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正逐渐消解着本属于象牙塔内的求知欲,我该如何摆脱功利性学习的怪圈呢?
困惑关键词:功利学习 浮躁 恐慌
提问者:郭晗
西北大学
石述思老师您好!
我叫郭晗,进入大学以前,我所憧憬的大学生活是深入到一个相对广阔的世界里,去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过程。然而如今我觉得目前的学习与当初的期待早已背道而驰。虽然看书阅读,但学习的范围已经缩小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方面,但无论是英语、计算机考级,还是专业证书的考试,这种技能化的学习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今不管是博士加冕,还是公考大热,许多人都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想来如今的浮躁,是与功利性学习相生相伴的,而人的内心似乎应该有更加丰富的东西来填充,才会不那么苍白,才能够感到踏实吧。
这就是我面对的矛盾。一方面,不停地进行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时常觉得内心恐慌,觉得自己偏离了读大学的初衷。这样日复一日,我们的努力目标是什么,我们奋斗的意义何在?我深知大学教给我们的不应是生存的技能,也时常在想能否去突破一些常规的界限,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然而却始终不敢跳出这个圈子,每当遇到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但可能对我的前途有益时,我就会逼着自己去完成。我依然随着大流起起伏伏,与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也许功利性学习也有它的功用,但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永远无法让我看到另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内心的浮躁与恐慌,跳出功利性学习的怪圈呢?
郭晗你好!
看到你的来信感触良多。也许是命中注定,你们这代人注定要经历特殊的磨难——改革开放的红利可能没有享受太多,却承受了太多阵痛。这样的一代人其实更有希望出大师——你们以个体的名义实现了独立,而苦难又是卓越的催化剂。
“凤凰生于火,珍珠生于伤痕。”希望这不是现实。因为只有少数人能达成理想,获取成功,其余人终将集体回归大多数人的生活轨道,但你仍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你正在经历人生最宝贵也是最容易虚掷的青春。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终于摆脱了家长的束缚,自信地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独自远行。那时,大学校园的广播站为我们这些新生播送的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散文,名叫《天之骄子》,很蛊惑人心,搞得很多同学都将当总理当成自己奋斗目标,如果安排他当个部长他肯定当成一种侮辱跟你急。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人,只知道听从内心的召唤,任兴趣像野草般自由地疯长。我认为大学的氛围和老师推荐的课外书都很重要,惟独通过课本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于是开始理直气壮地逃课。为了解一下自己未来的办公地点捎带脚见识一下北京的伟大,我还跑到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留影时的衣着、神态都和今天的农民工没有两样。
那时的我年少轻狂而不修边幅,觉得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任意驰骋的舞台。我坚信,人生有无数明天组成,即使犯过再多错误都有机会挽回。直到发觉生命竟然是一张来自拉登的机票,单程的。期间种种难以抗拒的磨难和时光雕琢让心高气傲的我无奈慨叹:自己向往原野,怎么每次走到的都是马厩。
后来,我开始学着自己对很多重要问题做判断,向所有师长传授的经验说不(若干年后,我看到美国作家约翰·韦恩写的一本名叫《打死父亲》的书,对这个年纪的成长叛逆描绘得相当传神。直到我历尽沧桑,才明白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还是最初这些烦你的人)。我知道每月给我寄生活费的父母很辛苦,于是萌生了要独立生存的冲动,便开始四处找校园热门话题写作,然后拿着点灯熬油写的各类作品到报刊杂志登门投稿,被不断拒绝的同时也被更多好人鼓励,每一次稿费的来临都换来一次生活质量的改善,一年后,我的日常生活接近自给自足。
我相当怀念十八岁那段闪亮的日子——关于理想、关于伤痛、关于奋斗都那么明澈而纯真。不管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这么叛逆着、摸索着经历和长大的。其实从技能的角度来说,我们上大学只为得到两种能力:独立生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会成为很多人一生的必修课,但起步却在大学。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会很漫长而痛苦。顺便说一句,这跟学历无关,跟能力有关。
无论现在大学的校园里多功利,人文精神多稀薄,社会竞争的硝烟多浓烈,你都要明白:单纯从大学硬件和物质条件的角度来看,你们已经是我们的天堂。至于你对社会的困惑不满,那恰恰成为你们存在的理由——改变它。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抱怨成功。
不管怎样,你们注定会将我们这代人拍死在沙滩上,这也符合生理规律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则。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也许十八岁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独立,但每个遽然降临的第一次都可能决定未来的命运。愿你能在适应这个社会的一切之际,能保留内心理想的火光。记住,这个火光最终能决定你生命的成色。由衷地希望你们能活得比我精彩!
