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本人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教学模式——案例交往式教学法。
1 案例交往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案例交往式教学是指以案例为载体,以交往为本质,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1.1 以案例为载体。在案例交往式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知识的载体。案例质量的高低是案例交往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为此,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1.1 真实性。案例必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取的,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1.1.2 针对性。所选案例与学生身边和周围的事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案例的参与者有的年龄要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才会引起关注、兴趣。
1.1.3 时效性。案例应是新发生的事,学生爱听,也容易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1.1.4 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同类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1.5 探究性。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才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案例的内容简单,学生观点一致,不存在什么问题或争议的话,这样的案例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些有激烈观点的冲突,没有处理方法和结论的案例,往往内涵丰富,它能吸引学生透过各种表面现象,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
1.1.6 目标性。在案例交往式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知识体系。
1.1.7 自主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案例的选择应体现自主性,案例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②案例探究的过程应体现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现案例中的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案。
1.2 以交往为本质。案例交往式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其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同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属于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1.2.1 教师在交往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1.2.1.1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使探究、讨论、发言过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1.2.1.2 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展开争论以至形成共识,教师在其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支持不同意见交锋,促进探究向纵深发展。
1.2.1.3 由居高临下倾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仔细“倾听”,创设和谐情景,促进学生探究。教师不是思想的主宰者,真理的垄断者,而是通过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1.2.2 学生在交往中扮演“主演”的角色。①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材料。②学生提供探究角度,提出假设。③学生收集和发现材料,展开探究活动。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1.2.3 师生间的相互交往。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1.3 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解析背诵。案例交往式教学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强调过程重于结论,强调批判反思的过程而非教条的结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样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2 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案例交往式教学分可为以下几个阶段: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假设——收集发现材料——归纳分析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探究的过程是师生讨论过程,是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提问的过程,没有问,就没有探究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鼓励质疑,不唯书不唯上;要善待怪问错问,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并加以引导。对于深问的学生,教师可能一时难以回答,切不可搪塞敷衍,应诚恳地和学生一起讨论。
3 案例交往式教学法的操作环节
3.1 选择和呈现案例。
3.1.1 案例来源:教师应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案例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或学生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和有关媒体上通过观察和收集,然后加以整理、归纳,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摘录或从网上下载。 ①教师构建案例框架,让学生收集案例内容,使收集和探索案例时有明确的指向性。②教师收集案例,让学生探究。
3.1.2 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后,还可以放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展示。呈现的方式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学生讲述案例;教师介绍案例。
3.2 探究案例。探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假设、师生讨论、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3.2.1 学生自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导演”,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自学教材目的是为案例探究提供理论依据。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储备,案例探究只能就事论事。
3.2.2 提出问题假设,明确探究方向。为了让学生都能提问题,都会提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建立“三”问提问模式,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种问题假设。
3.2.3 对问题假设进行讨论分析。
3.2.3.1 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和分析是探究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少发表对问题的个人意见,但教师仍起“导演”作用:①规范讨论秩序,要求学生做到:发言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要冷静听取和思考别人的意见;一定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开展争论辩论……做到气氛活跃而不混乱。②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热点焦点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可作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学生视野。③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和学生针锋相对均应避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中心发言人”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切忌发号施令或批评指责。对于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他们。
3.2.3.2 讨论的分类。①从组织形式看,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人少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人人参与发言;全班讨论人数较多,气氛热烈。②从讨论发言的形式来看,可分为演讲式和辩论式。对于案例较为复杂的发散性案例,采用演讲式为主;对于单一性的案例与问题,设计为正题反题,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辩论。③从讨论的内容看,可分为专题式讨论和漫谈式讨论。专题式讨论就是大家共同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问题分析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漫谈式讨论,可以围绕案例所提供的事实提出问题或选择不同的侧面,讲认识,谈体会。④总结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坚持激励原则:对正确的应予以肯定,增强其信心,对创新思维予以表扬,对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予以评析。对案例蕴涵的道理归纳,要体现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交往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课型形式。实践证明,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形式它还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每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一定会为之不断努力地探究下去。
