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llp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伴吞咽障碍的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综合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综合治疗组在生物反馈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情况、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OIS、PAS、HAM、HSM、UES开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OIS、PAS、HAM、HSM、UES开放情况均显著改善(n 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和生物反馈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且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OIS评分[(5.32±1.19)分]、PAS评分[(2.40±1.17)分]、HAM[(35.21±11.01)mm]、HSM[(34.14±9.07)mm]、UES开放情况均优于生物反馈组(n P<0.05)。n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舌骨运动功能和UES开放情况,提高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Objective:To observe any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breathing training with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in treating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soon after a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A total of 96 cerebral infarction survivors with dyspha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 biofeedback group and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group, each of 32. All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dysphagia, while the biofeedback group was additionally provided with EMG biofeedback train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both breathing training and the biofeedback training. Before and after 6 weeks of treatment, all were subjected to a swallowing contrast examination to observe the opening of the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the for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hyoid bone, and the upward displacement of the hyoid bone. The Rosenbak 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 and Functional Imported Food Scoring were also used to evaluate their swallowing function.Results:Befor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terms of any of the measures. After the 6 weeks of treatment, all of the measurements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but the improvement in the biofeedback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groups on all of the measure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group were then superior to the biofeedback group′s averages.Conclusion:Supplementing breathing training with EMG biofeedback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stroke survivors and reduce their risk of aspiration.
其他文献
脓毒症导致循环中腺苷增加。细胞外腺苷通过A2a受体触发免疫抑制信号。脓毒症幸存者出现持续的免疫抑制,感染复发的风险随之升高。作者利用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模拟脓毒症和继发感染的状态,以此评估腺苷在脓毒症后的免疫抑制作用。A2a受体缺陷的小鼠对脓毒症后感染的抵抗力增强。脓毒症时高表达CD39的B细胞亚群增加,细胞外腺苷水平升高,而在缺乏CD39表达的B细胞的小鼠中并不存在细胞外腺苷。在脓毒症中存活的B细胞缺陷的小鼠对继发感染更有抵抗力。从机制上看,脓毒症时B细胞的代谢重整导致ATP产生增加,并通过CD39在成浆细
期刊
目的:探讨成人大面积烧伤后急救复苏十倍法补液公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70例大面积烧伤成年患者[男135例、女35例,年龄(42±14)岁]的烧伤总面积[30%~100%体表总面积(TBSA)]和体重(45~135 kg)资料。将45~135 kg中的每一体重(编程步长为1 kg)与烧伤总面积为30%~100%TBSA中的每一面积(编程步长为1%TBSA)配对后的6 461对模拟数据,代入4个公认补液公式——
主动脉弓病变的治疗仍存在巨大挑战。从发展趋势上,传统的主动脉弓开放式手术正在向完全腔内修复技术转变。而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术也在经历从平行支架技术到开窗技术,再到分支技术的转变。这些转变基于不同技术证据的积累,基于对创新性器材的不断探索。主动脉弓病变的治疗最终会走向“完全腔内主动脉弓置换术”。本文就腔内重建弓上分支血管的技术发展现状做系统回顾,对该领域发展趋势做整体评估。
尽管目前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已呈现多元化与多学科的治疗模式,但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为主要代表的手术治疗仍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其手术操作,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及门静脉高压外科学组组织中国相关专家制定了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外科治疗的定位,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评估指标,手术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共识强调门静高压外科治疗的规范化,重视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手术操作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由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15例。按病程中是否出现NP,分为NP组(53例)和非NP组(62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的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教育程度、发病原因、脊柱骨折情况、脊髓损伤程度及损伤平面、入院时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贫血、静脉血栓、压疮、泌尿系感染、低蛋白血症)等资料,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NP发生的危险因
目的:总结应用3D打印技术采取预束径支架开窗技术和内分支支架技术,完全血管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并重建弓上三分支的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在3D打印指导下行主动脉弓上三分支重建的40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弓动脉瘤13例,主动脉弓部夹层27例。根据CT制作3D打印模型导板,然后在导板的引导下,采用预束径技术、开窗支架技术、内分支技术全血管腔内方法修复病变并重建弓上三分支,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手术一期完成弓上分支重建,无
本文是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静脉学组就临床常见的静脉疾病包括单纯下肢静脉曲张、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依据、各种手术方法的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一系列规范进行阐述,用来指导临床实践。
目的:探讨使用全腔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及弓部壁间血肿2例。收集患者伴随疾病、手术数据等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内漏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结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行rTMS治疗,观察组则还增加绳带疗法(即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时佩戴绳带)。所有治疗方法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10 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T)、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原位激光开窗(ISLF)处理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通过鞘临时转流系统在术中维持脑灌注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受TEVAR联合ISLF完成了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腔内修复术并应用血管鞘进行弓上动脉临时转流维持脑灌注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Stanford A型夹层25例,Stanford B型夹层8例,壁间血肿9例,透壁性溃疡5例及主动脉瘤14例。评估手术成功率、主动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