困惑关键词:功利学习 浮躁 恐慌
提问者:郭晗
西北大学
石述思老师您好!
我叫郭晗,进入大学以前,我所憧憬的大学生活是深入到一个相对广阔的世界里,去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过程。然而如今我觉得目前的学习与当初的期待早已背道而驰。虽然看书阅读,但学习的范围已经缩小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所谓“核心竞争力”方面,但无论是英语、计算机考级,还是专业证书的考试,这种技能化的学习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今不管是博士加冕,还是公考大热,许多人都被这个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向前,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想来如今的浮躁,是与功利性学习相生相伴的,而人的内心似乎应该有更加丰富的东西来填充,才会不那么苍白,才能够感到踏实吧。
这就是我面对的矛盾。一方面,不停地进行技能化和功利化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时常觉得内心恐慌,觉得自己偏离了读大学的初衷。这样日复一日,我们的努力目标是什么,我们奋斗的意义何在?我深知大学教给我们的不应是生存的技能,也时常在想能否去突破一些常规的界限,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然而却始终不敢跳出这个圈子,每当遇到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但可能对我的前途有益时,我就会逼着自己去完成。我依然随着大流起起伏伏,与绝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
也许功利性学习也有它的功用,但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永远无法让我看到另一番更为广阔的天地。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内心的浮躁与恐慌,跳出功利性学习的怪圈呢?
郭晗你好!
看到你的来信感触良多。也许是命中注定,你们这代人注定要经历特殊的磨难——改革开放的红利可能没有享受太多,却承受了太多阵痛。这样的一代人其实更有希望出大师——你们以个体的名义实现了独立,而苦难又是卓越的催化剂。
“凤凰生于火,珍珠生于伤痕。”希望这不是现实。因为只有少数人能达成理想,获取成功,其余人终将集体回归大多数人的生活轨道,但你仍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你正在经历人生最宝贵也是最容易虚掷的青春。
记得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终于摆脱了家长的束缚,自信地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独自远行。那时,大学校园的广播站为我们这些新生播送的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散文,名叫《天之骄子》,很蛊惑人心,搞得很多同学都将当总理当成自己奋斗目标,如果安排他当个部长他肯定当成一种侮辱跟你急。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人,只知道听从内心的召唤,任兴趣像野草般自由地疯长。我认为大学的氛围和老师推荐的课外书都很重要,惟独通过课本学不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于是开始理直气壮地逃课。为了解一下自己未来的办公地点捎带脚见识一下北京的伟大,我还跑到天安门广场照相留念,留影时的衣着、神态都和今天的农民工没有两样。
那时的我年少轻狂而不修边幅,觉得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任意驰骋的舞台。我坚信,人生有无数明天组成,即使犯过再多错误都有机会挽回。直到发觉生命竟然是一张来自拉登的机票,单程的。期间种种难以抗拒的磨难和时光雕琢让心高气傲的我无奈慨叹:自己向往原野,怎么每次走到的都是马厩。
后来,我开始学着自己对很多重要问题做判断,向所有师长传授的经验说不(若干年后,我看到美国作家约翰·韦恩写的一本名叫《打死父亲》的书,对这个年纪的成长叛逆描绘得相当传神。直到我历尽沧桑,才明白世界上最爱你的人还是最初这些烦你的人)。我知道每月给我寄生活费的父母很辛苦,于是萌生了要独立生存的冲动,便开始四处找校园热门话题写作,然后拿着点灯熬油写的各类作品到报刊杂志登门投稿,被不断拒绝的同时也被更多好人鼓励,每一次稿费的来临都换来一次生活质量的改善,一年后,我的日常生活接近自给自足。
我相当怀念十八岁那段闪亮的日子——关于理想、关于伤痛、关于奋斗都那么明澈而纯真。不管哪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是这么叛逆着、摸索着经历和长大的。其实从技能的角度来说,我们上大学只为得到两种能力:独立生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会成为很多人一生的必修课,但起步却在大学。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会很漫长而痛苦。顺便说一句,这跟学历无关,跟能力有关。
无论现在大学的校园里多功利,人文精神多稀薄,社会竞争的硝烟多浓烈,你都要明白:单纯从大学硬件和物质条件的角度来看,你们已经是我们的天堂。至于你对社会的困惑不满,那恰恰成为你们存在的理由——改变它。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抱怨成功。
不管怎样,你们注定会将我们这代人拍死在沙滩上,这也符合生理规律和社会发展运行规则。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也许十八岁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独立,但每个遽然降临的第一次都可能决定未来的命运。愿你能在适应这个社会的一切之际,能保留内心理想的火光。记住,这个火光最终能决定你生命的成色。由衷地希望你们能活得比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