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依稀记得几年前《医学美学美容》曾发表过某先生的一篇文章,专论女性的羞涩美,细细捉摸起来,这个概念不大对头。依我之见,羞耻的根源在于理性,在于文明或文化,而不在于自然和本真性情。羞耻的发生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其一,羞耻出自理性的计较和比较。自愧弗如便生羞耻之心,这确实是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自明,明他,较长比短之结果,理性薄弱,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很少有羞耻之心。其二,羞耻出自原始禁忌。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有许多羞耻感均与原始禁忌有关。比如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就被来自文化传统的无形禁令宣布为极不光彩。因此必须严实地遮盖起来,不能随意暴露于大庭广众面前,假如有人偶有不慎冒犯了这一禁忌,那他或她一定会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据弗洛依德考证,此种不成文的禁忌,源远流长,可一直上溯于史初,初民草创文明,首先从设立种种禁忌开始。禁忌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氏族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需要,以某种神秘的方式限制、压抑个人的本能欲望和要求。比如为了维护刚刚诞生的家庭、防止乱伦,便对性本能进行严格的限制,这便 是最早的原始禁忌。据说这一禁忌的确立是很神秘的,先宣布人的生殖器与魔鬼有某种必然的联系,进而认定这可怕的东西会冲犯保护全体氏族的神灵而招致不
测之大灾。既然如此,就得先行处置,完全割掉,有丧命绝种之危险,便想出一个温和的办法,以树皮、草叶或别的什么东西将它遮盖起来,并成为共同遵守的禁忌,犯此禁忌者会自觉羞耻。可见人之羞耻心源于宗教感。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兴起,原始禁忌再难以宗教意识来维系,于是人们又把禁忌与不洁、不高尚之类的否定性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遵守禁忌被看成是道德的,犯禁忌便成为不道德的。这样,羞耻心又和道德意识联系成一体了。
就以上两种情况而言,羞耻感是理性和文化的产物。或带有理性概念,或带有宗教性质,或具有道德属性,都无美可言,都在美的范畴之外。因为美独立于道德、科学和宗教之外,有它自己的独特内容,此内容既不是道德、宗教的,也不是理性概念的,而是人的本真性情,真实圆满的个性显现。
羞耻的理性内容往往是反真实、反自然的。少女的羞涩也许是美的,因为少女表现羞涩的时候,往往是自然情欲压倒了理性,而不是相反。处于青春旺盛时期的少女,生命本能方面的自然情欲极其强烈,一遇可心的青年男子便怦然心动。这时理智显得相当脆弱,无法控制,以致内在的真实情欲随着心跳和加快了的血液循环表露于脸上、眉梢和眼睛,于是脸显得格外红润,眉目格外传情、动人。这都是本真突破了理性的堤坝渲泄于外的具体表现。假如少女凭着自己的坚强理性完全制住了内心的自然情欲,内心沉静不波,面孔冷若冰霜,那她就如同默坐念佛的尼姑一样,美便从她身上消失殆尽。韶华消尽的古稀的老妪,由于饱尝人间风情,见多识广,理性深固,便比少女更多羞耻之心。然而就美而言,却比她们逊色万分,很少有真实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欲。面对一裸体美男,老妪会做出种种羞耻的动作,或扭头不看,或双手蒙眼,但心不动,脸不红,无有娇态美颜可动人,这是因为通过理智的强大力量,完全抵御孱弱无力的一丝情欲,使之不露声色。而少女则表现殊异,她也许做出一些表示羞耻的样子来,如以手遮面之类的动作,但那是假的,最明显的是她的面部表情,脸一定是红的,眼睛定是异常 明亮和传神的。因为她的自然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理性无法控制。所以前者显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丑陋;后者则显得娇美动人,摄人魂魄,这就是所谓的羞涩美。
就根源于原始禁忌这一点而言,羞耻感揭示着理性与本能,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或矛盾。羞耻之心实质上是理智压抑本能,文 明克制自然的表现。知耻就是理性对自然情欲的否定性裁判。耻什么?耻的是由犯禁引出的露丑行为,而这被理性判定为丑恶的东西,正是人的自然和本能。少女的羞涩原本不能认作羞耻,应该认作羞色。固然少女的羞涩也带有一点理性的痕迹,但这终究被自然情欲消解了,自然情欲成为羞涩的主要表现。怀春少女是因为不羞最终压倒了知羞而显得格外迷人,而不是由于知羞压倒了不羞而显得娇美。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是与恬不知耻相关的。不越出自然的界限而不羞,此为美;越出自然的界限而不羞,便是丑。道德上所说的恬不知耻,大多与过分地放纵情欲有关,而无节制地纵欲和过分地抑制情欲一样,也是违反自然、戕伤本性的。二者虽然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但其根源是同一的:都源于理性。