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青年陶艺家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存在哪些不足?艺术家能否触类旁通?艺术家应该如何利用工艺为主题思想服务……不久前,在江西景德镇举办的“中国收藏艺术陶瓷高峰论坛”上,来自工艺美术界、文博界以及专业院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当代艺术陶瓷领域的发展及问题进行了对话。
此次论坛由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与“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颁奖典礼同期举行。这样一场以当代艺术陶瓷为主题的深入探讨,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十分难得。
“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作为评委的唐克美女士,每一年都参与其中,那么,这些新人新作值得关注吗?
我认为本次评选活动坚持了两个理念:一是通过艺术家的创意设计,有助于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艺术家对中外多种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不断地创新艺术陶瓷,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二是评选活动十分重视对于中国艺术陶瓷新兴力量的培养和推动,以及艺术陶瓷品牌的搭建。
本次参评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我国的主流文化以及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从中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因此,作品也更加突出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同时,艺术家在作品的创作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装饰、造型以及技法形式上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例如青花、粉彩、斗彩、高温釉之间的交叉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评选活动开展5年来,通过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学习,艺术陶瓷界的创作形式、技法以及实力都有明显提升。
唐国建先生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同时还担负中国工美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在他看来,青年艺术家应注重传承有绪。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而中青年艺术家一直是行业发展当中的中坚力量。基于此,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传承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中青年艺术家应当多向那些成熟的艺术家拜师、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只有传承有绪,才能使行业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经过五年时间,“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的水平正在不断提升,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一评选真正能成为艺术陶瓷当中的一个品牌,不断推动行业发展,而这也离不开中青年艺术家的不断攀登。
在此举个例子。有一年,我们请刘远长大师赴河北参加一个陶瓷大赛活动,当中有一天要在北京中转,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刘大师都不闲着,去雕塑公园。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学习是无止境的,年轻的艺术家在学习大师技艺的同时,还要将大师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传承下去。
肖燕翼先生作为古代书画的鉴赏大家,他认为,今天的中青年艺术家在汲取中国书画精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今,很多艺术家选择借鉴书画艺术进行艺术陶瓷创作。我认为,在模仿的同时,还应提高自己对古代书画的鉴赏,因为艺术家眼光的提高是可以带动双手的,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纸上书画和陶瓷书画虽然看起来只是媒介上的差别,但陶瓷上的书画在经过烧制之后,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艺术家提高自己的眼光,将传统书画的精髓提炼出来,再结合陶瓷艺术的优势,突出陶瓷书画艺术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花了四年时间才完成,这当中作者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填札”。所谓“填札”就是在作品大体完成之后,再进行一点点的、细碎的填墨。今天看到《富春山居图》所用的笔墨,就能体会到“填札”的用心所在,也才能懂得它的妙处所在。而当今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陶瓷书画作品时,如果也能下“填札”那样的功夫,想必能让作品有不小的提升。
由于现在许多人从小都是用钢笔、铅笔等硬笔书写的缘故,导致艺术家的毛笔字水平都不尽如人意。如果字写得不好,那么即便画工高超,一旦落笔写字,就会成为作品上的一道败笔。这需要艺术家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书法上下一些功夫。书法的水平上去了,与自己的画功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真正高水平的作品来。既然提到了书画,就不得不提到钤印。现在有不少艺术家的钤印欠讲究。本来一幅不错的画作,直接在当中盖上了钤印,破坏了美感。在历史上,只有乾隆皇帝和宋徽宗这么做,其他画家和收藏家都不会这么做。还有的艺术家将钤印作为构成画面的一个部分,使得画面中出现与内容不相干的一些小方块,让大家不明就里,仔细一看才明白是艺术家的章。而古时书画家和收藏家的章都是盖在边角,最早收藏者的章出现在最边角,后来者则围着这个边角进行盖章,这是尊重作品的表现,今天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王振先生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方面的工作,对玉器鉴赏也很在行,同时自己也进行艺术陶瓷的创作,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是否是独立的?艺术家能触类旁通吗?
