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包含创造能力),美术能力则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艺术创作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想象力,开发大脑,开阔视野,创造本身就是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的。所以美术学习是快乐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开发个性培养;快乐学习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包含创造能力),美术能力则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艺术创造力,而且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爆发于小学时期,稳定于12岁以后,也就是说学生们学习绘画的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和写实期。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要培养发展儿童美术的创造力,应该注意为儿童创设一个易感应的环境。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蒙台梭利也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美术可以取代语言来表达出孩子的内心想法。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性格比较内向时美术是孩子最佳的表现方式,美术式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不会给孩子带来束缚,更利于孩子去想象带来快乐。”
1快乐美术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儿童对生活对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天性喜欢用笔来涂涂画画地表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根据小学生这年龄特点尊循着儿童“好奇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来引导,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使得他们尽情地、快乐地画画,从中感受到快乐。
2课堂美术游戏
美术游戏涵盖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课程内容。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其社会功能是传承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课程;同时,课程不但能形成与创造着文化,也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美术游戏成为儿童认识与互动的因素。美术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它不但符合儿童好模仿和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传,它不仅能让儿童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本土民间文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美术游戏的开展是孩子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教师教、孩子学,而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伴随进行的。所以游戏环境的准备是必要的。不仅是充分的物质环境,如材料、场地,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心理环境,游戏就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教师应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贴心的关怀,应让孩子在感兴趣的美术游戏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从中感受快乐。
3美术学习中个性的培养
培养个性的意义是充分调动个人的内在潜力,使个性的能量在社会中得以自用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同时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尤其在美术创造中,个性乃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风格和特征形成的基础。
(1)在美术课堂上能动起来。在绘画创作时,使学生们保持兴趣浓厚。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趴着,没有人正襟危坐。有的是自由的喜悦,有的是学生敞开的心,改变以前那种让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对着枯燥的范围,冥思苦想的传统教学方式。循着儿童“好奇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教学改革方向,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使学生活泼地快乐地寻求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当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行为选择存在着某些局限或偏差,或者不被其他同学所理解时,教师应该延缓评价,并以倾听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并得到需要的满足,学生才会无顾虑地表达他们的理解,倾听机制才真正在课堂中实现。比如,我在讲《快餐美食店》课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观察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食品,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把所有的作品组织起来开一个快餐美食店。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使学生感受到美术文化的魅力,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借此向学生学习很多东西,与学生互教互学,使课堂气氛变得更融洽、更民主。事实上,好的教学就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活动的过程。
(2)多感体验。多感官体验是大脑开发的基础, 奠定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基础.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儿童时期是大脑开发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的神经突触和神经键将大量形成。只有在这个阶段提供多种感官知觉的刺激和经验,以感官作前导,引导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感官知觉系统来探索、尝试、学习新事物,使其潜能得到建立和开发,才能使孩子今后各项学习和发展有深厚的基础。
(3)美术创作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
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创作想象力,还必须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加头脑里表象的贮存。这就要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
4美术竞赛活动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小学生更是如此。在美术课中他们的画充满了梦想与天真的色彩,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对自己画的画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学生学习美术因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要求也不同。开展美术课外兴趣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专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因与其它学科争时间而相互碰车,而形成专业课教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保证了学习专业的时间。扎实培训辅导,深受家长好评,学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画画,如何欣赏,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会审美,增长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欧阳淑治;分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6期
[2]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林晓华;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小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2期
[4]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关键词】美术教育;开发个性培养;快乐学习心理学家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包含创造能力),美术能力则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艺术创造力,而且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爆发于小学时期,稳定于12岁以后,也就是说学生们学习绘画的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和写实期。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要培养发展儿童美术的创造力,应该注意为儿童创设一个易感应的环境。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的”,蒙台梭利也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美术可以取代语言来表达出孩子的内心想法。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性格比较内向时美术是孩子最佳的表现方式,美术式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不会给孩子带来束缚,更利于孩子去想象带来快乐。”
1快乐美术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以往传统的美术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儿童对生活对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天性喜欢用笔来涂涂画画地表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根据小学生这年龄特点尊循着儿童“好奇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来引导,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结合起来,并能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会更浓。使得他们尽情地、快乐地画画,从中感受到快乐。
2课堂美术游戏
美术游戏涵盖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课程内容。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其社会功能是传承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课程;同时,课程不但能形成与创造着文化,也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美术游戏成为儿童认识与互动的因素。美术游戏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也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它不但符合儿童好模仿和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传,它不仅能让儿童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本土民间文化,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美术游戏的开展是孩子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它不是教师教、孩子学,而是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伴随进行的。所以游戏环境的准备是必要的。不仅是充分的物质环境,如材料、场地,更重要的是游戏的心理环境,游戏就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教师应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最少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贴心的关怀,应让孩子在感兴趣的美术游戏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从中感受快乐。
3美术学习中个性的培养
培养个性的意义是充分调动个人的内在潜力,使个性的能量在社会中得以自用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同时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尤其在美术创造中,个性乃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风格和特征形成的基础。
(1)在美术课堂上能动起来。在绘画创作时,使学生们保持兴趣浓厚。他们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趴着,没有人正襟危坐。有的是自由的喜悦,有的是学生敞开的心,改变以前那种让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对着枯燥的范围,冥思苦想的传统教学方式。循着儿童“好奇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教学改革方向,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使学生活泼地快乐地寻求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当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行为选择存在着某些局限或偏差,或者不被其他同学所理解时,教师应该延缓评价,并以倾听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并得到需要的满足,学生才会无顾虑地表达他们的理解,倾听机制才真正在课堂中实现。比如,我在讲《快餐美食店》课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观察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食品,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把所有的作品组织起来开一个快餐美食店。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使学生感受到美术文化的魅力,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借此向学生学习很多东西,与学生互教互学,使课堂气氛变得更融洽、更民主。事实上,好的教学就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活动的过程。
(2)多感体验。多感官体验是大脑开发的基础, 奠定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基础.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儿童时期是大脑开发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的神经突触和神经键将大量形成。只有在这个阶段提供多种感官知觉的刺激和经验,以感官作前导,引导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感官知觉系统来探索、尝试、学习新事物,使其潜能得到建立和开发,才能使孩子今后各项学习和发展有深厚的基础。
(3)美术创作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
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要培养学生丰富的创作想象力,还必须丰富学生的感知,增加头脑里表象的贮存。这就要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
4美术竞赛活动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小学生更是如此。在美术课中他们的画充满了梦想与天真的色彩,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对自己画的画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学生学习美术因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要求也不同。开展美术课外兴趣活动能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专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因与其它学科争时间而相互碰车,而形成专业课教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保证了学习专业的时间。扎实培训辅导,深受家长好评,学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术课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画画,如何欣赏,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会审美,增长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欧阳淑治;分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6期
[2]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林晓华;新课程下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小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2期
[4]钟敏;小学美术课程“活动教学法”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