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朝阳市,曾经是人类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株花绽放之地,将人类历史推进至5500年,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由两河流域,延展至东北,将曾经误以为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有可考历史的文明的摇篮,这样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又极富诗意的地方,在扶贫的最后攻坚战中,文化这张牌,应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本文从文化扶贫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文化扶贫的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模式如何助力朝阳文化扶贫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文化扶贫的内涵及发展
文化扶贫是文化与扶贫实践相结合。文化扶贫的本质是文化要素和文化要素禀赋的"转化",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两种运行机理释放文化的生产力红利。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在扶贫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循着扶贫的不同发展阶段,始终与扶贫相伴而行,其内涵和范畴随着扶贫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展和丰富。文化扶贫也因不同的地域所拥有的不可复制和移动的文化资源,显现出多样的功能和特征。
文化扶贫从最初的脱贫项目组合旨在实现“以文化人”促进扶贫的发展初期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文化扶贫“项目制”“工程化”的“以文化物”的成熟阶段。
与初始阶段的文化扶贫不同,现阶段的扶贫政策要求政策重心向政策“落地”倾斜,引进了项目管理的规范要求,来实现文化扶贫的项目化。现阶段的文化扶贫已经不是简单的宣传,开发一些常规化的旅游项目、建一个简单的展馆等,而是包括顶层设计、目标约束、政策配套、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内容的整套的工程化了的项目。
这一阶段的项目基本上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扶贫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工程具有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这些工程的实施,国家是投資主体,是覆盖全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工程。另一种文化扶贫就是对不同区域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的一种开发与利用,这种开发与利用,具有极强的区域特征和地方特色。
文化扶贫的本质是对贫困者、贫困地区通过文化要素的整合与重构,从而达到以文化化贫困、以文化去贫困的目标。剖析文化扶贫的运行机理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以文化“人”,文化扶贫的间接作用模式;第二个方面:是以文化“物”,文化扶贫的直接作用模式。
二、文化扶贫的机制与路径
文化是如何通过人对文化的认知与吸收,进而内化为人的素质底蕴的提升。这是文化扶贫的发生和运行过程遵循的着内在规定的运行机制和机理,是“以文化人”的实现路径。是维系文化扶贫有序推进的逻辑自洽性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剖析文化扶贫的“以文化人”的实现机制机理,是深度解读文化扶贫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程序及关键步骤的提炼,总结出文化扶贫的运行轨迹、实现路径,最终概括出以文化人的模式程序,具有普适意义和推广价值。
通过对各地文化扶贫的经验的研究发现,文化最终实现扶贫的功能,首先是通过对人的育化,提升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源禀赋,包括人的视野、境界、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体战胜贫困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而实现经济能力的提升。实现精神脱贫。事实证明,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文化要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人力资本要素,人的整体贫困程度与接受文化的能力呈负相关态势,解读这句话就是人越贫困,接受、消化文化的能力越差,如果不实行“以文化人”的政府推动模式,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就会形成文化的贫困与物质的贫困互为因果,最终形成类似于贫困累积效应的情况。
文化扶贫运行机理的第二个方面是以文化“物”。开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即通过对文化本身的探究及挖掘,将贫困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把贫困地区客观存在的文化资源作为深耕的对象,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投资与开发,赋予文化资源以产品形态和商品价值。从而在推动文化产业消费,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体参与到经济发展进程中并在参与中实现财富的积累和物质脱贫。
这些具有特定历史、人文意义的具象的文化资源,首先是特定地域空间所独有的时空存在,其存续是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所在。尽管不是所有贫困的地区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但具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的地方仍旧贫困,就应该进行研究,至少可以得出结论,文化资源潜力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挥,文化扶贫不到位,因此,打造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与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些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起来势在必行。
从文化的以文化物方面审视,开展文化扶贫是在具有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需要经过识别、创意、建设、经营几个过程。