我觉得艺术应当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师师”阶段,就是向老师学习和模仿,是入门打基础的阶段。不少大师作品之所以出色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基础好,一切艺术的创作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如果一个艺术家画画不敢动手,写字又不敢动笔,那他充其量只能称为匠人。
第二个阶段是“师艺”阶段,在基础打好之后,向其他门类的艺术进行学习和借鉴。艺术是非常宽泛和触类旁通的,只有将多种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艺术家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反之,如果老师教什么就会什么,老师教不到的地方就不敢涉足,那么他也只是一个匠人。
第三个阶段是“师心”阶段。在广泛的涉猎和理解之后,艺术家才能随心所欲地挥洒自己的艺术思想。
梅兰竹菊是陆如大师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今天,也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致力于传统题材的创作,陆大师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艺术是多种门类的一个综合体。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书法、绘画、诗词等等。当代艺术家一方面要向古人学习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后还要走出来,将之带入不断发展的艺术当中,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来。 我刚参观了冷军先生的油画作品展览,感触颇深。首先就是艺术家对于创作的一丝不苟,还有当中一些超前的技法,都是非常少见的。其工笔油画工而不腻,写意的作品写而不野。艺术家创作时运用不同技法的考量、如何才能取得那样的艺术效果,都是需要认真解读的,去认真的读画。如果能够像这样从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汲取一些思路和灵感,再运用到艺术陶瓷作品的创作中去,相信艺术家会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我们的评选活动会更上一层楼。
艺术陶瓷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工艺也是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在曹静楼先生看来,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利用工艺为主题思想服务?
陶瓷工艺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陶瓷除了要重视艺术上的发挥外,其材料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要在窑中烧制,这就需要控制窑火的温度和当中氧化还原的“气氛”,各方面控制失之毫厘,就有可能让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差之千里。
通过这几年参加“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的评选,我发现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在装饰手法、技术手法和材料运用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不过在创意手法的运用当中,与人们的生活还不够贴近。
刘远长大师已连续5年参与了“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而面对陶瓷雕塑参评作品的时候,他往往倾注更多关注。那么,这一“立体”艺术的前景如何呢?
陶瓷雕塑在陶瓷艺术作品当中的创作难度是比较大的,而雕塑在中国当代艺术当中的地位也不是很高,特别是景德镇,对于雕塑艺术有些冷落。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对于雕塑作品翻模存在偏见,有人说,作品一旦翻模就不值钱了。
本次评选有几个纯手工制作的陶瓷雕塑获奖,而翻模作品却没有获奖,有些遗憾。因为雕塑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其是否通过翻模制成。譬如罗丹的雕塑作品就会进行翻模,按照国际惯例,前10个翻模作品都会被视为原作,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至多是有几百、几千个翻模作品。而很多人就会认为这样做会影响雕塑的价值,从而影响艺术家们对雕塑的创作热情。
雕塑是一种“立体”的艺术,这不只是说作品是立体的,而是说雕塑的创作包括了造型、色彩等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陶瓷雕塑的创作和发展难度要远远大于瓷板和瓷瓶。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在鼎盛时期曾经有100多家雕塑瓷厂,甚至还有成立陶瓷雕塑联合公司的设想,可惜的是这些雕塑瓷厂早已所剩无几,就是因为大家看不到陶瓷雕塑的前途。
复制品的价格固然会比单品要低一些,但翻模本身也是一种传统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翻模制作的陶瓷雕塑作品,虽然有可能最初只卖1000元,但第二年就可能价值3000元,5年后可能价值1万元,这当中对数量的控制很关键,因为数量就是信誉,价格跟数量是成反比的。如果收藏者买了一件作品还要担心作者无节制地复制,这对于艺术家和市场无疑都是一种悲哀。
从西方的经验来看,雕塑是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雕塑在艺术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民艺术修养的提高,雕塑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很多陶瓷艺术家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陶瓷艺术家,因为很多艺术家创作所用的瓷板、瓷瓶都是现成的。这种现象对于陶瓷艺术和艺术家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前确实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应当从头到尾都亲力亲为才行。现在看来,一个陶艺家要了解艺术陶瓷制作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然后对当中一道或几道工序有突出的研究或贡献,实际上就可以称为陶艺家。
我想补充的一点是,陶瓷制作的工艺是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的,而艺术家的技艺则是需要自己的修养和积累才能进步的。我认为,一件艺术品想要成为精品需要具有四方面特点:
一是具有原创意识。前卫陶瓷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往往能从作品中看到西方艺术家的影子;而传统作品也会受制于传统的思路。虽然这是艺术发展当中的一个阶段,但艺术家们应当让自己具备原创意识,而不是让西方或传统的艺术形式制约了自己的发展。
二是题材意识。艺术家要加强对绘画、书法、诗歌等姊妹艺术方面的修养,拓展自己的创作题材。三是艺术的图示意识。我们看很多西方艺术的图示很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图示意识,防止我们在借鉴他人图示的时候,把别人的思想也借鉴过来,这样就称不上是自己的作品了。
此外就是工艺和技艺。艺术家要积极尝试新的工艺,并训练、丰富自己的技艺,技艺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艺术,艺术的表达能力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才能达到用心创作的境界。
此次论坛由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与“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颁奖典礼同期举行。这样一场以当代艺术陶瓷为主题的深入探讨,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十分难得。
“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作为评委的唐克美女士,每一年都参与其中,那么,这些新人新作值得关注吗?
