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6月27日,对上海浦东新区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浦东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分析,国务院批准浦东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标志着继上世纪80年代成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特区以及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我国改革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
浦东“二次创业”获新动力
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一项国家使命,是国家“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再部署”。浦东GDP从1990年的60亿元递增到2004年的1790亿元。2004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浦东目前的经济实力相当于15年前整个上海市,浦东开发15年,等于再造一个大上海。初步确立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龙头地位。
但是,进入新世纪,浦东面临着来自两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电力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浦东在招商引资方面受到周边地区越来越大的压力,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的到期,以及全国各地先后进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浦东在政策上已无多少优势可言。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浦东要继续发挥这一作用,亟需新的动力机制。而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恰恰给了浦东,二次改革’、‘二次创业’的绝佳机遇和强大动力。浦东再次站到了全国改革的最前沿,再次站到了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点。”
中央不给一分钱的改革
跟以往的优惠政策大相径庭的是,国务院此次给予浦东的是一种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而不涉及任何财政上的补贴和让渡。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被称为是一种“自费改革”。
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指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种优先‘发球权’,是一个施展身手的大球场。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功能’。”
对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诉求是:参照国际惯例,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浦东先行先试;按照国家改革开放总战略,把国际惯例空白领域的制度设计,放在浦东先行探索;贯彻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海推进落实的改革措施,放在浦东先行试点。
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同时坦言,这次,浦东争取的是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权,与以往争取优惠政策不同。优惠政策拿过来就可以用,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先行先试更多地是赋予浦东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的一种责任。浦东作为试点的第一家,在近两年内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效,意义重大。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和浦东新区正在加紧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进行细化和深化,今年第三季度可望形成今明两年的具体操作方案,明确可以操作的重点改革项目。
浦东的新使命
根据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部署,浦东最近重新确立了功能定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在产业导向上,主要发展以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芯片、软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辐射力、服务力和竞争力。
着眼未来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浦东新近确立了“一轴三带六个功能区域”的战略规划。
一轴:世纪大道至浦东国际机场的城市发展轴。
三带: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的沿黄浦江发展带;以“一江三桥” (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的中部发展带;以外高桥港区及浦东国际机场为依托的滨江临海发展带。
六个功能开发区:以金融贸易和会展商务为主导功能的陆家嘴功能区域;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为主导功能的张江功能区域;以现代制造和生产服务为主导功能的金桥功能区域;以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为主导功能的外高桥功能区域;以会展旅游和现代居住为主导功能的三林(世博)功能区域;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川沙功能区域。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认为,浦东环境、产业和功能的升级,已有力推动上海从一个与国内省区争项目、争资源的工业城市,演变为一个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商机和服务的国际性中心城市。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评论,浦东是上海的浦东,也是全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仅有利于浦东的自身发展,而且将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为长三角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从而体现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使命。
相关链接“7+3方案”
去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 《方案》确立了浦东综合改革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又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7+3方案”。
《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提出的7项改革任务是:
1、推动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重点是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积极推动金融创新。重点是增强浦东要素市场的集聚度,提高金融服务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3、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领域的改革,全面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4、率先消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是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人为本的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机制。
5、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重点是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6、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能力。着眼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体制环境,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7、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与国际惯例靠拢的市场运行环境。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在上述7项改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
1、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2、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化积累机制,创造人才强国的制度环境;
3、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与保障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浦东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分析,国务院批准浦东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标志着继上世纪80年代成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特区以及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之后,我国改革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
浦东“二次创业”获新动力
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一项国家使命,是国家“对浦东开发开放的再部署”。浦东GDP从1990年的60亿元递增到2004年的1790亿元。2004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浦东目前的经济实力相当于15年前整个上海市,浦东开发15年,等于再造一个大上海。初步确立了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龙头地位。
但是,进入新世纪,浦东面临着来自两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电力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商务成本居高不下,浦东在招商引资方面受到周边地区越来越大的压力,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的到期,以及全国各地先后进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新阶段,浦东在政策上已无多少优势可言。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浦东要继续发挥这一作用,亟需新的动力机制。而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恰恰给了浦东,二次改革’、‘二次创业’的绝佳机遇和强大动力。浦东再次站到了全国改革的最前沿,再次站到了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点。”
中央不给一分钱的改革
跟以往的优惠政策大相径庭的是,国务院此次给予浦东的是一种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而不涉及任何财政上的补贴和让渡。因此,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被称为是一种“自费改革”。
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指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一种优先‘发球权’,是一个施展身手的大球场。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功能’。”
对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上海的基本思路和政策诉求是:参照国际惯例,把国家确定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举措,放在浦东先行先试;按照国家改革开放总战略,把国际惯例空白领域的制度设计,放在浦东先行探索;贯彻国家改革开放的总体部署,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海推进落实的改革措施,放在浦东先行试点。
浦东新区区长张学兵同时坦言,这次,浦东争取的是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权,与以往争取优惠政策不同。优惠政策拿过来就可以用,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先行先试更多地是赋予浦东开拓创新、深化改革的一种责任。浦东作为试点的第一家,在近两年内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效,意义重大。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发改委和浦东新区正在加紧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进行细化和深化,今年第三季度可望形成今明两年的具体操作方案,明确可以操作的重点改革项目。
浦东的新使命
根据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部署,浦东最近重新确立了功能定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区、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在产业导向上,主要发展以金融、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芯片、软件、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增强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辐射力、服务力和竞争力。
着眼未来发展,在空间布局上,浦东新近确立了“一轴三带六个功能区域”的战略规划。
一轴:世纪大道至浦东国际机场的城市发展轴。
三带: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为核心的沿黄浦江发展带;以“一江三桥” (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的中部发展带;以外高桥港区及浦东国际机场为依托的滨江临海发展带。
六个功能开发区:以金融贸易和会展商务为主导功能的陆家嘴功能区域;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为主导功能的张江功能区域;以现代制造和生产服务为主导功能的金桥功能区域;以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为主导功能的外高桥功能区域;以会展旅游和现代居住为主导功能的三林(世博)功能区域;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川沙功能区域。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教授认为,浦东环境、产业和功能的升级,已有力推动上海从一个与国内省区争项目、争资源的工业城市,演变为一个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商机和服务的国际性中心城市。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评论,浦东是上海的浦东,也是全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仅有利于浦东的自身发展,而且将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为长三角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从而体现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使命。
相关链接“7+3方案”
去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 《方案》确立了浦东综合改革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又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7+3方案”。
《上海浦东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提出的7项改革任务是:
1、推动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重点是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加快发展各类要素市场,积极推动金融创新。重点是增强浦东要素市场的集聚度,提高金融服务功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3、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探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教育、文化、卫生领域的改革,全面提升保障和服务水平,探索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
4、率先消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是消除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以人为本的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机制。
5、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重点是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6、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能力。着眼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体制环境,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7、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与国际惯例靠拢的市场运行环境。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在上述7项改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方面的内容:
1、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2、探索建立人力资本优化积累机制,创造人才强国的制度环境;
3、建立科学的调节机制,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社会收入分配与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