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锋的名义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雷锋活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推进和积淀,雷锋的名字已经演化抽象成一个符号,体现着一种高尚的追求,彰显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力量。今天,学雷锋活动有了一个具体的可互动载体和平台,这就是新诞生的《雷锋》杂志。
  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学雷锋历程中,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本以雷锋的姓名作为刊名公开出版发行的杂志。它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内容,将集成雷锋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成为人们前行道路上的忠实朋友。
  以雷锋的名义,向红色文化经典致敬。雷锋,原名雷正兴。在饱受旧社会苦难、翻身做了新中国主人后,他以纯朴的感恩报恩之心认真对待生活,响应党的号召北上参加鞍钢工业建设。雷锋这个名字,就是当时他自我励志而改的。自从雷锋以春天般的温暖和夏天般的火热感动了中国,自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这位普通士兵题词后,雷锋这个名字便有了全新的含义。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与此同时,他以澎湃的激情做出前瞻性的论断:“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从此,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创造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学雷锋活动是在我们党建立新中国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大背景下培育一代新人的伟大实践。在雷锋文化的旗帜下集合起无数先进群体和个人,从欧阳海、王杰、刘英俊、焦裕禄到赵春娥、张华、蒋筑英、罗建夫、朱伯儒、张海迪等,還有以雷锋名字为表征的好人文化,获得大众最广泛的认同。
   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敬畏。《雷锋》杂志以雷锋之名,就是要珍惜和敬畏由人民群众和我们党创造的雷锋文化红色经典,光大发扬这个经典,决不允许任何人污名她,解构她,否定她。
   以雷锋的名义,发出雷锋的声音。《雷锋》杂志既然以雷锋为名,就应该发出雷锋的声音。雷锋的声音,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声音,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声音,就是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的声音,就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声音,概括的讲就是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
   50多年前,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多年后,我们党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郑重地写进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这一方面体现了推进学雷锋活动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主张与传统,另一方面反映了学雷锋活动已成为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这是一个全新的论断,其中包含着丰富内涵:雷锋精神作为先进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雷锋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高度契合;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代表,学雷锋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追求的实践路径;学雷锋活动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高度融合、整体推进。
  学雷锋活动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它始终是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联,始终是接地气的,因而最有人气。人们崇尚雷锋的真善美,目的是解决人生的第一大课题——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的形象“高大上”没有什么不可以。倒是有一种倾向应该注意,改革开放以来,在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同时,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对价值尺度的忽视和淡化,出现了思想上极端功利化的问题,由此导致了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与冲突。通过创办《雷锋》杂志,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为了纠正极端现实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对社会的侵蚀,高高举起共产主义理想的大旗。
   以雷锋的名义,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用雷锋精神办好《雷锋》杂志。《雷锋》杂志创刊是令人振奋的,它圆了几代雷锋人的梦,而要办好杂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对纸媒的挑战日益严峻。《雷锋》杂志作为纸媒,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新技术,努力探索纸媒的数字化生存,延伸、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使传统纸媒具有更加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和更加低廉的运行成本。
   杂志在传播雷锋精神的同时,还应担当媒体社会责任,做好社会公益工作。现在“郭明义爱心团队”、“孙茂芳爱心工作室”、“宁波81890”、“雷锋的士联盟”等都与《雷锋》杂志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何放大爱心公益活动效应,构筑社会公益活动平台和组织机制,也是有待我们完成的课题。
   目前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潮碰撞较量时有发生,国外敌对势力和某些网络大V一段时间里掀起对雷锋的“污名化”、“去意识形态化”、“媚俗化”,干扰破坏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澄清模糊认识,与敌对势力歪曲抹黑雷锋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是当下一项紧迫任务。
