成模式。作为铁路货运的重大发展方向,集装箱货运对于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物流成本,有效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业效能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内铁路集装箱发展现状,并对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存在問题及其成因展开探讨,将为解决现阶段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对滞后的局面,开创铁路运输方式革新的新里程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字]铁路 集装箱运输 现状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U1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300-02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铁路基础路网和综合运力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铁路是国民经济的运行血脉,铁路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二者之间不仅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相互间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并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比例系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体系的日益高精尖化及中小型商品市场的异军突起,给原本的铁路货运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海运、空运以及传统的公路运输服务的日趋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铁路货运的市场空间。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实现了铁路和高铁的互联互通,国家高铁建设已基本完成“四纵四横”框架。预计到202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17.5万公里左右,有望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的规划。这些将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提供基础发展保障。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强势凸起,运输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的扩大,其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规模总量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铁路运营部门如何运用自身优势,组织和运行好集装箱运输的运营管理,达成大区域的物资一站式联运,解决现阶段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对滞后的局面,成为集装箱铁路运营企业的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一、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铁路集装箱运输以其转运便捷,物流仓储成本低,流通途中货损小等优势,加上其区域跨度大、运量大,货运安全系数高等优势成为铁路货运的重要组成模式。作为铁路货运的重大发展方向,集装箱货运对于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物流成本,有效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业效能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1.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站点和运力分析
为应对当前铁路集装箱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兴建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目前已经有昆明、大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西安、上海、乌鲁木齐共计10个中心站建成和投入运营。各中心站之间已开行集装箱班列,线路规划较为合理,集装箱班列的运力设计较为符合当前的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要求。为应对不同货运模块,我国铁路集装箱已开发和拥有20英尺和40英尺国际标准中国铁路通用集装箱、20英尺超过集装箱、20英尺新型宽体集装箱共计约32.6万台。以及拥有20英尺35吨敞顶箱、20英尺弧形罐式集装箱、台架集装箱等四大类十余种共计约6万余台铁路特种集装箱。铁路集装箱可以实现常规货品和中小商品外,也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汽车等特种货物。铁路集装箱专线建设不断调高,跨区域调度方法得到改进,初步建立起以城市集装箱中心为核心运输通的多式联运方式。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在现有规模和管理模式中,未能与货源集中地及外贸口岸的有效互联,实现多区域、多方式的货物流通数据建设和监控。同时,铁路集装箱运输班列的总运力也有待提升。
2. 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分析
铁路总公司的发展规划中,将优先发展集装箱铁路运力,并在区域铁路中心和物质运输流转中心建立集装箱铁路运输中心站点,以满足不同地区货品规格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对多边区域贸易促进作用明显,有利于在扩大集装箱铁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和贸易输出的。对实现全球和地区战略和平和经济繁荣是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现阶段,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货物总量不足全国货运总量的一成。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体量不相称,铁路集装箱运营的发展潜力巨大。
