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绿如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tobac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美芳菲四月天,清新而又婉约,不凉不热,不湿不燥,快意舒适,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晚饭后,我满怀愉悦的心情走进田野,漫步在防洪大堤上,远离尘嚣,抛却一切杂念,放松身心,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夕阳西下,清风徐来,飞鸟归巢,农人离田,喧闹的田野一下子沉静了下来,显得更加恬静。
  风儿拂过河面,漾起粼粼波纹,这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曲《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音律平缓、歌声清婉。我循声望去,原来乐声来自下网放笼的小渔船。渔船上的夫妇,妻子划船,丈夫下网有说有笑。或许此时的渔人没有工作的压力,或许他料定明天会有更大的收获,因此他才有闲情逸致边干活,边听音乐呢。小船划过,涌起细浪,岸边的芦苇随波浪摆动,苇叶沙沙作响,惊起归巢的鸟儿,它们倏地飞出了青纱帐,在小船四周忽高忽低地飞行,努力寻找新的栖身地。小船驶向远方,只留下一道水痕在残阳中跳动。多美的一幅渔舟唱晚实景图啊!
  举目四望,天底下似乎都成了一种颜色——绿。绿色占据了所有空间,所不同的是或浓或淡而已。
  路两边到处都是油菜,看着眼前泛着蜡光的嫩绿菜荚,你一定忘不了阳春三月,菜花盛开,遍地金黄的壮观景象。那云蒸霞蔚、虚幻缥缈的色彩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如今,繁华落尽,不再是花枝招展的俏丽模样,恰如大腹便便的臃肿孕妇,容颜已改,光华不再。那一人多高的油菜秆上结满了荚,随着菜籽荚的不断丰满,菜秆渐渐累弯了腰,直至佝偻着身体,甚至匍匐在地。直至成熟,终结一次旅行。生命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延续下去的。
  防洪大堤里碧绿如茵的小麦,已进入灌浆结实期。夕阳下墨绿色的麦叶在晚风中荡漾,犹如大海涌起的碧波,使人产生许多美好的想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那是南宋诗人翁卷,对江南乡村传统农业生产的描写。现在,大多数农民已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机械化作业替代了人的劳作,种田成了少数人的事。此时最忙的是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朋友,他们让土地发挥了最大化价值。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不是专司其职,只是下班后匆匆奔向田地,协助家人劳动。人们行色匆匆,与人相遇,都来不及打个完整的招呼,便转身而去。
  徜徉在无边的绿色中,我贪婪地吮吸着绿叶的清香,为自己生活在水乡,傍晚能走进天然的大花园感到荣幸与自豪。我很想放开喉咙高唱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折身返回时,已是明月高悬。凝望天空,墨蓝的天幕上几颗闪亮的星星镶嵌其上,更衬托了乡村夜晚的柔和与安详。
  在清风朗月下,行走在生机盎然的田间,吮吸着清新的空气,不能不使人触景生情。今天的环境跟以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地方党委政府狠抓环境整治已见成效,我们应为之点赞。人们都很清楚,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自觉保护好碧水蓝天,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抬头向小镇望去,我猛然发现小镇比以前更美了,尽管明月高照,但路灯好像比以前更亮了。
  “夏在人间招手处,轻呼艳朵逐波流。”如水的月光洒落在田间,秧池里的青蛙在呱呱鼓噪,不知它们为了留住春天,还是在呼唤火热的夏天早日到来。暮春已至,夏日将来,夏收在即,盼望了好长时间的人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谁会不高兴呢?
