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指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衡的作品是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最多的,他的《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篇章通過教材而广为人知,他的不少作品还不断被各种语文试卷选作现代文阅读的语料。因此,对梁衡其人其文,我们并不陌生。
  《吴县四柏》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丁玲说:“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郁达夫说:“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莫言说:“在描写物体或者事物时,一定要写出自己对这个物体或者事物的独特的感受。”不难看出,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在看到风景的时候,还要看到“思想”、“人情”以及作者“独特的感受”。按照梁衡的散文观,感受山水风物之美,就是感受文本里的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梁衡的《吴县四柏》,着墨于树,着眼于人,着意于理。“清”“奇”“古”“怪”这四棵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的柏树形态各异,让人从中看到了李清照、包公,贾谊,周公旦、魏征、伯夷、叔齐,郑板桥在内的“扬州八怪”之类的古人,它们还是“哲理、思想与品质的含蓄表现”。这是梁衡的独家的发现、“独特的感受”,我们要循着他的文脉,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抑或争鸣。总而言之,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如果从命题的角度来打量这篇散文,确实有不少命题点。
  比如,开篇从典故落笔,出于怎样的考虑?这是对文章结构的考查。这几棵树端的不同寻常,居然都有名字,还是乾隆皇帝御赐的;背后藏着大司马,还是东汉时期的。联系全篇,不难看出其用意所在:表现其历史悠久;彰显其出身不俗;浓化了作品的文化气象。
  再如,文章里有一些“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值得我们咂摸。“这树竟各修炼成四种神态”里的“修炼”让人耳目一新:树竟然也会“修炼”?写“奇”柏时,作者说:“你初看她确是很怪的,但再细想,确又有可循的理。”这里到底说的是什么“理”呢?作者说:“要是文学家,他一定可以从中悟到一些创作的规律……”你能说说“创作的规律”是什么吗?其实,在总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再细味上下文,我们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阅读结论的。这里的“修炼”其实就是“顽强地生长”。这里的“理”说的是“世间的事物常常轮回转生,相反相成地共存着”。而所谓的文学创作的规律,其要义不外乎写出自己的个性、风格,有如吴县四柏之“神志迥异”。我们解答此类试题时,可能会拘泥于原有的知识积累,从而生搬硬套;其实应该认真地研读上下文,弄清有关词语、概念的语境意义。
  又如,最后一节的这段话:“你看她们那清、奇、古、怪的神态,那深扎根而挺其身的功力,那抗雷电而不屈的雄姿,那迎风雨而昂首的笑容,那虽留一皮亦要支撑的毅力,那身将朽还不忘遗泽后代的气度,这不都是哲理、思想与品质的含蓄表现吗?”也很值得从表达特色的角度赏析。一般的学生可能会注意到“辞格的运用”层面,诸如排比、比拟,也许会忽略了反问;可能会有不少学生疏忽了“句式的选用”,即使虑及句式,考虑到“整散句”的层面也不一定会注意到“长短句”;更有可能的是,完全不从“词语的锤炼”层面考量其中的文言色彩的语汇的运用。比较完整的结论如次:(1)从“辞格的运用”看,作者运用了排比、比拟、反问多种修辞格;(2)从“句式的选用”看,作者选用了整句(排比句),多用短句;(3)从“词语的锤炼”看,作者采用了一些文言语汇,如“挺其身”“虽留一皮亦要支撑”“遗泽后代”等;(4)形象生动表现了四柏的神态和品性,表达了“我”对四柏的赞美之情。
  还有,全篇对四柏的描写很有个性色彩。一般的作者写景状物多着眼于景物本身的特征,可能也会融入自己的观感,但是梁衡出手不俗,愣是以多变的笔法,奇崛的想象让读者耳目一新,回味久长。譬如他写树总是以人作比,而又很少雷同,写“清”柏是以情写形,写“奇”柏是以理写形,写“古”柏是以形比形,写“怪”柏是以形传形,又多收之于人;最后一节更以奇思妙想而出人意表,竟然用名著比树,从《唐诗》、《聊斋》、《山海经》、《西游记》中分别看出清、奇、古、怪来,虽匪夷所思,却又似乎不无道理。还从政治家的视角,引发人们联想到清正的包公,奇才贾谊,古朴的伯夷、叔齐,怪怪的“扬州八怪”。这些,让人对梁衡的如椽大笔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品读这样的文章,对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升,对解题能力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我国经典古诗文与近现代名家作品,其中蕴含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仅是课文内容便涵盖广泛,课外更是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取阅读资源中最有教学价值、最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内容,摒弃价值不高、对语文教学和学生成长无益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删繁就简”,找到价值高、易拓展、成体系、合学情的传统文化阅读方法,真正挖掘出文本的文化价值。本
