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说话、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写作的必备前提。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正确而高效的培养和发展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我结合自己二十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强化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才能逐渐形成,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文分为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三类,其中讲读课文约占40% , 课内课外自读课文占60% , 自读课文数量之多,比例之大,正是为了给学生自读实践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条件。
我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教材体系安排本身体现了阅读能力的层递性、序列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讲读课文求知识,在课内自读上求实习,在课外自读上求实践,也就是说,先由教师“牵着走”,再由教师“带着走”,最后是学生自己“大胆走”,整个教学过程,先由全依靠到半依靠到不依靠,最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便会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当然课内和课外自读可以是课文内容,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如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关人文、环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典文章等,教师不一定一讲到底,可巧妙设计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自读实践的机会。
二、交给方法
科学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就记叙文阅读举例说明。
(一)整体阅读,把握文中内容。
指导学生把握文意。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要能体验出作者的情感,读懂文章的大体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想象出文中的情节以及人物的神态、心理与言语。
1、快速概括文章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有利于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怎么样?”,学生把握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2、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
(二)快速阅读,捕捉文章主要信息,并对文章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筛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题目对题目设问后,必须马上安排学生快速阅读,让学生用读后获取的主要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对文章快速准确理解的目的。学生通过读文,自己解答了自己提出问题,实际上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方法,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仔细读题,读懂题意。
1、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还需读懂题目意思。如:它问的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中蕴含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2、审读题干的语言。学生做题要读懂题干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3、关注题目的考点。考点考查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教会学生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三、有针对性的指导
1、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品味词语的含义。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反复体味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作用,能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以及隐含的情理。
2、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与结构。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看学生能否分析文章段落、结构,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欲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说来,叙事性的文章中有一根像绳子一样的线,它将故事情节的发展串联起来,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强自读,给方法”,并对学生阅读提出具体要求坚持督促与训练,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强化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阅读实践才能逐渐形成,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文分为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三类,其中讲读课文约占40% , 课内课外自读课文占60% , 自读课文数量之多,比例之大,正是为了给学生自读实践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条件。
我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教材体系安排本身体现了阅读能力的层递性、序列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讲读课文求知识,在课内自读上求实习,在课外自读上求实践,也就是说,先由教师“牵着走”,再由教师“带着走”,最后是学生自己“大胆走”,整个教学过程,先由全依靠到半依靠到不依靠,最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原则,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便会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当然课内和课外自读可以是课文内容,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如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关人文、环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典文章等,教师不一定一讲到底,可巧妙设计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自读实践的机会。
二、交给方法
科学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就记叙文阅读举例说明。
(一)整体阅读,把握文中内容。
指导学生把握文意。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要能体验出作者的情感,读懂文章的大体内容,了解作者的意图;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想象出文中的情节以及人物的神态、心理与言语。
1、快速概括文章内容。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有利于主题的把握。其方法是“谁?做了什么?怎么样?”,学生把握内容后对完成其他题目会有所帮助。
2、快速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目的,往往是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而这思想倾向往往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要注意的是,并非笔墨多的人物就一定是主要人物。如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中,主要人物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
(二)快速阅读,捕捉文章主要信息,并对文章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筛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题目对题目设问后,必须马上安排学生快速阅读,让学生用读后获取的主要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对文章快速准确理解的目的。学生通过读文,自己解答了自己提出问题,实际上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方法,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形成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仔细读题,读懂题意。
1、读懂了阅读材料后,还需读懂题目意思。如:它问的什么?从什么角度提问的?题目中蕴含着哪些考点?读懂了题意才能正确答题。
2、审读题干的语言。学生做题要读懂题干才能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3、关注题目的考点。考点考查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教会学生从题目中看懂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准确答题。
三、有针对性的指导
1、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品味词语的含义。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反复体味关键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作用,能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以及隐含的情理。
2、指导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与结构。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看学生能否分析文章段落、结构,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欲把握文章的结构,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说来,叙事性的文章中有一根像绳子一样的线,它将故事情节的发展串联起来,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强自读,给方法”,并对学生阅读提出具体要求坚持督促与训练,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