3. 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全球格局多元变化的过程中,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欧亚大陆的面积占据了全球面积的一半以上,铁路运输一直以来是贸易物流的主要形式。在”一带一路”的总体构建下,将实现中国和欧亚铁路沿线国家最广区域的跨境运输的通道的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物流发展结构中的作用越发的明显和重要。为各国在贸易共赢问题上,提供了新的交通发展机遇。除传统的钢铁、煤炭、机电贸易外,依托我国成熟的电子商务市场和运营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开始成为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新的增长点。铁路集装箱运输在新时期,将迎来物流服务和市场开拓的新机遇。已经开通的旨在倡导快捷准时、安全环保的中欧、中亚班列,现已成为欧亚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铁路改革已初见成效,公司制改革和货运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多层次地开展了部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比于海运价格的市场定价和公路运输中的政府指导性定价,在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定价机制中,作为铁路集装箱运行的主体的铁路部门的话语权需进一步的加大。受限于铁路运输的公益属性及服务对象,这市场化需求仍需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探索,以最终达成铁路集装箱运输价格应对市场变化而反馈出的价格波动。同时,这也是以价格机制有效拓展市场的必要前提,是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中的必然。 2.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技术水平有待调高
我国铁路集装箱虽总量大、箱型丰富,但专有集装箱和特种集装箱的保有量不足,标准化实施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物资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联运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点的装卸设备运行能力总体不足,其更新速度和中心站物流发展规模不匹配。未能满足当前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总量要求和特殊箱型的装卸作业。
3.国内铁路集装箱運输服务定位有待转变
受到我国固有的传统经济发展思维的影响,“铁老大”的市场定位和经济行为影响力仍有体现。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服务性要求的满足总体不够。在铁路公司制的模式化,未能有效地开拓运输市场,并以市场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企业发展的市场导向革新,实现服务要求的兑现。与现代的物流理念相比,有如:定箱时间过长,箱型选择不多,货物到达时间不准,无法全程货物跟踪等问题,在实际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常被诟病。
4.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建设有待提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其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优势也开始逐步的显现。铁路集团内部开始了铁路信息管理系统(ATIS)及站点定位识别系统的应用,并总结了大量的实践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识别和货运的识别。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区域跨度和时间跨度大,物流模块庞大而复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也是呈现出一定问题和自身的行业要求的。在一定时间内,仍需要铁路主管和运营部门的持续性投入,以实现运输基本功能的提升和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势的初显,满足整个铁路集装箱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要求。
5.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区域联动有待构建
在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总量的分析来看,货运到发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尤以北京、郑州、广州这些中心站点的货运总量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的集装箱运输的覆盖量大,但基础货运的站点分布较分散,是无法满足西北开发和“一带一路”的总体发展要求的;同时,与铁路集装箱运输相配套的运力也未能成行。当下,铁路集装箱货物的到发模式中,对区域公路运力和港口运营只是以支撑服务为主,成为契入到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资源优势并未得到较好的挖掘,造成市场运行中的资源闲置。
6.场站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不匹配
大型集装箱中心站能够集约化生产、支撑集装箱整列到发,而在铁路集装箱运输骨干网络中,受限于场站、装备、人员等因素,能够实现这一生产行为的站点数量是不足的。同时,对集装箱中心站的新设备配备不均衡、新技术应用中岗位培训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新设备、新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运输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三、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1.促进体制转型,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环境
从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要求来看,铁路公司制运行模式下,其路网维护模块和运输模块的分离趋势将进一步的凸显。铁路集团公司内部应逐步建立起国家经营权和监管权的主体地位下,优化配置、转化体制,实现铁路责任路网维护和运输市场管理和发展的双效管理。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促进供给侧改革在铁路运输市场中的实现,运输部门的独立运营制是铁路集装箱运输应对市场化变革的基础。在有效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和服务民生的基础上,达成铁路集装箱运输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要逐步实现竞争条件下的,铁路集装箱运营主体的多元化,或跨区域铁路集团公司资源共享前提下的运输运行统筹化。
2.开拓市场布局,革新铁路集装箱运输运营模式