其次,贫困地区文化资源的识别、开发问题。文化资源本身不会自动识别其经济功能,也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转化为经济功能,这与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历史价值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条件等因素紧密相关。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不仅难度大,而且呈现出高成本、长周期等特征。这就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其中,政府在所有力量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文化扶贫的两个方面作用机理都具有显著的转化特征,文化正是通过转化的形式实现了扶贫的作用和功能
三、朝阳文化扶贫开发的价值及对策
(一)朝阳文化资源及文化扶贫的现状
1.朝阳文化扶贫现状
朝阳的文化扶贫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朝阳目前所说的文化扶贫,与其他地区无异,基本还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改进,在文化设施和文化环境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没有将朝阳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扶贫工程结合起来。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在扶贫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转化成经济收益,文化资源没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出与之匹配的经济效益,也正因为如此,朝阳的文化扶贫才刚刚开始,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2.朝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朝阳”一词始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引“凤鸣朝阳”之句而来。朝阳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异彩。
朝阳拥有辽西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是历史上第一座以展示红山文化等为主题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文物上至15万年前的化石,下至明清时期瓷器,全面地展现朝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只鸟“中华龙鸟”和开花的植物“辽宁古果”,因此这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开和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亦被称为“花鸟源头”。一直以来以具有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层位最丰、科研价值最高、未知领域最广闻名于世,拥有世界上系统最完整的“热河生物群”珍奇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朝阳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遗址发现和出土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遗址群和成批成套玉质礼器,以确凿的考古实物证明,五千年前这一区域曾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把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
这几个第一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让我们叹为观止,而朝阳何其幸甚,竟然囊括了三个(或者更多)因此,朝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由充分的依据的。
(二)朝阳文化扶贫的路径与对策
正如开篇所论述的那样,对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区域文化扶贫的两种模式“以文化人”“以文化物”,朝阳的文化扶贫也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
1.以文化人模式在朝阳文化扶贫中的应用
首先,对朝阳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深耕和挖掘形成朝阳的文化名片。借助已有的文物及场馆,梳理出朝阳文化名片的形象、语汇,研究其详实可信的科学价值,让世界了解第一支花,第一只鸟的发现,对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第二、让朝阳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在朝阳城市名片中,美誉全国,享誉世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抢抓机遇成了时尚术语。物联网有句名言,在机遇的风口浪尖上,猪都会飞起来。。。朝阳必须借助互联网及数据技术的机遇,让拥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的朝阳飞起来。而朝阳必须有自觉站到机遇风口的胆识及决断。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宣传片、电视剧等一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目前朝阳的文化资源还只停留在介绍、场馆展示等传统的宣传阶段。即便是文化扶贫的第一阶段模式“以文化人”也没有实现,因此还要在以文化人模式上做文章。朝阳属于辽宁比较落后的地区,文化扶贫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意识到文化之于扶贫的重要作用,因此,借助于文化资源的深耕,对朝阳人进行文化的育化是当务之急。想要人全国的人乃至世界人关注,首先是朝阳人关注。避免“灯下黑”现象的出现。
第三,实施全方位、多维度地文化资源识别、重塑工作。通过申遗、申报游学基地等方式,将文化资源的品质档次升级。这是最终实现“以文化物”的基础。
2.以文化物模式在朝阳文化扶贫中的应用对策
以文化物实质是将文化资源进行要素转化,因而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规划,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实施;工程建设的角度来验收。
首先,将文化扶贫产业作为朝阳支柱培育产业,围绕特有的文化资源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将此规划镶嵌于与朝阳的整体发展之中。这方面需要大刀阔斧,突破创新,明确朝阳的城市定位,用现代高新技术,打造文化朝阳。
第二、依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包括创业设计人才、现代光影技术人才、文化创作人才、电玩设计人才等。用独特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愿景来吸引人才,共同打造品牌朝阳。(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济学院)
