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奉献有师承,教学严谨令人敬
徐实谦教授于1935年10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哈工大铸造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已从教工作五十年。几十年来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实谦教授从指导老师——陈熙琛博士身上学到了那种在教学、科研中培养学生严谨、创新、奉献的精神。这一切几十年都一直涌现在徐实谦教授的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并指引徐实谦教授在自身成才、积累知识精华和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永远向前。
徐实谦教授毕业留校那一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是最困难时期。入冬以后,徐实谦教授就跟随留苏回国的陈熙琛博士在搞实验室建设。八十年代陈老师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又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四名外籍院士之一)。徐实谦教授毕业刚到教研室,就给他安排了讲课任务,当时是给一系本科生讲“精密铸造”,主要是熔模精密铸造和压力铸造。徐实谦教授从未上过讲台,又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教学模型)挂图……,真是逼着徐实谦教授去编教材(讲义),自己动手做模型教具,去图书馆看参考书、文献、资料。起初有的书也看不懂,就一遍一遍看,终于理解了,看懂了,再编写(实际是在抄书)“精密铸造”教材。别看这小小的基本训练,1972年徐实谦教授就敢承担“半自动步枪标尺座”精密铸造课题,还正式为黑龙江省主编了“熔模精密铸造”“精密铸造技术问答”及“精密铸造新工艺新技术”三本书30多万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转到工艺组后又安排徐实谦教授讲“特种铸造”课。老教师们对徐实谦教授在讲台上站立姿式、发音声调、讲课速度(每秒三个字的速度)怎么挂图、板书的写法、怎么备课等等,都提的非常细,徐实谦教授受益匪浅,真是终身难忘,使徐实谦教授才有能力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特种铸造》一书的编写。
五十年过去了,已退休的徐实谦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试验研究,像陈熙琛老师指导徐实谦教授那样。他给研究生所选的论文题目,都是工厂生产中实际的难题和口腔医学临床应用题目。2003年-2007年在指导研究生在完成“476Q发动机气缸盖低压铸等工艺”和“468Q汽车发动机铝合金缸体高压成型工艺”论文试验研究,就是具体解决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有限公司,在采用低压铸造铝合金气缸盖及压铸铝合金缸体件出现打压渗漏技术难题。徐实谦教授就带研究生到工厂生产第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攻关。从铝合金熔炼到低压铸造气缸盖和压力铸造缸体件全过程跟踪,并对每一批次件进行解剖微观观察分析,终于找出了缩孔、缩松产生机制与解决的工艺措施。通过缸体压铸工艺数值模拟,为东安汽车动力有限公司完成了缸体压铸件压铸工艺数值模拟及缸体压铸件工艺参数优化与模拟计算并且现场得到应用于验证。最后使缸体压铸件质量明显提高;在国内首先揭示了铝合金缸体件压铸充型过程、充型特点、凝固规律,比较准确判断缩孔、缩松的产生,成功解决了缸体压铸件缺陷的产生,最后工厂低压铸造出气缸盖件、高压铸造缸体件的成品率分别达到95%和97%,工厂非常满意。徐实谦教授还为工厂编写了近十几万字的培训教材。
不负使命劝学子,尽心照顾如慈父
退休后,学院党委聘徐实谦教授担任03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徐实谦教授不辜负党组织的期望,连续二届被学校评为 “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标兵”。徐实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体贴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对学生既要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过程对本科生严格要求,但也绝不放过一个后进学生。
材料学院组织配对子,一对一帮助后进学生,并让徐实谦教授帮助降过级的张燕同学。他是2000级学生,徐实谦教授给学生上课时就注意到他始终不来上课,多次去公寓也找不到他,第六次去才从服务员嘴里了解清楚:他每天都是夜里去网吧上网,凌晨3—4点才回来,白天睡觉。后来徐实谦教授同他坐下谈心。学生讲:“我很痛苦,上网已经入魔,拔不出腿来,就连夜里不吃顿夜宵都不行,白天睡觉和正常人颠倒了。”徐实谦教授启发他:“年轻轻的这样下去真要毁了自己的一生,身体也会搞垮,到头来被取消学籍,后果是严重的。”他终于觉悟了,下狠心断网。后来他对徐实谦教授说:“老师您真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关心我,我从今天起不再去网吧了”,最后他在老师和研究生辅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和补考课,并拿到了毕业文凭,走上了工作岗位。
还有一名女同学,有一天找徐实谦教授,说她有病,要服用家里邮来的中草药,但没地方煎熬。徐实谦教授就把她家每次寄来(七天)的草药带回家,和老伴一起每天泡、煎、熬药,买了个热水瓶,每天一大早就给她送到女生公寓(饭前服用),前后连续服用了两个多月汤药,终于治好了女同学的病。
集中供热育栋梁,与时俱进求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的“要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示,是徐实谦教授后半生的奋斗目标!徐实谦教授从2000年到2009年又为哈工大、哈医大培养指导2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先后发表了12篇论文,承担完成科研项目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牙齿正畸矫治弓丝托槽摩擦力仿真模拟机”等七项。