我认为本次评选活动坚持了两个理念:一是通过艺术家的创意设计,有助于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艺术家对中外多种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不断地创新艺术陶瓷,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二是评选活动十分重视对于中国艺术陶瓷新兴力量的培养和推动,以及艺术陶瓷品牌的搭建。
本次参评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我国的主流文化以及主流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从中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因此,作品也更加突出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同时,艺术家在作品的创作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装饰、造型以及技法形式上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例如青花、粉彩、斗彩、高温釉之间的交叉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评选活动开展5年来,通过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学习,艺术陶瓷界的创作形式、技法以及实力都有明显提升。
唐国建先生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同时还担负中国工美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在他看来,青年艺术家应注重传承有绪。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而中青年艺术家一直是行业发展当中的中坚力量。基于此,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传承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中青年艺术家应当多向那些成熟的艺术家拜师、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只有传承有绪,才能使行业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经过五年时间,“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的水平正在不断提升,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一评选真正能成为艺术陶瓷当中的一个品牌,不断推动行业发展,而这也离不开中青年艺术家的不断攀登。
在此举个例子。有一年,我们请刘远长大师赴河北参加一个陶瓷大赛活动,当中有一天要在北京中转,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刘大师都不闲着,去雕塑公园。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学习是无止境的,年轻的艺术家在学习大师技艺的同时,还要将大师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传承下去。
肖燕翼先生作为古代书画的鉴赏大家,他认为,今天的中青年艺术家在汲取中国书画精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如今,很多艺术家选择借鉴书画艺术进行艺术陶瓷创作。我认为,在模仿的同时,还应提高自己对古代书画的鉴赏,因为艺术家眼光的提高是可以带动双手的,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纸上书画和陶瓷书画虽然看起来只是媒介上的差别,但陶瓷上的书画在经过烧制之后,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艺术家提高自己的眼光,将传统书画的精髓提炼出来,再结合陶瓷艺术的优势,突出陶瓷书画艺术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花了四年时间才完成,这当中作者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填札”。所谓“填札”就是在作品大体完成之后,再进行一点点的、细碎的填墨。今天看到《富春山居图》所用的笔墨,就能体会到“填札”的用心所在,也才能懂得它的妙处所在。而当今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陶瓷书画作品时,如果也能下“填札”那样的功夫,想必能让作品有不小的提升。
由于现在许多人从小都是用钢笔、铅笔等硬笔书写的缘故,导致艺术家的毛笔字水平都不尽如人意。如果字写得不好,那么即便画工高超,一旦落笔写字,就会成为作品上的一道败笔。这需要艺术家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书法上下一些功夫。书法的水平上去了,与自己的画功相得益彰,才能创作出真正高水平的作品来。既然提到了书画,就不得不提到钤印。现在有不少艺术家的钤印欠讲究。本来一幅不错的画作,直接在当中盖上了钤印,破坏了美感。在历史上,只有乾隆皇帝和宋徽宗这么做,其他画家和收藏家都不会这么做。还有的艺术家将钤印作为构成画面的一个部分,使得画面中出现与内容不相干的一些小方块,让大家不明就里,仔细一看才明白是艺术家的章。而古时书画家和收藏家的章都是盖在边角,最早收藏者的章出现在最边角,后来者则围着这个边角进行盖章,这是尊重作品的表现,今天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王振先生长期从事工艺美术方面的工作,对玉器鉴赏也很在行,同时自己也进行艺术陶瓷的创作,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是否是独立的?艺术家能触类旁通吗?
我觉得艺术应当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师师”阶段,就是向老师学习和模仿,是入门打基础的阶段。不少大师作品之所以出色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基础好,一切艺术的创作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如果一个艺术家画画不敢动手,写字又不敢动笔,那他充其量只能称为匠人。
第二个阶段是“师艺”阶段,在基础打好之后,向其他门类的艺术进行学习和借鉴。艺术是非常宽泛和触类旁通的,只有将多种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艺术家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来。反之,如果老师教什么就会什么,老师教不到的地方就不敢涉足,那么他也只是一个匠人。
第三个阶段是“师心”阶段。在广泛的涉猎和理解之后,艺术家才能随心所欲地挥洒自己的艺术思想。
梅兰竹菊是陆如大师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题材。今天,也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致力于传统题材的创作,陆大师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艺术是多种门类的一个综合体。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书法、绘画、诗词等等。当代艺术家一方面要向古人学习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后还要走出来,将之带入不断发展的艺术当中,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来。 我刚参观了冷军先生的油画作品展览,感触颇深。首先就是艺术家对于创作的一丝不苟,还有当中一些超前的技法,都是非常少见的。其工笔油画工而不腻,写意的作品写而不野。艺术家创作时运用不同技法的考量、如何才能取得那样的艺术效果,都是需要认真解读的,去认真的读画。如果能够像这样从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汲取一些思路和灵感,再运用到艺术陶瓷作品的创作中去,相信艺术家会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我们的评选活动会更上一层楼。
艺术陶瓷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工艺也是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在曹静楼先生看来,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利用工艺为主题思想服务?
