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创伤后组织分解产物的不良反应,强烈的疼痛刺激,酸碱失衡,尤其是体液丢失,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引起全身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等。伤后大出血导致死亡的最大危险在伤后第1个24小时,其病情凶险,变化快,抢救稍有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极易导致死亡或转入不可逆阶段。
致病因素
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损伤、骨折、挤压伤等,如胸部外伤伴血气胸,腹部外伤伴肝破裂、脾破裂。严重骨盆骨折、四肢骨折。不同的致伤工具与损伤程度有较大差异,致伤因素与受伤部位是初步评估伤情的首要方面,护士应向目击者、肇事者、家属了解有关致伤方式、着力点等情况后进行分析评估。
休克的分期
根据病人的神志、皮肤黏膜的色泽和温度、血压、脉搏、体温、尿量等,临床分为:①休克早期(微循环痉挛期):病人神志清楚,精神兴奋、躁动不安、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尿量正常或减少。②休克期(微循环扩张期):精神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感觉迟钝、皮肤黏膜由苍白转为紫绀或出现花斑。四肢湿冷、呼吸淺促、脉搏细数、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差更小、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并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代谢性酸中毒。③休克晚期(DIC)期:病人神志不清、无脉搏、无血压、无尿、体温不升、呼吸微弱或不规则、全身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现淤斑,提示已有DIC可能。
急救护理
体位:立即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采取仰卧中凹位,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防止膈肌腹腔脏器上移影响心脏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有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的恢复。
扩容是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首要措施:①正确选择静脉通道: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用16~18号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加压输液。静脉萎陷就切开插管置入腔静脉内或者经锁骨下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以便于快速大量补液的同时测量中心静脉压。由于休克时患者烦燥不安,因此输液时针头应进入血管腔1.5cm以上,并用胶布将其牢牢固定,以免针头脱出血管,静脉切开置管者也应多处用缝线固定,输液肢体给予适当的限制与固定,以防患者躁动时将针头或导管拔出。②准确掌握输液速度和量:早期补液速度保持200~250滴/分,保证半小时内输入液体1000ml,根据血压回升情况逐渐减速至100滴/分以下。对于高龄或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人,在血源短时间内不能供给的情况下,补充平衡液,要求15~30分钟输入800~1500ml。休克纠正后,滴速一般维持40滴/分。晶体液扩容总量大多是失血量的3~4倍,在补充一定量的晶体液的基础上,须输入胶体液如全血、血浆等可提高胶体渗透压。
呼吸支持: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内可放置口咽通气管,为防止缺氧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50%,流量3~5L/分,严重呼吸衰竭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消除引起休克的因素:①控制出血:胸部开放性伤口出血者,可采取压迫、无菌纱布堵塞止血;内脏膨出者用无菌治疗碗扣紧并包扎,防止膨出物摩擦引起破裂出血和感染(绝不可回纳);四肢深部大血管破裂用无菌血管钳夹闭止血,或在伤口上方5cm处、动脉搏动处扎止血带5分钟以防肢体坏死。②有效止痛:疼痛引起的休克仅次于大出血,所以必须及时缓解疼痛,一般肌注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但在严重颅脑外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③骨折的固定:对骨折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包扎,尽量减少手搬动,避免因搬动引起疼痛或继发神经、血管、软组织操作而加重休克。
多参数监护仪监护:①注意病人的意识改变:烦燥、表情淡漠病人应取头平脚高位,以改善脑循环。②体温过低的护理:输液应加温液体和血液制品,调高室温24℃~26℃,并加盖棉被(不能用热水袋保暖)。③尿量观察:给予患者留置尿管,准确记录尿量,若尿量<25ml/小时,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如血容量补足时,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收缩压回升至80mmHg以上,尿量仍无增加且尿比重低于1.015,提示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应限制输液,及时使用利尿剂等积极治疗;若尿量>30ml/小时提示休克已得到控制。④循环及组织灌注的观察:记录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末梢温度、湿度变化,每小时尿量,即时调整输液速度。如在扩容过程中,血压回升而CVP低于正常(<5cmH2O),尿量30ml以下,比重>1.020,提示血容量不足应继续扩容;如CVP高于正常(>12cmH2O),休克状态改善而血压不回升,尿量>60ml/小时,提示血容量基本补足。⑤遵医嘱准确用药:用药时应以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逐渐达到理想水平,生命体征平稳后逐渐减量,严防药物溢漏于静脉外,引起皮下组织坏死。⑥预防和减少严重创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在早期处理原发性损害及抗休克基础上,早期防治感染,综合监测及预测,及早发现衰竭现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密切相关。⑦休克复苏成功的指标。
营养支持:由于营养支持时间与病人原发病的危重程度无关,故一旦循环、呼吸平稳,即开始实施营养代谢支持。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主张肠内营养。因为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循环内毒素等炎性介质对肠粘膜的损伤。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尿糖,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泻、反流现象。
加强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认真清洗患者身上的血污,更换衣服,加强翻身防止发生褥疮。②做好术前准备: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做好各项检查、药物皮试、备皮、配血等术前准备并与病区或手术室联系。