徐实谦教授既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的教育教学纪律,又有丰富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他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因此,退休后徐实谦教授继续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课堂教学,在校内和受聘于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已指导了2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论文实验研究。指导论文工作尽职尽责,对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及所进行的每个实验、研究、内容、方法,都认认真真严格把关,亲自动手指导学生完成好、撰写好、修改好每一篇论文;当确诊肾癌后,仍在病床上坚持为研究生修改论文,手术后在床上又不能翻身,也把研究生叫到床边审查PPT准备答辩,所以这些研究生的论文答辩都得到评委的好评。
徐实谦教授比较精通的是各种合金材料的精密铸造成型技术和特种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等)材料的熔配技术,具有创新的国内领先高技术水平。用这些精髓继续去搞技术创新、开发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徐实谦教授感受到不是发挥余热,而是“集中供热”,是在各个项目中真正优化了自身的高水平的技术专长。
退休后,徐实谦教授受聘到工厂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黑龙双铝是国内生产WNS1型系列节能蒸汽锅炉,DHC92MW型系列节能热水锅炉是一种环保、节能往复炉排热水锅炉的主要厂家,对炉排的需求量特别大。过去都是外委生产炉排铸件;但由于供应的炉排质量不稳定,夹渣、气孔、裂纹,特别是材质不合格造成缺陷,在炉排运行过程,出现断裂、烧蚀等问题,发生停炉停产大事故。为此,黑龙双锅下决心建厂上自动生产线生产各种型号炉排片铸件,所以2006-2008年为双鸭山双锅锅炉有限公司主持设计锅炉炉排垂直分型自动造型砂处理自动生产线及一拖二熔炼联动线获得成功,提高了大批量生产炉排的质量,连续多年稳定生产。
2002-2010年徐实谦教授还先后发明了“牙齿正畸矫治弓丝与托槽槽沟间摩擦力仿真模拟机”、口腔正畸“自锁托槽”、“形状记忆合金带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颊侧多曲簧三维空间测力仪”、“多孔陶瓷栅格雾化沉积CO2SO2气净化装置”等七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又发表过学术论文十二篇。
徐实谦教授这位在党和国家辛勤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老知识分子,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四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大半生。他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他将继续他所崇尚的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直到用完最后一点气力。
徐实谦教授于1935年10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哈工大铸造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已从教工作五十年。几十年来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徐实谦教授从指导老师——陈熙琛博士身上学到了那种在教学、科研中培养学生严谨、创新、奉献的精神。这一切几十年都一直涌现在徐实谦教授的脑海里,溶化在血液中,并指引徐实谦教授在自身成才、积累知识精华和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永远向前。
徐实谦教授毕业留校那一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是最困难时期。入冬以后,徐实谦教授就跟随留苏回国的陈熙琛博士在搞实验室建设。八十年代陈老师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又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四名外籍院士之一)。徐实谦教授毕业刚到教研室,就给他安排了讲课任务,当时是给一系本科生讲“精密铸造”,主要是熔模精密铸造和压力铸造。徐实谦教授从未上过讲台,又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具(教学模型)挂图……,真是逼着徐实谦教授去编教材(讲义),自己动手做模型教具,去图书馆看参考书、文献、资料。起初有的书也看不懂,就一遍一遍看,终于理解了,看懂了,再编写(实际是在抄书)“精密铸造”教材。别看这小小的基本训练,1972年徐实谦教授就敢承担“半自动步枪标尺座”精密铸造课题,还正式为黑龙江省主编了“熔模精密铸造”“精密铸造技术问答”及“精密铸造新工艺新技术”三本书30多万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在转到工艺组后又安排徐实谦教授讲“特种铸造”课。老教师们对徐实谦教授在讲台上站立姿式、发音声调、讲课速度(每秒三个字的速度)怎么挂图、板书的写法、怎么备课等等,都提的非常细,徐实谦教授受益匪浅,真是终身难忘,使徐实谦教授才有能力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特种铸造》一书的编写。
五十年过去了,已退休的徐实谦老教授还在教学第一线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试验研究,像陈熙琛老师指导徐实谦教授那样。他给研究生所选的论文题目,都是工厂生产中实际的难题和口腔医学临床应用题目。2003年-2007年在指导研究生在完成“476Q发动机气缸盖低压铸等工艺”和“468Q汽车发动机铝合金缸体高压成型工艺”论文试验研究,就是具体解决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有限公司,在采用低压铸造铝合金气缸盖及压铸铝合金缸体件出现打压渗漏技术难题。徐实谦教授就带研究生到工厂生产第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攻关。从铝合金熔炼到低压铸造气缸盖和压力铸造缸体件全过程跟踪,并对每一批次件进行解剖微观观察分析,终于找出了缩孔、缩松产生机制与解决的工艺措施。通过缸体压铸工艺数值模拟,为东安汽车动力有限公司完成了缸体压铸件压铸工艺数值模拟及缸体压铸件工艺参数优化与模拟计算并且现场得到应用于验证。最后使缸体压铸件质量明显提高;在国内首先揭示了铝合金缸体件压铸充型过程、充型特点、凝固规律,比较准确判断缩孔、缩松的产生,成功解决了缸体压铸件缺陷的产生,最后工厂低压铸造出气缸盖件、高压铸造缸体件的成品率分别达到95%和97%,工厂非常满意。徐实谦教授还为工厂编写了近十几万字的培训教材。