陶瓷工艺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陶瓷除了要重视艺术上的发挥外,其材料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要在窑中烧制,这就需要控制窑火的温度和当中氧化还原的“气氛”,各方面控制失之毫厘,就有可能让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差之千里。
通过这几年参加“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的评选,我发现当代陶瓷艺术家们在装饰手法、技术手法和材料运用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不过在创意手法的运用当中,与人们的生活还不够贴近。
刘远长大师已连续5年参与了“中国收藏十大艺术陶瓷名品”评选活动,而面对陶瓷雕塑参评作品的时候,他往往倾注更多关注。那么,这一“立体”艺术的前景如何呢?
陶瓷雕塑在陶瓷艺术作品当中的创作难度是比较大的,而雕塑在中国当代艺术当中的地位也不是很高,特别是景德镇,对于雕塑艺术有些冷落。究其原因,就是大家对于雕塑作品翻模存在偏见,有人说,作品一旦翻模就不值钱了。
本次评选有几个纯手工制作的陶瓷雕塑获奖,而翻模作品却没有获奖,有些遗憾。因为雕塑艺术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其是否通过翻模制成。譬如罗丹的雕塑作品就会进行翻模,按照国际惯例,前10个翻模作品都会被视为原作,即便超过这个数字,也至多是有几百、几千个翻模作品。而很多人就会认为这样做会影响雕塑的价值,从而影响艺术家们对雕塑的创作热情。
雕塑是一种“立体”的艺术,这不只是说作品是立体的,而是说雕塑的创作包括了造型、色彩等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陶瓷雕塑的创作和发展难度要远远大于瓷板和瓷瓶。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在鼎盛时期曾经有100多家雕塑瓷厂,甚至还有成立陶瓷雕塑联合公司的设想,可惜的是这些雕塑瓷厂早已所剩无几,就是因为大家看不到陶瓷雕塑的前途。
复制品的价格固然会比单品要低一些,但翻模本身也是一种传统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翻模制作的陶瓷雕塑作品,虽然有可能最初只卖1000元,但第二年就可能价值3000元,5年后可能价值1万元,这当中对数量的控制很关键,因为数量就是信誉,价格跟数量是成反比的。如果收藏者买了一件作品还要担心作者无节制地复制,这对于艺术家和市场无疑都是一种悲哀。
从西方的经验来看,雕塑是一种非常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雕塑在艺术当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民艺术修养的提高,雕塑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很多陶瓷艺术家已经不是名副其实的陶瓷艺术家,因为很多艺术家创作所用的瓷板、瓷瓶都是现成的。这种现象对于陶瓷艺术和艺术家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前确实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个真正的陶艺家应当从头到尾都亲力亲为才行。现在看来,一个陶艺家要了解艺术陶瓷制作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然后对当中一道或几道工序有突出的研究或贡献,实际上就可以称为陶艺家。
我想补充的一点是,陶瓷制作的工艺是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的,而艺术家的技艺则是需要自己的修养和积累才能进步的。我认为,一件艺术品想要成为精品需要具有四方面特点:
一是具有原创意识。前卫陶瓷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往往能从作品中看到西方艺术家的影子;而传统作品也会受制于传统的思路。虽然这是艺术发展当中的一个阶段,但艺术家们应当让自己具备原创意识,而不是让西方或传统的艺术形式制约了自己的发展。
二是题材意识。艺术家要加强对绘画、书法、诗歌等姊妹艺术方面的修养,拓展自己的创作题材。三是艺术的图示意识。我们看很多西方艺术的图示很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图示意识,防止我们在借鉴他人图示的时候,把别人的思想也借鉴过来,这样就称不上是自己的作品了。
此外就是工艺和技艺。艺术家要积极尝试新的工艺,并训练、丰富自己的技艺,技艺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艺术,艺术的表达能力达到一定境界才能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才能达到用心创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