心理护理:在护理上应缓和监护室的紧张气氛,尽可能创造安静、舒适、愉快的环境,使病人真正达到身心休息。
总之,早期判断休克,准确评估休克程度,科学的输液管理,积极处理原发性损伤,合理营养支持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对于抢救创伤性休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致病因素
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损伤、骨折、挤压伤等,如胸部外伤伴血气胸,腹部外伤伴肝破裂、脾破裂。严重骨盆骨折、四肢骨折。不同的致伤工具与损伤程度有较大差异,致伤因素与受伤部位是初步评估伤情的首要方面,护士应向目击者、肇事者、家属了解有关致伤方式、着力点等情况后进行分析评估。
休克的分期
根据病人的神志、皮肤黏膜的色泽和温度、血压、脉搏、体温、尿量等,临床分为:①休克早期(微循环痉挛期):病人神志清楚,精神兴奋、躁动不安、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变化不大,舒张压升高脉压差变小,尿量正常或减少。②休克期(微循环扩张期):精神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感觉迟钝、皮肤黏膜由苍白转为紫绀或出现花斑。四肢湿冷、呼吸淺促、脉搏细数、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差更小、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并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代谢性酸中毒。③休克晚期(DIC)期:病人神志不清、无脉搏、无血压、无尿、体温不升、呼吸微弱或不规则、全身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现淤斑,提示已有DIC可能。
急救护理
体位:立即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采取仰卧中凹位,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20°,防止膈肌腹腔脏器上移影响心脏功能,并可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有利于呼吸及循环功能的恢复。
扩容是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首要措施:①正确选择静脉通道: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用16~18号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加压输液。静脉萎陷就切开插管置入腔静脉内或者经锁骨下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以便于快速大量补液的同时测量中心静脉压。由于休克时患者烦燥不安,因此输液时针头应进入血管腔1.5cm以上,并用胶布将其牢牢固定,以免针头脱出血管,静脉切开置管者也应多处用缝线固定,输液肢体给予适当的限制与固定,以防患者躁动时将针头或导管拔出。②准确掌握输液速度和量:早期补液速度保持200~250滴/分,保证半小时内输入液体1000ml,根据血压回升情况逐渐减速至100滴/分以下。对于高龄或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人,在血源短时间内不能供给的情况下,补充平衡液,要求15~30分钟输入800~1500ml。休克纠正后,滴速一般维持40滴/分。晶体液扩容总量大多是失血量的3~4倍,在补充一定量的晶体液的基础上,须输入胶体液如全血、血浆等可提高胶体渗透压。
呼吸支持: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内可放置口咽通气管,为防止缺氧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50%,流量3~5L/分,严重呼吸衰竭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消除引起休克的因素:①控制出血:胸部开放性伤口出血者,可采取压迫、无菌纱布堵塞止血;内脏膨出者用无菌治疗碗扣紧并包扎,防止膨出物摩擦引起破裂出血和感染(绝不可回纳);四肢深部大血管破裂用无菌血管钳夹闭止血,或在伤口上方5cm处、动脉搏动处扎止血带5分钟以防肢体坏死。②有效止痛:疼痛引起的休克仅次于大出血,所以必须及时缓解疼痛,一般肌注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但在严重颅脑外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③骨折的固定:对骨折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包扎,尽量减少手搬动,避免因搬动引起疼痛或继发神经、血管、软组织操作而加重休克。
多参数监护仪监护:①注意病人的意识改变:烦燥、表情淡漠病人应取头平脚高位,以改善脑循环。②体温过低的护理:输液应加温液体和血液制品,调高室温24℃~26℃,并加盖棉被(不能用热水袋保暖)。③尿量观察:给予患者留置尿管,准确记录尿量,若尿量<25ml/小时,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应加快输液速度;如血容量补足时,患者一般情况好转,收缩压回升至80mmHg以上,尿量仍无增加且尿比重低于1.015,提示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应限制输液,及时使用利尿剂等积极治疗;若尿量>30ml/小时提示休克已得到控制。④循环及组织灌注的观察:记录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末梢温度、湿度变化,每小时尿量,即时调整输液速度。如在扩容过程中,血压回升而CVP低于正常(<5cmH2O),尿量30ml以下,比重>1.020,提示血容量不足应继续扩容;如CVP高于正常(>12cmH2O),休克状态改善而血压不回升,尿量>60ml/小时,提示血容量基本补足。⑤遵医嘱准确用药:用药时应以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逐渐达到理想水平,生命体征平稳后逐渐减量,严防药物溢漏于静脉外,引起皮下组织坏死。⑥预防和减少严重创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在早期处理原发性损害及抗休克基础上,早期防治感染,综合监测及预测,及早发现衰竭现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密切相关。⑦休克复苏成功的指标。
营养支持:由于营养支持时间与病人原发病的危重程度无关,故一旦循环、呼吸平稳,即开始实施营养代谢支持。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主张肠内营养。因为早期肠道营养可降低循环内毒素等炎性介质对肠粘膜的损伤。同时注意监测血糖、尿糖,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泻、反流现象。
加强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认真清洗患者身上的血污,更换衣服,加强翻身防止发生褥疮。②做好术前准备: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做好各项检查、药物皮试、备皮、配血等术前准备并与病区或手术室联系。
心理护理:在护理上应缓和监护室的紧张气氛,尽可能创造安静、舒适、愉快的环境,使病人真正达到身心休息。
总之,早期判断休克,准确评估休克程度,科学的输液管理,积极处理原发性损伤,合理营养支持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对于抢救创伤性休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