不负使命劝学子,尽心照顾如慈父
退休后,学院党委聘徐实谦教授担任03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徐实谦教授不辜负党组织的期望,连续二届被学校评为 “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标兵”。徐实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体贴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对学生既要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更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过程对本科生严格要求,但也绝不放过一个后进学生。
材料学院组织配对子,一对一帮助后进学生,并让徐实谦教授帮助降过级的张燕同学。他是2000级学生,徐实谦教授给学生上课时就注意到他始终不来上课,多次去公寓也找不到他,第六次去才从服务员嘴里了解清楚:他每天都是夜里去网吧上网,凌晨3—4点才回来,白天睡觉。后来徐实谦教授同他坐下谈心。学生讲:“我很痛苦,上网已经入魔,拔不出腿来,就连夜里不吃顿夜宵都不行,白天睡觉和正常人颠倒了。”徐实谦教授启发他:“年轻轻的这样下去真要毁了自己的一生,身体也会搞垮,到头来被取消学籍,后果是严重的。”他终于觉悟了,下狠心断网。后来他对徐实谦教授说:“老师您真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样关心我,我从今天起不再去网吧了”,最后他在老师和研究生辅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和补考课,并拿到了毕业文凭,走上了工作岗位。
还有一名女同学,有一天找徐实谦教授,说她有病,要服用家里邮来的中草药,但没地方煎熬。徐实谦教授就把她家每次寄来(七天)的草药带回家,和老伴一起每天泡、煎、熬药,买了个热水瓶,每天一大早就给她送到女生公寓(饭前服用),前后连续服用了两个多月汤药,终于治好了女同学的病。
集中供热育栋梁,与时俱进求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的“要为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示,是徐实谦教授后半生的奋斗目标!徐实谦教授从2000年到2009年又为哈工大、哈医大培养指导2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先后发表了12篇论文,承担完成科研项目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牙齿正畸矫治弓丝托槽摩擦力仿真模拟机”等七项。
徐实谦教授既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的教育教学纪律,又有丰富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他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因此,退休后徐实谦教授继续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课堂教学,在校内和受聘于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已指导了2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论文实验研究。指导论文工作尽职尽责,对每个研究生的论文及所进行的每个实验、研究、内容、方法,都认认真真严格把关,亲自动手指导学生完成好、撰写好、修改好每一篇论文;当确诊肾癌后,仍在病床上坚持为研究生修改论文,手术后在床上又不能翻身,也把研究生叫到床边审查PPT准备答辩,所以这些研究生的论文答辩都得到评委的好评。
徐实谦教授比较精通的是各种合金材料的精密铸造成型技术和特种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等)材料的熔配技术,具有创新的国内领先高技术水平。用这些精髓继续去搞技术创新、开发是有现实意义的。在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徐实谦教授感受到不是发挥余热,而是“集中供热”,是在各个项目中真正优化了自身的高水平的技术专长。
退休后,徐实谦教授受聘到工厂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黑龙双铝是国内生产WNS1型系列节能蒸汽锅炉,DHC92MW型系列节能热水锅炉是一种环保、节能往复炉排热水锅炉的主要厂家,对炉排的需求量特别大。过去都是外委生产炉排铸件;但由于供应的炉排质量不稳定,夹渣、气孔、裂纹,特别是材质不合格造成缺陷,在炉排运行过程,出现断裂、烧蚀等问题,发生停炉停产大事故。为此,黑龙双锅下决心建厂上自动生产线生产各种型号炉排片铸件,所以2006-2008年为双鸭山双锅锅炉有限公司主持设计锅炉炉排垂直分型自动造型砂处理自动生产线及一拖二熔炼联动线获得成功,提高了大批量生产炉排的质量,连续多年稳定生产。
2002-2010年徐实谦教授还先后发明了“牙齿正畸矫治弓丝与托槽槽沟间摩擦力仿真模拟机”、口腔正畸“自锁托槽”、“形状记忆合金带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颊侧多曲簧三维空间测力仪”、“多孔陶瓷栅格雾化沉积CO2SO2气净化装置”等七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又发表过学术论文十二篇。
徐实谦教授这位在党和国家辛勤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老知识分子,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四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大半生。他为哈工大的发展建设,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他将继续他所崇尚的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直到用完最后一点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