2015020 辽宁省教育厅基于主体功能区划下辽西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670202-1 遼宁省学术带头人对接辽西北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LNFGW2015001区域创新与突破辽西北发展研究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我国文化扶贫的内涵及发展
文化扶贫是文化与扶贫实践相结合。文化扶贫的本质是文化要素和文化要素禀赋的"转化",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两种运行机理释放文化的生产力红利。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在扶贫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循着扶贫的不同发展阶段,始终与扶贫相伴而行,其内涵和范畴随着扶贫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展和丰富。文化扶贫也因不同的地域所拥有的不可复制和移动的文化资源,显现出多样的功能和特征。
文化扶贫从最初的脱贫项目组合旨在实现“以文化人”促进扶贫的发展初期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文化扶贫“项目制”“工程化”的“以文化物”的成熟阶段。
与初始阶段的文化扶贫不同,现阶段的扶贫政策要求政策重心向政策“落地”倾斜,引进了项目管理的规范要求,来实现文化扶贫的项目化。现阶段的文化扶贫已经不是简单的宣传,开发一些常规化的旅游项目、建一个简单的展馆等,而是包括顶层设计、目标约束、政策配套、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内容的整套的工程化了的项目。
这一阶段的项目基本上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扶贫工程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工程具有缩小公共服务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这些工程的实施,国家是投資主体,是覆盖全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工程。另一种文化扶贫就是对不同区域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资源的一种开发与利用,这种开发与利用,具有极强的区域特征和地方特色。
文化扶贫的本质是对贫困者、贫困地区通过文化要素的整合与重构,从而达到以文化化贫困、以文化去贫困的目标。剖析文化扶贫的运行机理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以文化“人”,文化扶贫的间接作用模式;第二个方面:是以文化“物”,文化扶贫的直接作用模式。
二、文化扶贫的机制与路径
文化是如何通过人对文化的认知与吸收,进而内化为人的素质底蕴的提升。这是文化扶贫的发生和运行过程遵循的着内在规定的运行机制和机理,是“以文化人”的实现路径。是维系文化扶贫有序推进的逻辑自洽性的前提和基础。
因而剖析文化扶贫的“以文化人”的实现机制机理,是深度解读文化扶贫的十分重要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程序及关键步骤的提炼,总结出文化扶贫的运行轨迹、实现路径,最终概括出以文化人的模式程序,具有普适意义和推广价值。
通过对各地文化扶贫的经验的研究发现,文化最终实现扶贫的功能,首先是通过对人的育化,提升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源禀赋,包括人的视野、境界、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体战胜贫困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而实现经济能力的提升。实现精神脱贫。事实证明,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文化要素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人力资本要素,人的整体贫困程度与接受文化的能力呈负相关态势,解读这句话就是人越贫困,接受、消化文化的能力越差,如果不实行“以文化人”的政府推动模式,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就会形成文化的贫困与物质的贫困互为因果,最终形成类似于贫困累积效应的情况。
文化扶贫运行机理的第二个方面是以文化“物”。开发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即通过对文化本身的探究及挖掘,将贫困地区所特有的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把贫困地区客观存在的文化资源作为深耕的对象,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投资与开发,赋予文化资源以产品形态和商品价值。从而在推动文化产业消费,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体参与到经济发展进程中并在参与中实现财富的积累和物质脱贫。
这些具有特定历史、人文意义的具象的文化资源,首先是特定地域空间所独有的时空存在,其存续是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所在。尽管不是所有贫困的地区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但具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的地方仍旧贫困,就应该进行研究,至少可以得出结论,文化资源潜力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挥,文化扶贫不到位,因此,打造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与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些地区的文创产业发展起来势在必行。
从文化的以文化物方面审视,开展文化扶贫是在具有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需要经过识别、创意、建设、经营几个过程。
其次,贫困地区文化资源的识别、开发问题。文化资源本身不会自动识别其经济功能,也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转化为经济功能,这与文化资源的经济社会历史价值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条件等因素紧密相关。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不仅难度大,而且呈现出高成本、长周期等特征。这就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其中,政府在所有力量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文化扶贫的两个方面作用机理都具有显著的转化特征,文化正是通过转化的形式实现了扶贫的作用和功能