期刊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都要以主题为中心,服务于主题内蕴需求。因此,确立主题是文本解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然而,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项脊轩志》堪称独步,其独特性表現在:作为文学文本,该文由正文和补记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创作时间相隔十三年;作为教学文本,教材中删去了“论赞”部分。这一
期刊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1]、岁功[2]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3]论道,六卿[4]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5]、夔[6]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
期刊
①“貌奇古,其额如蝗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这是一代文宗周作人先生对同时代另一位作家的回忆。毋庸置疑的是,周作人与此人不但并无矛盾,而且两人是感情甚笃的多年师生。虽然“额如蝗螂”或许有点夸大,但“声音苍哑”确是事实。这位“貌奇古”的作家,就是废名。  ②2009年5月4日,我在北大红楼周作人展厅,遇到一位讲解员正在向一群大学生讲解周作人的生平。我面前是周作人“四大弟子”信函的展区,讲解
期刊
我可是一条小馋虫,妈妈为了满足我的食欲,便长年修练厨艺。在我心中,妈妈的双手就好像有魔力一样,无论给她多简单的食材,她都能给你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但若是让我选妈妈的拿手菜,我却会毫不犹豫地选小炒豆腐。  不仅因为我爱吃,也是因为我觉得妈妈把这个普通的菜烧得特别,有种说不清的美味在其中。  一天,我好奇地想知道妈妈怎么烧小炒豆腐的。她在这个菜里到底放了什么“独家秘方”?  我站在厨房外面,看见妈
期刊
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盛产莲藕。桐子湖的粉藕是出了名的。妈妈的拿手菜就是脊骨藕汤。  冬至日,清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厨房却成为了妈妈的舞台。她定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般的精灵婶婶吧!  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此起彼伏,唤醒我肚中馋虫无数。挡不住的诱惑啊!趿着拖鞋,睡眼惺忪的我,隔着走道隐隐看见厨房闪现的画
期刊
在快餐食品满街满巷的叫卖声中,我们静下心来写“妈妈的拿手菜”是不是一件很幽默的事情呢?况且,这个题目似乎很俗,哪个孩子没吃过妈妈做的菜呢?至于“菜”拿不拿得出手,就当别论了。然而,文题的深意与雅趣就在这“拿手”的“别论”上。写出雅俗共赏的文章,是这个文题的命意之一。吴佶远的文章侧重家庭饮食传承的情趣,邱诗耘的文章侧重恋母的童趣,刘玮琦的文章侧重“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理趣。雅俗共赏,平中见趣,实为
期刊
王禹偁(954-1001),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年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王禹偁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著有《小畜集》。  待漏院,指的是宰相及百官在宫门外等待早朝时休息的地方。从题目类型上看,这属于“厅壁记”,实际却是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宰相论”,以宰相待漏之时的不同思想状态,将宰相分为贤相、奸相、庸相三个类型
期刊
提供一定的文字材料并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是当下材料作文设题的基本范式。与一般的直接设定文题的“标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都要比标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麻烦一些。因为标题作文以语词、短语或语句作为作文的题目,也就大致框定了构思立意的对象及范围,而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文字的篇幅可多可少,内涵的表述有深有浅,所以,写材料作文必须仔细阅读材料,再从中发掘出可以立意的要素。  由
期刊
社科类文章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分别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级。面对此类文章和考点,我们建议用整体阅读的思路来阅读或解答问题。  许多同学面对社科类文章阅读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