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2952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目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基础知识中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知識按照知识所表征的信息类型及表征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和观念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能够用于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的程序性知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本身属于陈述性知识,而物理规律的应用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物理规律的应用就是套用公式计算,因而在学习中往往对概念认识不深刻,对规律掌握也漏洞百出。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有效的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例如在物理力学教学中,力的概念是陈述性知识,而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则是程序性知识,惯性的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是陈述性知识,而如何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则是程序性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也只有真正从概念和规律出发,才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力的概念属于陈述性知识,力的概念很早就产生了,但是科学的力的概念是从牛顿的定义开始的,人们对力的认识,最初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得到的,是和人力相联系的。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认为”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静止”,除了其他各方面的因素以外,当时没有科学的力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试想,如果只把肌肉的作用称为“力”,那么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也就不难为现代人所理解了。
  而牛顿是怎么科学的定义力的概念的呢,可以从牛顿三定律讨论起。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为:每个物体总是要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而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为: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力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归结起来,可以根据牛顿定律,将力定义为:力是一种对物体的推动作用,使其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或者说成:“力是一种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实牛顿第一定律陈述了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而力的作用效果还有一个,就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严格来讲,牛顿第一定律也并不是完整的力的定义。当然,主要原因还在于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主要论述的是动力学内容,而并不讨论静力学内容。
  例、“一个力的效果如果跟那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是那两个力的合力” ,这里的“效果”指的是什么?
  A、只指改变运动状态的效果
  B、只指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
  C、同时指上面两种效果
  D、不是指上面两种效果中的任何一种
  可能有不少老师或同学会认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所以正确答案要选C,其实,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两个小孩共同提着一桶水与一个大人单独提着一桶水。可以看出来这两种情况下桶的把手所发生的形变是不同的!但我们仍然认为,两个小孩的作用力与一个大人的作用力“效果”相同,这里的效果,显然指的是与重力平衡的效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也并非易事,因为知识并不都是独立的个体,知识之间可以通过联结和组织从而形成更大的知识整合体,尤其是对于概念的学习,要明白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有差异的,有的内涵大,外延小,有的内涵小,外延大。概念也是有等级和层次的,概念是抽象的,它们在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真实世界存在的只是概念的单个样例。概念的抽象程度不一样,有些概念简单、明了和具体,而有些概念则较为抽象、复杂和模糊。
  明确力的概念后,我们再来看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首先要明确完整的受力分析是定量的分析,而受力分析的方法来源于力的概念:
  ①从施力物体入手——看有哪些物体可能对它有力的作用,一般先是场力,后是接触力(包括弹力和摩擦力)。
  ②从受力物体入手——看它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如不改变,则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合外力为零,若改变,则受力分析与加速度的求解直接相关,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显然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通常表示为一系列要遵循的步骤。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心智技能,都可以用程序性知识来存储。按照加涅的观点,认知策略是一种对学习和思维极为重要的心智技能,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包含认知策略在内。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特点:自动化,即个体在执行某一技能时已达到无须有意识的思考和决定每一步行为的程度。
  那么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需要怎样的有机结合呢?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例题,有的老师出这样的题考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A、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
  B、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老师的解答是:A正确而B错误,理由是物体虽然受到了力,但是平衡力,运动状态就不改变。学生会犯迷糊的:牛顿第一定律是否也错了?其实,在理解这个题的时候,学生脑子中所理解的“力”非老师所理解的“力”,正是在这个关键概念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才会在这道题上产生歧义,如果改为B、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则同学们理解起来就不会有问题了。还有一个题目也同样容易引起歧义,这是北京市的某一道中考题:小磁针放在磁场中,一定受到磁场的力的作用,这个选项正确么?如果说这个选项正确,那么下面的说法:任何一个物体放在电场中,一定受到电场的力的作用是不是也正确?学生的思维会彻底被搞乱了,说一个物体受到的力,到底是指合力还是指其中的某部分受到的力?还是指物体受到的某一个力?在物理教学中,这种搞乱思维的题还有相当多。
  根据安德森等人的理论,程序性知识其实包含三个亚类:第一,关于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例如数学关于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解方程的算法、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第二,关于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例如,自然科学中关于设计和操作实验的一般方法,适合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知识;第三,关于何时运用某种程序的知识,即知识是条件化的,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运用该程序,例如,知道何时运用动量定理,能识别物理问题的类型并能运用适当的程序。
  很多物理力学问题都属于第三个亚类,即知识是条件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所陈述的物理问题是有不同的含义的,例如:某人坐在沿水平路面匀速行驶的汽车上,他把手中的钢球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钢球会落回到他手中吗?这个问题其实缺乏条件的约定,即所研究问题到底以什么为参考系,高中物理第一章约定:凡不提参考系的,都以地面为参考系。本题“竖直向上抛出”是以谁为参考系?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则不能落回手中,若以车为参考系,则能落回手中,所以建议修改本题,给出明确的参考系。
  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程序性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陈述性知识的阐释,一个成熟的物理教师,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运用物理规律物理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也只有真正从概念和规律出发,才能正确使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
其他文献
在2015学年度开学的第一天,几位男孩子因为在校特别不适应,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林健康同学情况最为典型。他妈妈连哄带骗将他带入教室后悄悄离开;到第二节课,他又因为同桌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肘,他就动手将她的同桌打哭;下课时,拒绝参与小游戏,也不听指令,在走廊上大喊大叫;到了放学的时候,别的孩子已经排好归程队,他才慢吞吞地将书本一本本地放进书包……  接下来的一周,我便对这位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规矩意识
期刊
“能力导向的有效课堂教学”核心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余文森教授概括为三方面:三种基本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三个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共同体理念,學习过程与效果效统一理念,学习争论与认知快乐理念;与高考命题三个对接---能力(素养)立意,情景(背景)分析,归纳提升。  所谓“归纳提升”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的所有对象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素质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现今仍然统治着绝大多数高中生物课堂,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潜移默化的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造成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生物成绩优秀率低,生物课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也与当今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当期实际的生物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主体地位不明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简单说来,就是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突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巴、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还极大地提高了课
期刊
交往是现代社会中人类适应生存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幼儿时期就能够强化幼儿社会交往学习至为重要,而在开展幼儿教育时会发现,幼儿具有无意识模仿特点,他们很多的经验获得都是通过间接性的交往得到的,不同年龄、不同经验水平的幼儿交往活动为幼儿社会学习创造了契机,由此可以看出,混龄交往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重要性  混龄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幼儿教育方式,混龄交往
期刊
10年前“全民阅读”这一全新的理念在中国悄然诞生。如今,他不仅已成为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的热词,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助力器。而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屡屡强调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奋战在阅读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贡
期刊
纵观山东全省的高中教育,几乎所有地市的高级中学在教学安排上都会将高三这一年的教学计划制定为复习,其中包括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乃至三轮复习,每轮复习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复习模式和方法各有不同。这三轮复习中尤其以一轮复习所用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经过最近六年的高三生物复习的教学经验,陵城区第一中学的生物教师们总结出“读-记-讲-练-析”复习模式,在本校高三生物复习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研究了学习小组建立的策略  建立学习小组是合作成功的关键,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
期刊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那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如何更好开展区域活动,下面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