2017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铁路运营公司制改革。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的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对铁路基础设施和运力资源协作运营,国家的铁路建设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铁路集装箱运营模式也将开始面对市场化的运作和考验。以国家发展为前提,市场发展为定位,有效地整合国家铁路资源,优化铁路运营线路,延伸市场服务,将企业行为有效地统一到铁路集装箱运输这一主导目标上来。要结合铁路运营的发展规划,保障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中的运时和运力。同时调整铁路货运列车的结构比例,进一步提高铁路集装箱列车的占比。相对于传统的单一货运方式,集装箱运输的建设成本还将继续,在科学规划下的有效规划和持续的资金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巩固铁路集装箱运输在铁路货运骨干地位,全方面、大幅度地提升铁路集装箱运输效能。
3.完善运输合作,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功能延伸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规模效应和独有优势,是其发展的资源基础,但不可回避的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是有其弊端的,其运输总量要低于公路运输总量。在直达问题上的不足,使其在货源的整合上略有不足。同时,受限于运量和基础站点,一些短途时效运输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选择度不高。对自身货运市场定位要趋于合理,有效融入市场运输模式,在铁路集装箱运输资源和市场资源的融合中,逐步形成区域物联网模式下的一站式直达。实现水运、空运、公路运输的多效联运模式。
4.重视信息建设,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智能管理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需逐步加强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集装箱运输实时追踪和管理,掌握集装箱运输的动态,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数据库服务,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水平,应对新物流模式下的管理和服务要求。
5.重视人才培养,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持续发展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是以市场主导下的企业自身发展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而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高端问题的有效决策和解决,是有赖于集团公司内部的技能层次的。加强人才战略储备是实现铁路集团发展的根本。铁路资源的底蕴,运输模式的实施,有赖于核心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规划和创新重组。建立铁路集装箱运输长效机制,并扶持一批在集装箱运输问题技术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专业人才和培育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人才是提炼集团集装箱运输持续发展的生长之本。
综上所述,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在运输基础设施完善和信息管理建设健全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不同服务主体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要求,在行业前景和历史机遇中,铁路集装箱运营的行业前景是十分良好的。铁路集团公司通过内部挖潜,转变服务思维,加快运输信息建设,实现区域运输互联等手段,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良性发展。实现铁路改革后,铁路公司制模式下的社会功能和企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彭蓉,王瑶,张盈盈.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J].物流科技,2006,(11).
[2]梁斌,李春波.铁路集装箱运输融入现代物流链的途径[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9).
[3]李云涛. 小件货物铁路集装箱化运输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梁晓波,程文明. 基于双目视觉的集装箱自动识别定位系统的设计[J].机械,2015,(1).
[关键字]铁路 集装箱运输 现状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U1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7-0300-02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铁路基础路网和综合运力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铁路是国民经济的运行血脉,铁路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二者之间不仅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相互间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并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比例系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体系的日益高精尖化及中小型商品市场的异军突起,给原本的铁路货运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海运、空运以及传统的公路运输服务的日趋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铁路货运的市场空间。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实现了铁路和高铁的互联互通,国家高铁建设已基本完成“四纵四横”框架。预计到202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17.5万公里左右,有望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的规划。这些将为铁路集装箱运输提供基础发展保障。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强势凸起,运输市场的规模将进一步的扩大,其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规模总量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铁路运营部门如何运用自身优势,组织和运行好集装箱运输的运营管理,达成大区域的物资一站式联运,解决现阶段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对滞后的局面,成为集装箱铁路运营企业的一个发展中的问题。
