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2003年《网球》杂志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来到我位于深圳市体育馆底商的店里时,我的大生体育店的生意正逐步摆脱初创时的青黄不接,开始变得红火。我打了多年的网球,对网球的方方面面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当我看到《网球》杂志时,就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杂志,无论文字、图片还是编排,都是花了心思的。此前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大生体育的销量和美誉度更快的打出去,正好这时《网球》杂志的工作人员跟我介绍说推出了杂志的包销业务,也就是说每月包销一定数量的杂志,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广告,我听了觉得不错,就开始了最初的合作。
刚开始包销的杂志不多,每月几十本的样子,主要是放在店里卖,如果客人买的东西多,我们也会送他一本。《网球》杂志的定价是20,拿来当赠品挺合适的。我们在深圳也经常举办业余网球比赛,每次举办业余赛事,我们就自己写点小稿子,发表在杂志的“城市风”里,深圳的业余高手们看到比赛新闻能在《网球》上刊登,都很高兴,我们又找品牌商赞助了些奖品,所以大家参赛的兴致就越来越高,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氛围,现在深圳的业余网球水平在全国排前列,我们大生体育在深圳的业余赛事组织上也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每年大大小小组织不少比赛。《网球》杂志在深圳也有了更多的市场,我们包销的杂志一年比一年多,2007年的时候开始每个月包销300本,除了在自己的店里卖,还运到一水之隔的香港去卖,那里有几个我们关系很好的网球店,香港一直没有自己的《网球》杂志,大陆出的《网球》杂志挺受那边球迷的欢迎。
我很早就意识到穿线是网球店生存的核心技能,我也很喜欢琢磨这个,因此我四处拜师学艺,也通过品牌商,跟随国际知名的穿线师学习,零零散散的学了好多个流派,但我发现各个流派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甚至还相互冲突。2003年,我认识了香港的Hill Lee,他是亚洲最早通过美国穿线师协会CS国际穿线师认证的人,也是当时美国穿线师协会在亚洲区的考官,不过他几乎不收徒弟,我和搭档黄志豪想尽办法拜他为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考取国际穿线师认证的人。
我深感中国当时穿线技术的落后,想把自己穿线的一点心得拿出来分享,向消费者普及一下穿线知识,也为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做点贡献,所以我和Hill Lee曾联合撰文,在《网球》杂志上陆续介绍了一些穿线和球拍维护的知识,限于篇幅,每次一到两个整版,不是很系统。后来我也动过心思要组织一个中国的穿线师协会,不过我知道这个很难,国内最早也有人做过,没多长时间就黄了,这也成了我一个未了的心愿。在2007年的时候,《网球》杂志的尹伊琳来我们店里,他对我挂在墙上的证书非常感兴趣,我跟他交流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也谈到了中国目前穿线的不专业,他回北京后不久就举办了第一届的国际穿线师培训认证,然后就顺势成立了中国穿线师学会,还创办了一本新的专业杂志《网羽专家》。在整个创办过程中,他遇到困难经常向我咨询,我基本上是知无不言,给出我的一些建议,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不过我觉得这种事情其他人还真做不了,即使能做也没有《网球》有优势,《网球》不但把它提早做了,而且维护得很好,成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地方,商家也有了个准确的依靠,这对市场对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
2011年2月《网球》曾经刊出一篇专访我的文章,详细回顾了一下我的网球经历,也是我商业阶段的一个小结,自那以后我和大生体育又有了不少新的尝试。现在我们电子商务这块发展的挺快,淘宝、天猫、自有网站都慢慢上了轨道;我们又代理了耐克鞋服产品,开了中国第一家耐克网球旗舰店;我们同时在运营更多的网球场、羽毛球场,举办各类体育训练营;我们还在修建高尔夫训练场,朝更加多元化的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不过我对网球的热爱一直都在保持,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空,我依然去参加网球比赛,网球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离不开网球,也希望《网球》杂志和大生体育都稳步成长,把这份缘分保持下去。
刚开始包销的杂志不多,每月几十本的样子,主要是放在店里卖,如果客人买的东西多,我们也会送他一本。《网球》杂志的定价是20,拿来当赠品挺合适的。我们在深圳也经常举办业余网球比赛,每次举办业余赛事,我们就自己写点小稿子,发表在杂志的“城市风”里,深圳的业余高手们看到比赛新闻能在《网球》上刊登,都很高兴,我们又找品牌商赞助了些奖品,所以大家参赛的兴致就越来越高,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氛围,现在深圳的业余网球水平在全国排前列,我们大生体育在深圳的业余赛事组织上也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每年大大小小组织不少比赛。《网球》杂志在深圳也有了更多的市场,我们包销的杂志一年比一年多,2007年的时候开始每个月包销300本,除了在自己的店里卖,还运到一水之隔的香港去卖,那里有几个我们关系很好的网球店,香港一直没有自己的《网球》杂志,大陆出的《网球》杂志挺受那边球迷的欢迎。
我很早就意识到穿线是网球店生存的核心技能,我也很喜欢琢磨这个,因此我四处拜师学艺,也通过品牌商,跟随国际知名的穿线师学习,零零散散的学了好多个流派,但我发现各个流派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甚至还相互冲突。2003年,我认识了香港的Hill Lee,他是亚洲最早通过美国穿线师协会CS国际穿线师认证的人,也是当时美国穿线师协会在亚洲区的考官,不过他几乎不收徒弟,我和搭档黄志豪想尽办法拜他为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考取国际穿线师认证的人。
我深感中国当时穿线技术的落后,想把自己穿线的一点心得拿出来分享,向消费者普及一下穿线知识,也为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做点贡献,所以我和Hill Lee曾联合撰文,在《网球》杂志上陆续介绍了一些穿线和球拍维护的知识,限于篇幅,每次一到两个整版,不是很系统。后来我也动过心思要组织一个中国的穿线师协会,不过我知道这个很难,国内最早也有人做过,没多长时间就黄了,这也成了我一个未了的心愿。在2007年的时候,《网球》杂志的尹伊琳来我们店里,他对我挂在墙上的证书非常感兴趣,我跟他交流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也谈到了中国目前穿线的不专业,他回北京后不久就举办了第一届的国际穿线师培训认证,然后就顺势成立了中国穿线师学会,还创办了一本新的专业杂志《网羽专家》。在整个创办过程中,他遇到困难经常向我咨询,我基本上是知无不言,给出我的一些建议,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不过我觉得这种事情其他人还真做不了,即使能做也没有《网球》有优势,《网球》不但把它提早做了,而且维护得很好,成了我们一个学习交流的地方,商家也有了个准确的依靠,这对市场对消费者都是有好处的。
2011年2月《网球》曾经刊出一篇专访我的文章,详细回顾了一下我的网球经历,也是我商业阶段的一个小结,自那以后我和大生体育又有了不少新的尝试。现在我们电子商务这块发展的挺快,淘宝、天猫、自有网站都慢慢上了轨道;我们又代理了耐克鞋服产品,开了中国第一家耐克网球旗舰店;我们同时在运营更多的网球场、羽毛球场,举办各类体育训练营;我们还在修建高尔夫训练场,朝更加多元化的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不过我对网球的热爱一直都在保持,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有空,我依然去参加网球比赛,网球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离不开网球,也希望《网球》杂志和大生体育都稳步成长,把这份缘分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