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中国的“语文老师”就有“经师”与“人师”之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语文教师如果只是一个“授之书习其句读”的“经师”,是不称职的。真正的“人师”主张知行合一,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接受典范人格的熏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到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丰富心灵、完善人格的目的。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美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体验自然美
用内涵丰富的自然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美丽的风景是人的老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艳,“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淡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平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烂———大自然如此丰富的内涵和情调,能有力地触动并激活青少年的心智和灵感,当人置身其中,近观远望,呼吸品味,身心开放,倾情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完全解放的情感自由奔放地与自然进行生命信息和力量的交流,从自然中获得理解、沟通、温暖和抚慰,正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在自然界中处处能得到感情的启迪和回应。他们的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细腻、饱满、丰富的感受。
二、让学生师法英雄美
利用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感,使其建立感性和理性人格的平衡,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英雄都是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生命激情的人,一个人具有对祖国、民族、他人强烈的爱,才能胸怀天下,目光远大。这些英雄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震荡,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情感,净化他们的情怀。《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派的英雄气概……这些仁人志士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教师应从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挖掘出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他们热情、真诚地面对生活。
三、让学生感悟人文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还仅仅在字词章句上纠缠不清,那是对作者的污辱。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在课本中曾收录了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文风冲淡、雅致,充满对生活、历史的感悟。各种胡同的形状特点,被作者娓娓道来,其中穿插了北京人的民俗风情,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胡同文化。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历是无法品出其中的韵味的。在讲这样的文章时,必须给学生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生活意境,洗涤尘世的浮躁,领会作者淡泊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让学生激发想象美
长期以来,重精神轻感性的教育使学生的理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学生自身的心灵空间往往被忽略、漠视,致使他们情感麻木,想象枯竭,内心空虚,创造力逐渐消失。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恨……这些都需要老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畅达、无拘无束的心境中对审美对象倾注自己的审美情感,进行创造性地补充、完善、变形,“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化实为虚,物我两忘,获得心灵解放的愉悦,实现个体生命的提升。
总之,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美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是在品味情感,品味美。在塑造学生健全的完美人格上,语文老师应该有所作为。
一、让学生体验自然美
用内涵丰富的自然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美丽的风景是人的老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艳,“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淡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平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烂———大自然如此丰富的内涵和情调,能有力地触动并激活青少年的心智和灵感,当人置身其中,近观远望,呼吸品味,身心开放,倾情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完全解放的情感自由奔放地与自然进行生命信息和力量的交流,从自然中获得理解、沟通、温暖和抚慰,正如陶渊明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学生在自然界中处处能得到感情的启迪和回应。他们的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细腻、饱满、丰富的感受。
二、让学生师法英雄美
利用作品中的人物精神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感,使其建立感性和理性人格的平衡,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英雄都是志存高远,具有强烈生命激情的人,一个人具有对祖国、民族、他人强烈的爱,才能胸怀天下,目光远大。这些英雄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震荡,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情感,净化他们的情怀。《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国家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派的英雄气概……这些仁人志士积极的人生态度,强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教师应从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挖掘出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他们热情、真诚地面对生活。
三、让学生感悟人文美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还仅仅在字词章句上纠缠不清,那是对作者的污辱。阅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在课本中曾收录了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文风冲淡、雅致,充满对生活、历史的感悟。各种胡同的形状特点,被作者娓娓道来,其中穿插了北京人的民俗风情,充分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胡同文化。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历是无法品出其中的韵味的。在讲这样的文章时,必须给学生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生活意境,洗涤尘世的浮躁,领会作者淡泊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四、让学生激发想象美
长期以来,重精神轻感性的教育使学生的理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学生自身的心灵空间往往被忽略、漠视,致使他们情感麻木,想象枯竭,内心空虚,创造力逐渐消失。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恨……这些都需要老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自由畅达、无拘无束的心境中对审美对象倾注自己的审美情感,进行创造性地补充、完善、变形,“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化实为虚,物我两忘,获得心灵解放的愉悦,实现个体生命的提升。
总之,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美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是在品味情感,品味美。在塑造学生健全的完美人格上,语文老师应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