  “四月夏气清,遍地绿如烟。”在这可入诗入画的环境里漫步,是乡下人独有的专利,也是超凡脱俗的体验。
其他文献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助力.文学批评能折射出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帮助读者进入深层精神空间的重要一环,也是作家把握其文字是否抵达预设场域的参照.文学批评的理
期刊
雨像初生牛犊,扯着狂风、闪电、惊雷一夜滂沱,晨光熹微时,终于累极睡去。太阳早早露头,这时候去看一条河,看一脉渌水流经的两岸切换到小满节气里的初夏新影,是件惬意的事。  “它必须四季分明。”这是加拿大前华裔总督伍冰枝对居住地方的唯一要求。我也喜欢四季分明,喜欢我的家乡。四季,大自然展现的蓬勃与谦卑、力量与柔美,所遵循的生发与荒芜、播撒与收获,总能在前辈农人吟唱的节气歌中如约而至。此时,身旁的一条河,
期刊
梁下人家俊俏女儿情  晚上打完球回到家中,坐在桌前读书。读倦了掩书于案上,头脑中几次闪过一幅画面,我一个激灵,这是陕北,没错是我的陕北的模样。模糊的画面渐渐变得清晰。哦!我不能忘记我的陕北,那久远的记忆。那一道道山峦,那条小河和站在老榆树下俊俏的女子,那多好呀!  漫无边际的荒山、沟壑、秃岭,一条土路坑洼连着坑洼,泥泞连着泥泞,半坡顺势的土台上有一处处残墙烂院。院里还算干净,有猪圈、桃树、几孔窑洞
期刊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胎记,它烙印在你的灵魂上,成为你一生的命题。那年那月玉轮高悬,我跌坐于清光白水之间,任思绪流过浅浅的红尘,玉兰的馥郁之香舔舐着我心底的村庄。  故乡于我不算遥远,城里城外而已,驱车三十里,来回一小时。刚到城里那会儿,城市的花红柳绿,我并不迷恋,总是隔三岔五地回故乡看一下,哪怕就一眼,也觉得踏实。在城里总感到自己是一个过客,城里没有我的根,我的根在故乡老宅的树下。老宅的树长得很好,
期刊
在农家的年历里,秋季大概是始于立秋而终于霜降前后的,末伏而入秋。秋,在古人眼中是肃杀、萧瑟的,抑或“自古逢秋悲寂寥”“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是云云。然而,在農家人眼里,秋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也没有那么多的凄楚感伤,有的只是稻浪翻滚、瓜果飘香,有的只是满怀的希望、疯狂的忙碌和沉甸甸的收获。  白露至秋分前后,便是稻子收割的最佳时节。庄稼人流传着一句
期刊
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对“死亡”体验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书写,在对伊凡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描写中,将伊凡对生活和生命的反思、对自我意义的探寻展现了出来,最终使伊凡在死亡中获得解放、释然和救赎,从而获得“死亡”之后的“重生”。  一、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书写  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全面描写了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体验,在小说开头就写道“伊凡·伊里奇死了”,然后展开了以“死亡”为主题的全面描写,小说
期刊
余华是一位重要的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述着对现实世界中人及人命运的思考、怀疑、迷惑等,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笔者将从作品和创造者角度切入,通过叙事文本语言、叙事功能、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对余华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归纳余华先锋小说的叙事特色。  一、余华的写作背景  余华是一位对传统最具颠覆性的作家,他于1960年出生在杭州,父母都是牙医,自
期刊
万里长江,用哪种活鲜制作的食物最美味可口?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征集到数十个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答案的背后,都有独特的经历、体验和记忆。我的答案是:用鳜鱼婆婆制成的鳜婆汤。这个答案是五十年前奶奶告诉我的。到如今,鳜婆汤已经在我们家族的年夜饭桌上飘香了一百多年。  那么,什么是鳜鱼婆婆呢?又该如何制作鳜婆汤呢?在我的老家——一个祖祖辈辈在风里浪里讨生活的小渔村,这里的渔民们把生长期超过两年、重
期刊
一说到白雪公主,人们的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出现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中美丽善良的公主形象.公主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善良的内心,七个小矮人团结互助,王子勇敢正直,
期刊
婶婶家在河池市大化县。前年,她们一家从山里搬到了易地扶贫安置点——达吽小镇,婶婶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吃店。今年五一有五天小长假,我终于有时间去给婶婶搭把手。  守店时,店门被咯吱咯吱地拉开了。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儿走了进来。小女孩儿十岁左右,红撲扑的小脸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轻轻颤动,像两只飞舞的彩蝶,笑起来眼睛就变成两个弯弯的月牙。小女孩儿一身崭新的花裙子,女人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