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叙事研究发现,指导小班幼儿游戏应把握以下策略:即时捕捉游戏问题,运用适宜方法解决;把握好指导角色的定位,选择时机即时介入;学会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关键词〕教师指导 游戏 小班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戲是发生在幼儿园的特定场所,它具有自然性以及教育性,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1]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着缺乏规则意识和生活体验等问题。幼儿教师指导小班幼儿的游戏,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准则:教师介入儿童游戏能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教师介入儿童游戏可以提高儿童游戏水平。[2]小班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即时捕捉游戏问题,运用适宜方法解决
叙 事
早晨来园的时候,我们到楼下玩独木桥,我马上搬来了两把长凳,孩子们看到都以最快的速度,自觉的排好队站在独木桥的前面。孩子们慢慢在桥上一个一个走。
这个时候我们班最胆小的戴子祥也爬了上去,我决定过去帮他一下。我一站到他的旁边他的手就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放,他的确非常害怕,直到走完“小桥”他的手还是紧紧的抓住我。扶他下来后,我想了想询问大家:“小朋友我们从小桥走回去吧?”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我:“刘老师,我怕!”“我不要玩了。”“那太高了。”…“你们不是特别喜欢玩吗?”孩子们大声说:“不玩,怕。”或者低着头部紧紧抓着我的衣服,孩子们用他们的话和恐慌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确害怕。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孩子们,我们现在要从这个独木桥回去,这座小桥有点不一样,它多了两条扶绳,是我和杨老师的手变的,过桥时你们可以扶着。”我们连续走了四次,第一次的时候,我和杨老师让孩子们牵着我们的整个手,一路过去孩子们都是紧紧不放的。第二次的时候,我们悄悄的换成了三只手指,第三次的时候我们又收回了一只手指头,发现有一些的孩子就没有很用劲的抓住我们的手指头了。第四次走的时候,有些孩子甚至没有抓住我们的手。
评 析
对于小班的孩子在长凳上行走还是第一次,他们表现出来的害怕是最真实的反应,这个时候做为老师,不能说因为孩子的害怕,就不玩了,他们会很失望同时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于是我选择了做为小桥的扶绳介入到游戏中,孩子们抓住了安全感,就愿意继续走这个他们喜欢的活动。一点一点的把手放开,让孩子有一个过渡,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也给他们安全感,看到他们自己伸直手往前走时,这就是一种成功。
选择游戏时,因尊重幼儿的兴趣,通过此开展的游戏属于追随兴趣模式,指通过了解幼儿兴趣,帮助其开展。[3]
二、把握好指导角色的定位,选择时机即时介入
叙 事
一天下午,我们班开展娃娃家游戏,开始不久,就有三三两两的 “爸爸妈妈”来超市买东西。我发现阿紫和妤赫不知道要做什么站在货架旁边发呆。我走过去问:“怎么了?”她们俩嘟着嘴说:“我不想玩了,我也要买东西。”这可怎么办,我说:“还没下班,我们等等好吗?”她们低着点点头。我走了一圈回来发现她们还是什么也不做站在那里。于是我带上了推销员的牌子,没有和她们说话,走到了一个“顾客”的面前:“你好,请问你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这时候我发现她们两的目光都看到这里来了,于是我继续说:“这是水果区,有苹果、香蕉、草莓…你可以挑选些宝宝爱吃的。”这时候她们就走到了我对面的货架。我还是没有和她们说话而是和顾客继续说:“你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当我带着小顾客算完钱回来时,她们两个还是看这我,于是我走到她们面前说:“现在我要下班了,你们接着上班好吗?”阿紫和妤赫很肯定的告诉我:“好。”
我走出了超市,在远处偷偷看着,发现她们学着我刚才的样子向小顾客们介绍商品。人不多的时候,阿紫还走到门口对小顾客说:“欢迎下次再来。
评 析
阿紫和妤赫在游戏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他孩子都在购物,所以站在那发呆。我选择了平行式介入法进行指导,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她们俩看着我和小顾客介绍时,就已经记下我说的话,马上又活跃起来。在之后的游戏中,就能够模仿我的方式进行游戏,不会觉得我不想玩,没意思了。