一、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铁路集装箱运输以其转运便捷,物流仓储成本低,流通途中货损小等优势,加上其区域跨度大、运量大,货运安全系数高等优势成为铁路货运的重要组成模式。作为铁路货运的重大发展方向,集装箱货运对于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物流成本,有效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业效能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1.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心站点和运力分析
为应对当前铁路集装箱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兴建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目前已经有昆明、大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西安、上海、乌鲁木齐共计10个中心站建成和投入运营。各中心站之间已开行集装箱班列,线路规划较为合理,集装箱班列的运力设计较为符合当前的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要求。为应对不同货运模块,我国铁路集装箱已开发和拥有20英尺和40英尺国际标准中国铁路通用集装箱、20英尺超过集装箱、20英尺新型宽体集装箱共计约32.6万台。以及拥有20英尺35吨敞顶箱、20英尺弧形罐式集装箱、台架集装箱等四大类十余种共计约6万余台铁路特种集装箱。铁路集装箱可以实现常规货品和中小商品外,也可以承运油品、化工、汽车等特种货物。铁路集装箱专线建设不断调高,跨区域调度方法得到改进,初步建立起以城市集装箱中心为核心运输通的多式联运方式。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在现有规模和管理模式中,未能与货源集中地及外贸口岸的有效互联,实现多区域、多方式的货物流通数据建设和监控。同时,铁路集装箱运输班列的总运力也有待提升。
2. 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配套发展分析
铁路总公司的发展规划中,将优先发展集装箱铁路运力,并在区域铁路中心和物质运输流转中心建立集装箱铁路运输中心站点,以满足不同地区货品规格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对多边区域贸易促进作用明显,有利于在扩大集装箱铁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和贸易输出的。对实现全球和地区战略和平和经济繁荣是具有十分深远意义的,现阶段,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货物总量不足全国货运总量的一成。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体量不相称,铁路集装箱运营的发展潜力巨大。
3. 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全球格局多元变化的过程中,习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欧亚大陆的面积占据了全球面积的一半以上,铁路运输一直以来是贸易物流的主要形式。在”一带一路”的总体构建下,将实现中国和欧亚铁路沿线国家最广区域的跨境运输的通道的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物流发展结构中的作用越发的明显和重要。为各国在贸易共赢问题上,提供了新的交通发展机遇。除传统的钢铁、煤炭、机电贸易外,依托我国成熟的电子商务市场和运营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开始成为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新的增长点。铁路集装箱运输在新时期,将迎来物流服务和市场开拓的新机遇。已经开通的旨在倡导快捷准时、安全环保的中欧、中亚班列,现已成为欧亚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经贸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二、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铁路改革已初见成效,公司制改革和货运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多层次地开展了部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比于海运价格的市场定价和公路运输中的政府指导性定价,在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定价机制中,作为铁路集装箱运行的主体的铁路部门的话语权需进一步的加大。受限于铁路运输的公益属性及服务对象,这市场化需求仍需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探索,以最终达成铁路集装箱运输价格应对市场变化而反馈出的价格波动。同时,这也是以价格机制有效拓展市场的必要前提,是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中的必然。 2.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技术水平有待调高
我国铁路集装箱虽总量大、箱型丰富,但专有集装箱和特种集装箱的保有量不足,标准化实施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物资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联运发展造成了阻碍。同时,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点的装卸设备运行能力总体不足,其更新速度和中心站物流发展规模不匹配。未能满足当前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总量要求和特殊箱型的装卸作业。
3.国内铁路集装箱運输服务定位有待转变
受到我国固有的传统经济发展思维的影响,“铁老大”的市场定位和经济行为影响力仍有体现。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服务性要求的满足总体不够。在铁路公司制的模式化,未能有效地开拓运输市场,并以市场发展的方向,实现自身企业发展的市场导向革新,实现服务要求的兑现。与现代的物流理念相比,有如:定箱时间过长,箱型选择不多,货物到达时间不准,无法全程货物跟踪等问题,在实际的铁路集装箱运输中常被诟病。
4.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建设有待提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其在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优势也开始逐步的显现。铁路集团内部开始了铁路信息管理系统(ATIS)及站点定位识别系统的应用,并总结了大量的实践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识别和货运的识别。但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区域跨度和时间跨度大,物流模块庞大而复杂,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也是呈现出一定问题和自身的行业要求的。在一定时间内,仍需要铁路主管和运营部门的持续性投入,以实现运输基本功能的提升和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势的初显,满足整个铁路集装箱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要求。
