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是充满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对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而在小学数学课中,数学的基本知识显得更加抽象,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都不是太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出发点,并要联系上生活来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真正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1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作为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将所讲述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所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在潜意识里,学生们都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励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当讲完一节课,老师可以布置一下有关于实际的作业。比如:在讲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可以布置一下观察的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了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别的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等等。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新知
数学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数学情境应真切、自然,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知其形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其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再现。因此,教师应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的自主意识。例如,讲授“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们拍摄了繁华路段机动车辆通行的一段视频。上课时请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辆数目统计出来。最终的统计结果各不相同,也很不理想。为此,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发现统计结果不理想主要在于车太多、视频放得太快、来不及统计等。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又对又快地统计呢?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后一致认为,几个人合作就能解决问题。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小组长给组员进行任务分工,有的看屏幕报车型,有的记录各种小型车的辆数,有的记录大型车的辆数……然后再次播放视频时,每个组的成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准确地统计出了各种机动车辆的数目,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由于创设了较好的生活情境,学生对统计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统计经验,学得也很轻松。
3挖掘生活资源,体验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不断挖掘生活资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理论认真思考,分析并解决。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笔者首先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在生活物品中找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然后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激发了其学习本课内容的热情。学生在完成课前任务的过程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均有了一定了解:二者都有六个面和十二条棱,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同,正方体六个面都相同。
4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5回归生活空间,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米和千米”时,由于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度量、去感受,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大打折扣。于是,决定把课堂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皮尺去量学校里任何东西的长度,
6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结语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师的引导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梓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专刊,2011(1):884-886.
[2]邱英新.基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措施的研究[J].青少年杂志,2013(5):66-68.
[3]张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5(5):15-1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1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作为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将所讲述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所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在潜意识里,学生们都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励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当讲完一节课,老师可以布置一下有关于实际的作业。比如:在讲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可以布置一下观察的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了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别的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等等。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新知
数学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数学情境应真切、自然,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知其形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其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再现。因此,教师应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的自主意识。例如,讲授“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们拍摄了繁华路段机动车辆通行的一段视频。上课时请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辆数目统计出来。最终的统计结果各不相同,也很不理想。为此,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发现统计结果不理想主要在于车太多、视频放得太快、来不及统计等。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又对又快地统计呢?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后一致认为,几个人合作就能解决问题。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小组长给组员进行任务分工,有的看屏幕报车型,有的记录各种小型车的辆数,有的记录大型车的辆数……然后再次播放视频时,每个组的成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准确地统计出了各种机动车辆的数目,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由于创设了较好的生活情境,学生对统计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统计经验,学得也很轻松。
3挖掘生活资源,体验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不断挖掘生活资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理论认真思考,分析并解决。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笔者首先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在生活物品中找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然后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激发了其学习本课内容的热情。学生在完成课前任务的过程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均有了一定了解:二者都有六个面和十二条棱,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同,正方体六个面都相同。
4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5回归生活空间,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米和千米”时,由于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度量、去感受,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大打折扣。于是,决定把课堂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皮尺去量学校里任何东西的长度,
6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结语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师的引导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梓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专刊,2011(1):884-886.
[2]邱英新.基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措施的研究[J].青少年杂志,2013(5):66-68.
[3]张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5(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