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既有教师的“动”,更有学生的“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是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一种互动。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互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在课堂互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的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层次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显然不是新课程的目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才能实现师生的“共享”。教师要尊重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在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探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基于上述分析,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课堂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整体提升,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更需要课堂互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互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在课堂互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的课堂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层次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显然不是新课程的目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互动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有效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中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才能实现师生的“共享”。教师要尊重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在互动的课堂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五、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探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基于上述分析,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互动的课堂追求教学的生命活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整体提升,能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更需要课堂互动。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