三、朝阳文化扶贫开发的价值及对策
(一)朝阳文化资源及文化扶贫的现状
1.朝阳文化扶贫现状
朝阳的文化扶贫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朝阳目前所说的文化扶贫,与其他地区无异,基本还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改进,在文化设施和文化环境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没有将朝阳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扶贫工程结合起来。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在扶贫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转化成经济收益,文化资源没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出与之匹配的经济效益,也正因为如此,朝阳的文化扶贫才刚刚开始,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2.朝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朝阳”一词始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引“凤鸣朝阳”之句而来。朝阳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异彩。
朝阳拥有辽西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是历史上第一座以展示红山文化等为主题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文物上至15万年前的化石,下至明清时期瓷器,全面地展现朝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只鸟“中华龙鸟”和开花的植物“辽宁古果”,因此这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开和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亦被称为“花鸟源头”。一直以来以具有时代最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层位最丰、科研价值最高、未知领域最广闻名于世,拥有世界上系统最完整的“热河生物群”珍奇的古生物化石资源。
朝阳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至5000年。遗址发现和出土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遗址群和成批成套玉质礼器,以确凿的考古实物证明,五千年前这一区域曾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把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大凌河流域,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
这几个第一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让我们叹为观止,而朝阳何其幸甚,竟然囊括了三个(或者更多)因此,朝阳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由充分的依据的。
(二)朝阳文化扶贫的路径与对策
正如开篇所论述的那样,对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区域文化扶贫的两种模式“以文化人”“以文化物”,朝阳的文化扶贫也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
1.以文化人模式在朝阳文化扶贫中的应用
首先,对朝阳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深耕和挖掘形成朝阳的文化名片。借助已有的文物及场馆,梳理出朝阳文化名片的形象、语汇,研究其详实可信的科学价值,让世界了解第一支花,第一只鸟的发现,对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第二、让朝阳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在朝阳城市名片中,美誉全国,享誉世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抢抓机遇成了时尚术语。物联网有句名言,在机遇的风口浪尖上,猪都会飞起来。。。朝阳必须借助互联网及数据技术的机遇,让拥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的朝阳飞起来。而朝阳必须有自觉站到机遇风口的胆识及决断。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宣传片、电视剧等一切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目前朝阳的文化资源还只停留在介绍、场馆展示等传统的宣传阶段。即便是文化扶贫的第一阶段模式“以文化人”也没有实现,因此还要在以文化人模式上做文章。朝阳属于辽宁比较落后的地区,文化扶贫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没有意识到文化之于扶贫的重要作用,因此,借助于文化资源的深耕,对朝阳人进行文化的育化是当务之急。想要人全国的人乃至世界人关注,首先是朝阳人关注。避免“灯下黑”现象的出现。
第三,实施全方位、多维度地文化资源识别、重塑工作。通过申遗、申报游学基地等方式,将文化资源的品质档次升级。这是最终实现“以文化物”的基础。
2.以文化物模式在朝阳文化扶贫中的应用对策
以文化物实质是将文化资源进行要素转化,因而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规划,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实施;工程建设的角度来验收。
首先,将文化扶贫产业作为朝阳支柱培育产业,围绕特有的文化资源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并将此规划镶嵌于与朝阳的整体发展之中。这方面需要大刀阔斧,突破创新,明确朝阳的城市定位,用现代高新技术,打造文化朝阳。
第二、依据岗位胜任特征模型,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包括创业设计人才、现代光影技术人才、文化创作人才、电玩设计人才等。用独特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愿景来吸引人才,共同打造品牌朝阳。(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济学院)
2015020 辽宁省教育厅基于主体功能区划下辽西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670202-1 遼宁省学术带头人对接辽西北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LNFGW2015001区域创新与突破辽西北发展研究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