小班幼儿对模仿成人的动作非常感兴趣,角色意思较差。对于小班游戏,把握适合的时机,选择以平行游戏或以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达到指导的目的,是比较适宜的。
三、学会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叙 事
我们到户外玩呼啦圈。许多幼儿拿到呼啦圈就自己玩了起来,可是僧多粥少,呼啦圈明显不够。
孩子们追着、抢着、玩着,突然站在那围成一堆,不动了,怎么回事,有人摔跤了吗?我走近一看,发现余晙不肯把圈给心悦玩,几个小朋友想从他手中抢过来,可是余晙牢牢抱着不肯放手。其余的小朋友大声喊,有的强行动手抢,我赶紧拉开他们询问:“你们怎么不玩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余晙抱着不玩。”“我们一起商量订个游戏规则吧……话一说完小朋友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我很惊讶的发现,虽然他们才是小班的孩子,居然也可以有商有量的。我慢慢退出来,想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这时我发现余晙小朋友也开心的参与到讨论中。过了一会儿,我们班的“小大人”王言桢跑过来说:“刘老师,我们订好了。我很高兴的问道:“是什么。”其他小朋友很开心的围过告诉我,根据他们的话,大家定下了规则:一是拿圈的小朋友不能抱着不放。二是大家玩时不能推人。
评 析
当我发现幼儿一反常态地不动时,马上引起警觉,但我在远处观察,学会等待,有意地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直到幼儿急需帮助,我才介入其中,鼓励他们讨论,同时支持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尝试。因为游戏规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出来的,游戏规则更可行,孩子们也乐意遵守。整个活动下来孩子的游戏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因此小班幼儿同样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作为教师学会等待,给予他们自己决定的时间,游戏可以继续,同时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5
[2]瞿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1
[3]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4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1
〔关键词〕教师指导 游戏 小班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游戲是发生在幼儿园的特定场所,它具有自然性以及教育性,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1]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着缺乏规则意识和生活体验等问题。幼儿教师指导小班幼儿的游戏,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准则:教师介入儿童游戏能提高儿童游戏的安全性,教师介入儿童游戏可以提高儿童游戏水平。[2]小班幼儿游戏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即时捕捉游戏问题,运用适宜方法解决
叙 事
早晨来园的时候,我们到楼下玩独木桥,我马上搬来了两把长凳,孩子们看到都以最快的速度,自觉的排好队站在独木桥的前面。孩子们慢慢在桥上一个一个走。
这个时候我们班最胆小的戴子祥也爬了上去,我决定过去帮他一下。我一站到他的旁边他的手就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放,他的确非常害怕,直到走完“小桥”他的手还是紧紧的抓住我。扶他下来后,我想了想询问大家:“小朋友我们从小桥走回去吧?”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我:“刘老师,我怕!”“我不要玩了。”“那太高了。”…“你们不是特别喜欢玩吗?”孩子们大声说:“不玩,怕。”或者低着头部紧紧抓着我的衣服,孩子们用他们的话和恐慌的表情告诉了我他们的确害怕。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孩子们,我们现在要从这个独木桥回去,这座小桥有点不一样,它多了两条扶绳,是我和杨老师的手变的,过桥时你们可以扶着。”我们连续走了四次,第一次的时候,我和杨老师让孩子们牵着我们的整个手,一路过去孩子们都是紧紧不放的。第二次的时候,我们悄悄的换成了三只手指,第三次的时候我们又收回了一只手指头,发现有一些的孩子就没有很用劲的抓住我们的手指头了。第四次走的时候,有些孩子甚至没有抓住我们的手。