5.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区域联动有待构建
在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货运总量的分析来看,货运到发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尤以北京、郑州、广州这些中心站点的货运总量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的集装箱运输的覆盖量大,但基础货运的站点分布较分散,是无法满足西北开发和“一带一路”的总体发展要求的;同时,与铁路集装箱运输相配套的运力也未能成行。当下,铁路集装箱货物的到发模式中,对区域公路运力和港口运营只是以支撑服务为主,成为契入到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资源优势并未得到较好的挖掘,造成市场运行中的资源闲置。
6.场站技术装备和人才队伍不匹配
大型集装箱中心站能够集约化生产、支撑集装箱整列到发,而在铁路集装箱运输骨干网络中,受限于场站、装备、人员等因素,能够实现这一生产行为的站点数量是不足的。同时,对集装箱中心站的新设备配备不均衡、新技术应用中岗位培训不及时等问题,使得新设备、新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确保运输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三、国内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1.促进体制转型,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环境
从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要求来看,铁路公司制运行模式下,其路网维护模块和运输模块的分离趋势将进一步的凸显。铁路集团公司内部应逐步建立起国家经营权和监管权的主体地位下,优化配置、转化体制,实现铁路责任路网维护和运输市场管理和发展的双效管理。在铁路局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促进供给侧改革在铁路运输市场中的实现,运输部门的独立运营制是铁路集装箱运输应对市场化变革的基础。在有效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和服务民生的基础上,达成铁路集装箱运输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要逐步实现竞争条件下的,铁路集装箱运营主体的多元化,或跨区域铁路集团公司资源共享前提下的运输运行统筹化。
2.开拓市场布局,革新铁路集装箱运输运营模式
2017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铁路运营公司制改革。中国铁路总公司及其所属的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对铁路基础设施和运力资源协作运营,国家的铁路建设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铁路集装箱运营模式也将开始面对市场化的运作和考验。以国家发展为前提,市场发展为定位,有效地整合国家铁路资源,优化铁路运营线路,延伸市场服务,将企业行为有效地统一到铁路集装箱运输这一主导目标上来。要结合铁路运营的发展规划,保障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中的运时和运力。同时调整铁路货运列车的结构比例,进一步提高铁路集装箱列车的占比。相对于传统的单一货运方式,集装箱运输的建设成本还将继续,在科学规划下的有效规划和持续的资金倾斜是必不可少的,巩固铁路集装箱运输在铁路货运骨干地位,全方面、大幅度地提升铁路集装箱运输效能。
3.完善运输合作,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功能延伸
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规模效应和独有优势,是其发展的资源基础,但不可回避的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是有其弊端的,其运输总量要低于公路运输总量。在直达问题上的不足,使其在货源的整合上略有不足。同时,受限于运量和基础站点,一些短途时效运输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选择度不高。对自身货运市场定位要趋于合理,有效融入市场运输模式,在铁路集装箱运输资源和市场资源的融合中,逐步形成区域物联网模式下的一站式直达。实现水运、空运、公路运输的多效联运模式。
4.重视信息建设,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智能管理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需逐步加强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集装箱运输实时追踪和管理,掌握集装箱运输的动态,对箱源的掌握和运输过程的数据库服务,提供实时追踪和查询服务。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水平,应对新物流模式下的管理和服务要求。
5.重视人才培养,实现铁路集装箱运输持续发展
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是以市场主导下的企业自身发展为基本组织形式的。而铁路集装箱运输中的高端问题的有效决策和解决,是有赖于集团公司内部的技能层次的。加强人才战略储备是实现铁路集团发展的根本。铁路资源的底蕴,运输模式的实施,有赖于核心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规划和创新重组。建立铁路集装箱运输长效机制,并扶持一批在集装箱运输问题技术功底扎实、勇于开拓进取的专业人才和培育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人才是提炼集团集装箱运输持续发展的生长之本。
综上所述,我国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在运输基础设施完善和信息管理建设健全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不同服务主体对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要求,在行业前景和历史机遇中,铁路集装箱运营的行业前景是十分良好的。铁路集团公司通过内部挖潜,转变服务思维,加快运输信息建设,实现区域运输互联等手段,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铁路集装箱运输的良性发展。实现铁路改革后,铁路公司制模式下的社会功能和企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彭蓉,王瑶,张盈盈.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J].物流科技,2006,(11).
[2]梁斌,李春波.铁路集装箱运输融入现代物流链的途径[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9).
[3]李云涛. 小件货物铁路集装箱化运输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梁晓波,程文明. 基于双目视觉的集装箱自动识别定位系统的设计[J].机械,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