   《雷锋》杂志在一定意义上是距离雷锋最近的地方,编辑部人员无论是酝酿策划活动还是撰稿编文,都是在触摸雷锋的心跳,与雷锋心灵对话。我们在读懂雷锋的时候,也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从而使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今天是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52周年的纪念日,又适逢“两会”召开。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我们与沈阳军区政治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播撒雷锋精神的种子”主题摄影展,展示雷锋生前所在团五十二年来坚持不懈地学雷锋,传播雷锋精神的先进事迹;发布《雷锋》杂志编辑部的正式成立的好消息,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号召“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
期刊
我们年轻那会儿,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  我们军队的英雄榜上有无数个英雄,雷锋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所以很亲切,是我们追随的榜样。  1963年3月,全军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轰轰烈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当时我在126师任宣传科长,深感学习雷锋、宣传雷锋太重要了。我们在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中,还在部队宣传了黄祖示,他是师防化连的一个班长,和雷锋一样,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以后,我当
期刊
新形势的学雷锋已经不是学某个典型人物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软实力的问题,整个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礼仪能不能得到弘扬的问题。雷锋无非是一个道德符号,或者说是一个抓手,在当代的条件下要怎样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硬实力要上去,按照现在专家的预测,可能到不了建党100年,我们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乐观的估计。到那个情况下,你就成为一腿长、一腿短,有经济没精神。去
期刊
在中国,有很多人喜欢拿本国不好的地方和西方尤其是美国好的地方对比,这里我们不妨也效仿一下,通过发生在2015年4月份的也门撤侨事件,将中美等国家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进行对比,相信会给您带来不同的诠释。  联合国   应中方邀请,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埃里亚松于4月8日至11日访华。4月9日下午的记者会上,埃里亚松谈到也门危机时表示,感谢中国海军在也门危机中协助别国公民撤离:“他们帮助多国公民从也门撤离。
期刊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天从此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此后二十多年间,雷锋作为中国共产党树立的道德标杆之一,被广为传颂,成为无数人学习参照的榜样。然而,近几十年来,国内的舆论界出现了一种现象,持续地丑化雷锋,或者抹黑雷锋,或者将雷锋庸俗化,以至于有一段时间,3月5日这个雷锋纪念日不再被人提起,直到近几年,在官方的倡导下,人们又开始纪念和学习雷锋。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关
期刊
从小我便知道雷锋,每次看到关于雷锋的书籍、资料时,我也总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小时候,我总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伟大”、“平凡”这两个有点矛盾的词放在一块儿来形容一个人呢?在我看了一本书之后,总算有了一点思绪。这本书名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作者是陶克。作者在这本书里还原了一个活生生的雷锋,纵观雷锋的一生,是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的过程。这种质的飞跃是令人惊叹的,且给了
期刊
不知道从几时起,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谩骂政府成了一种时尚,发展到后来,简直到了不骂两句共产党你就不好意思上网的地步。毒奶粉事件很多国家都发生过,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体制问题,是独裁的结果。  微博上的“导师”“公知(公共知识分子)”,不遗余力的抹黑政府;论坛里的大V、JY(精英),提美国日本就奴颜卑膝,说中国就咬牙切齿;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新闻评论栏里,意见排名前几位的,也总是那些外国月亮圆中国月亮扁的
期刊
2012年5月25日,是邓州编外雷锋团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收到了中央办公厅一封信。信中写道——  “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  你们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收到了。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你们接过他的旗帜,踏着他的足迹,创建“邓州编外雷锋团”,持之以恒地传承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蓬勃开展,你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动。相信在你们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雷锋精神的队伍,积极传递真
期刊
近日,国有企业首家“雷锋学堂”创办单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聂宏凯,以一名党建工作者的身份致信《雷锋》杂志编辑部,表达了对雷锋精神广泛传播的殷切期待及对杂志创刊的美好祝愿,更为可喜可敬的是,他在信中将几年以来搜集整理的习近平总书记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多次表述、讲话发至编辑部共享共勉,非常难得,令人感动。现将致信全文刊登如下:  《雷锋》杂志编辑部:  喜闻《雷锋》杂志
期刊
编者:   这是著名作家二月河给一位朋友转来的短信,经二月河先生同意予以刊载,标题为编者所加。   毕福剑戏谑视频上传网络,舆论陡然一片哗然,央视立即表态,多家机构紧急消毒,毕福剑道歉,一连串“大片”似的上演,看的是眼花缭乱。事件还会发酵,这会紧绷人们的神经,考验我们生活着的社会的成熟度和容忍度。言论自由不等于自由言论,更不能无原则无底线。尤其是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一名党员,更应该懂得守本分,循规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