评 析
对于小班的孩子在长凳上行走还是第一次,他们表现出来的害怕是最真实的反应,这个时候做为老师,不能说因为孩子的害怕,就不玩了,他们会很失望同时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于是我选择了做为小桥的扶绳介入到游戏中,孩子们抓住了安全感,就愿意继续走这个他们喜欢的活动。一点一点的把手放开,让孩子有一个过渡,既不伤害他们的自尊也给他们安全感,看到他们自己伸直手往前走时,这就是一种成功。
选择游戏时,因尊重幼儿的兴趣,通过此开展的游戏属于追随兴趣模式,指通过了解幼儿兴趣,帮助其开展。[3]
二、把握好指导角色的定位,选择时机即时介入
叙 事
一天下午,我们班开展娃娃家游戏,开始不久,就有三三两两的 “爸爸妈妈”来超市买东西。我发现阿紫和妤赫不知道要做什么站在货架旁边发呆。我走过去问:“怎么了?”她们俩嘟着嘴说:“我不想玩了,我也要买东西。”这可怎么办,我说:“还没下班,我们等等好吗?”她们低着点点头。我走了一圈回来发现她们还是什么也不做站在那里。于是我带上了推销员的牌子,没有和她们说话,走到了一个“顾客”的面前:“你好,请问你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这时候我发现她们两的目光都看到这里来了,于是我继续说:“这是水果区,有苹果、香蕉、草莓…你可以挑选些宝宝爱吃的。”这时候她们就走到了我对面的货架。我还是没有和她们说话而是和顾客继续说:“你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当我带着小顾客算完钱回来时,她们两个还是看这我,于是我走到她们面前说:“现在我要下班了,你们接着上班好吗?”阿紫和妤赫很肯定的告诉我:“好。”
我走出了超市,在远处偷偷看着,发现她们学着我刚才的样子向小顾客们介绍商品。人不多的时候,阿紫还走到门口对小顾客说:“欢迎下次再来。
评 析
阿紫和妤赫在游戏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他孩子都在购物,所以站在那发呆。我选择了平行式介入法进行指导,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她们俩看着我和小顾客介绍时,就已经记下我说的话,马上又活跃起来。在之后的游戏中,就能够模仿我的方式进行游戏,不会觉得我不想玩,没意思了。
小班幼儿对模仿成人的动作非常感兴趣,角色意思较差。对于小班游戏,把握适合的时机,选择以平行游戏或以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达到指导的目的,是比较适宜的。
三、学会等待,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叙 事
我们到户外玩呼啦圈。许多幼儿拿到呼啦圈就自己玩了起来,可是僧多粥少,呼啦圈明显不够。
孩子们追着、抢着、玩着,突然站在那围成一堆,不动了,怎么回事,有人摔跤了吗?我走近一看,发现余晙不肯把圈给心悦玩,几个小朋友想从他手中抢过来,可是余晙牢牢抱着不肯放手。其余的小朋友大声喊,有的强行动手抢,我赶紧拉开他们询问:“你们怎么不玩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余晙抱着不玩。”“我们一起商量订个游戏规则吧……话一说完小朋友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我很惊讶的发现,虽然他们才是小班的孩子,居然也可以有商有量的。我慢慢退出来,想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这时我发现余晙小朋友也开心的参与到讨论中。过了一会儿,我们班的“小大人”王言桢跑过来说:“刘老师,我们订好了。我很高兴的问道:“是什么。”其他小朋友很开心的围过告诉我,根据他们的话,大家定下了规则:一是拿圈的小朋友不能抱着不放。二是大家玩时不能推人。
评 析
当我发现幼儿一反常态地不动时,马上引起警觉,但我在远处观察,学会等待,有意地留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直到幼儿急需帮助,我才介入其中,鼓励他们讨论,同时支持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尝试。因为游戏规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出来的,游戏规则更可行,孩子们也乐意遵守。整个活动下来孩子的游戏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因此小班幼儿同样可以自己制定游戏规则,作为教师学会等待,给予他们自己决定的时间,游戏可以继续,同时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5
[2]瞿理红.学前儿童游戏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1
[3]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4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