1 案例交往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案例交往式教学是指以案例为载体,以交往为本质,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辩论与对话,以及不同观点的交锋与思想的碰撞,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
1.1 以案例为载体。在案例交往式教学过程中,案例是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知识的载体。案例质量的高低是案例交往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为此,案例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1.1 真实性。案例必须源于历史或现实社会生活,是从历史或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取的,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1.1.2 针对性。所选案例与学生身边和周围的事要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案例的参与者有的年龄要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学生才会引起关注、兴趣。
1.1.3 时效性。案例应是新发生的事,学生爱听,也容易缩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上的差距。
1.1.4 典型性。所选案例应是同类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1.1.5 探究性。案例不能过于简单,应体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这才有探究的必要。如果案例的内容简单,学生观点一致,不存在什么问题或争议的话,这样的案例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些有激烈观点的冲突,没有处理方法和结论的案例,往往内涵丰富,它能吸引学生透过各种表面现象,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深入探讨,共同思考和理解问题的实质。
1.1.6 目标性。在案例交往式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知识体系。
1.1.7 自主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案例的选择应体现自主性,案例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生提供的。②案例探究的过程应体现自主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现案例中的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景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探究问题的方案。
1.2 以交往为本质。案例交往式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其统一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同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既相对独立,各自属于不同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1.2.1 教师在交往中扮演“导演”的角色。
1.2.1.1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通过引导、启发、点拨、评论等各种巧妙的手段,使探究、讨论、发言过程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生动活泼的健康发展。
1.2.1.2 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在探究讨论中陈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展开争论以至形成共识,教师在其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支持不同意见交锋,促进探究向纵深发展。
1.2.1.3 由居高临下倾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仔细“倾听”,创设和谐情景,促进学生探究。教师不是思想的主宰者,真理的垄断者,而是通过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
1.2.2 学生在交往中扮演“主演”的角色。①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提供与教学相关的案例材料。②学生提供探究角度,提出假设。③学生收集和发现材料,展开探究活动。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
1.2.3 师生间的相互交往。这种交往体现在互动性和互惠性。互动性既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惠性既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蜡烛的燃烧”,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1.3 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解析背诵。案例交往式教学以探究过程为根本任务,强调过程重于结论,强调批判反思的过程而非教条的结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样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
2 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案例交往式教学分可为以下几个阶段:展示案例——提出问题假设——收集发现材料——归纳分析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探究的过程是师生讨论过程,是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提问的过程,没有问,就没有探究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鼓励质疑,不唯书不唯上;要善待怪问错问,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并加以引导。对于深问的学生,教师可能一时难以回答,切不可搪塞敷衍,应诚恳地和学生一起讨论。
3 案例交往式教学法的操作环节
3.1 选择和呈现案例。
3.1.1 案例来源:教师应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案例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或学生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和有关媒体上通过观察和收集,然后加以整理、归纳,也可以从报刊杂志上摘录或从网上下载。 ①教师构建案例框架,让学生收集案例内容,使收集和探索案例时有明确的指向性。②教师收集案例,让学生探究。
3.1.2 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在学习知识之后,还可以放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展示。呈现的方式有: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学生讲述案例;教师介绍案例。
3.2 探究案例。探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假设、师生讨论、总结评价四个阶段。
3.2.1 学生自学。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导演”,认真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自学教材目的是为案例探究提供理论依据。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的储备,案例探究只能就事论事。
3.2.2 提出问题假设,明确探究方向。为了让学生都能提问题,都会提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建立“三”问提问模式,既“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种问题假设。
3.2.3 对问题假设进行讨论分析。
3.2.3.1 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讨论和分析是探究的中心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少发表对问题的个人意见,但教师仍起“导演”作用:①规范讨论秩序,要求学生做到:发言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要冷静听取和思考别人的意见;一定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开展争论辩论……做到气氛活跃而不混乱。②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对于热点焦点问题,教师不应回避。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可作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学生视野。③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少数学生包场”或教师和学生针锋相对均应避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中心发言人”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身份组织和参与讨论,切忌发号施令或批评指责。对于部分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他们。
3.2.3.2 讨论的分类。①从组织形式看,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人少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人人参与发言;全班讨论人数较多,气氛热烈。②从讨论发言的形式来看,可分为演讲式和辩论式。对于案例较为复杂的发散性案例,采用演讲式为主;对于单一性的案例与问题,设计为正题反题,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辩论。③从讨论的内容看,可分为专题式讨论和漫谈式讨论。专题式讨论就是大家共同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问题分析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漫谈式讨论,可以围绕案例所提供的事实提出问题或选择不同的侧面,讲认识,谈体会。④总结评价。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坚持激励原则:对正确的应予以肯定,增强其信心,对创新思维予以表扬,对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观点予以评析。对案例蕴涵的道理归纳,要体现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交往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课型形式。实践证明,它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形式它还需要不断实践和完善。每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一定会为之不断努力地探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