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在中考数学获得高分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出现了明显下降的现象,也说明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因此,优化滞后的数学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老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老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老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老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老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老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 bx 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過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老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老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老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老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老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老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 bx 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设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