人类有了理性认识,才知身外世界之大,才有无限地占有世界的狂妄野心,才知无节制地享受,才知纵欲。与人类并存的其他生物,没有理性,缘乎本性而生存,既不纵欲,也不节欲,饥而食,渴而饮,风而交,孕而生,生而长,一切都因乎自然,与类谐存,决不以个体之生命妨害群体之生命,于是个体生命的发抒显得完美无缺,天真自现,因而无处不真,无处不美。人类有了理性,祸福并存:文明带来进步是福;文明抑制、异化自然,伤残性命本真是祸。以美学的观点来看,文明历史陈陈相因,层层堆积,像千年不化的冰雪一样,封住了人的自然本性。所以,我们要重建真实的美,过一种真正的审美生活,必须首先消解理性,回归自然,疗治病态的、被戕害甚深的心灵,终使天真自露自显。并不是心怀叵测地教唆朋友们为了美便去堕落,便恬不知耻,而是要自觉地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复我自然,全我天真,重建一个真纯不杂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步入美的殿堂。
(编辑/狄马)
测之大灾。既然如此,就得先行处置,完全割掉,有丧命绝种之危险,便想出一个温和的办法,以树皮、草叶或别的什么东西将它遮盖起来,并成为共同遵守的禁忌,犯此禁忌者会自觉羞耻。可见人之羞耻心源于宗教感。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兴起,原始禁忌再难以宗教意识来维系,于是人们又把禁忌与不洁、不高尚之类的否定性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遵守禁忌被看成是道德的,犯禁忌便成为不道德的。这样,羞耻心又和道德意识联系成一体了。
就以上两种情况而言,羞耻感是理性和文化的产物。或带有理性概念,或带有宗教性质,或具有道德属性,都无美可言,都在美的范畴之外。因为美独立于道德、科学和宗教之外,有它自己的独特内容,此内容既不是道德、宗教的,也不是理性概念的,而是人的本真性情,真实圆满的个性显现。
羞耻的理性内容往往是反真实、反自然的。少女的羞涩也许是美的,因为少女表现羞涩的时候,往往是自然情欲压倒了理性,而不是相反。处于青春旺盛时期的少女,生命本能方面的自然情欲极其强烈,一遇可心的青年男子便怦然心动。这时理智显得相当脆弱,无法控制,以致内在的真实情欲随着心跳和加快了的血液循环表露于脸上、眉梢和眼睛,于是脸显得格外红润,眉目格外传情、动人。这都是本真突破了理性的堤坝渲泄于外的具体表现。假如少女凭着自己的坚强理性完全制住了内心的自然情欲,内心沉静不波,面孔冷若冰霜,那她就如同默坐念佛的尼姑一样,美便从她身上消失殆尽。韶华消尽的古稀的老妪,由于饱尝人间风情,见多识广,理性深固,便比少女更多羞耻之心。然而就美而言,却比她们逊色万分,很少有真实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欲。面对一裸体美男,老妪会做出种种羞耻的动作,或扭头不看,或双手蒙眼,但心不动,脸不红,无有娇态美颜可动人,这是因为通过理智的强大力量,完全抵御孱弱无力的一丝情欲,使之不露声色。而少女则表现殊异,她也许做出一些表示羞耻的样子来,如以手遮面之类的动作,但那是假的,最明显的是她的面部表情,脸一定是红的,眼睛定是异常 明亮和传神的。因为她的自然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理性无法控制。所以前者显得做作,不自然,甚至丑陋;后者则显得娇美动人,摄人魂魄,这就是所谓的羞涩美。
就根源于原始禁忌这一点而言,羞耻感揭示着理性与本能,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或矛盾。羞耻之心实质上是理智压抑本能,文 明克制自然的表现。知耻就是理性对自然情欲的否定性裁判。耻什么?耻的是由犯禁引出的露丑行为,而这被理性判定为丑恶的东西,正是人的自然和本能。少女的羞涩原本不能认作羞耻,应该认作羞色。固然少女的羞涩也带有一点理性的痕迹,但这终究被自然情欲消解了,自然情欲成为羞涩的主要表现。怀春少女是因为不羞最终压倒了知羞而显得格外迷人,而不是由于知羞压倒了不羞而显得娇美。但这并不意味着美是与恬不知耻相关的。不越出自然的界限而不羞,此为美;越出自然的界限而不羞,便是丑。道德上所说的恬不知耻,大多与过分地放纵情欲有关,而无节制地纵欲和过分地抑制情欲一样,也是违反自然、戕伤本性的。二者虽然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但其根源是同一的:都源于理性。人类有了理性认识,才知身外世界之大,才有无限地占有世界的狂妄野心,才知无节制地享受,才知纵欲。与人类并存的其他生物,没有理性,缘乎本性而生存,既不纵欲,也不节欲,饥而食,渴而饮,风而交,孕而生,生而长,一切都因乎自然,与类谐存,决不以个体之生命妨害群体之生命,于是个体生命的发抒显得完美无缺,天真自现,因而无处不真,无处不美。人类有了理性,祸福并存:文明带来进步是福;文明抑制、异化自然,伤残性命本真是祸。以美学的观点来看,文明历史陈陈相因,层层堆积,像千年不化的冰雪一样,封住了人的自然本性。所以,我们要重建真实的美,过一种真正的审美生活,必须首先消解理性,回归自然,疗治病态的、被戕害甚深的心灵,终使天真自露自显。并不是心怀叵测地教唆朋友们为了美便去堕落,便恬不知耻,而是要自觉地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复我自然,全我天真,重建一个真纯不杂的自我。如此才能真正步入美的殿堂。
(编辑/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