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近来连出祸事。8月25日孟买连续发生两次大爆炸,造成至少52人死亡,150多人受伤。事隔仅两天,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纳西克地区在欢庆昆梅拉节时,场面失控,至少有39名香客在混乱拥挤中被踩死,170多人受伤。
其实,印度昆梅拉节发生死伤事件并不是第一次。1986年在恒河之畔的哈里德瓦尔举行昆梅拉节,有50人在混乱中丧生。再向前追溯,1954年在阿拉哈巴德的昆梅拉节期间约有800人被踩死。
昆梅拉节是一个什么节日?印度人为什么如此热衷这个节日?
昆梅拉节(Kumbhamela,一译“贡普节”)是印度教最古老盛大的节日,也是印度教徒以沐浴为主要内容的朝圣活动。这个节日每隔12年轮流在印度教的四个圣地举行,为期一般一个月。
关于昆梅拉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节日与印度历日月星辰活动有关,即每12年太阳和木星进入一定的位置,故要进行特别的庆祝活动。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昆梅拉节起源于印度教神话。印度教经典《吠陀》和史诗《罗摩衍那》中说,湿婆等神和众妖魔为争夺一罐甘露激战了12年,最后以诸神胜利而告终。双方在争夺甘露的战争中,洒了一些甘露在地球的四个地方,即恒河与朱穆拿河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恒河之畔的哈里德瓦尔、哥达瓦里河畔的纳西克以及锡布拉河畔的乌贾因。洒下来的甘露成为这四个地方的河水,人们相信在这些地方沐浴能够洗涤罪恶,解除轮回之苦。特别是在每隔12年的昆梅拉节期间,在这四个圣地沐浴就更为灵验。
今年的昆梅拉节是在纳西克举行的。纳西克是印度教的著名圣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哥达瓦里河畔。这里曾是古代首都,距另一个著名古都浦那不远。距纳西克城约六公里的地方,有20多处佛教石窟,还有许多印度教、耆那教寺庙。许多印度教徒以一生中能有一次到这里朝圣而备感骄傲。这里平时就香客云集,而昆梅拉节期间就更是人山人海。在今年为期一个月的节日期间,估计约有6000万人次参加。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聚会活动。朝拜者居住的巨大帐篷绵延上千公顷,政府不得不动用上万名警察维持秩序。
神圣的节日期间,在纳西克神圣之地,沐浴哥达瓦里河的神圣之水,是许多印度教徒梦寐以求的事。为了祈祷幸福、爱与和平,为了追求灵魂的净化和人生的升华,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乘车甚至步行数月,扶老携幼来到哥达瓦里河边,极虔诚地献上鲜花,更衣祈祷,然后慢慢走入水中,用右手捧圣水喝下,并把河水带回家。
人以宗教分群 物以宗教定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一些盛大的节日,许多宗教也都有朝圣活动,但印度教徒的圣河沐浴节规模之宏大、情景之壮观,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昆梅拉节是印度教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个带有狂欢特点的节日,也是盛大的朝圣活动,其气氛既神圣又热闹。这个节日反映了印度教徒根深蒂固的虔诚的宗教信仰。
印度是个宗教之国。根据印度200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总人口为10.12亿;有六大宗教,其中印度教徒最多,约占人口的82%,穆斯林约占12.1%,基督教徒约占2.3%,锡克教徒约占1.9%,佛教徒占0.8%,耆那教教徒约占0.4%,不信教者仅占0.5%。如果加上一些地方信仰,可以说印度几乎是全民信教,宗教对印度人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远弗至,人以宗教分群,物以宗教定性。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无神论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所难以想像的。
我曾到印度旅行,当得知我是中国人时,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中国人信仰什么神?上帝?还是佛陀?”当我回答“我不信神”的时候,他们流露出的惊讶之状,好像是遇到了外星人。在他们看来,只有野蛮人不信神,而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中国人怎么能不信神呢?
印度最引人注目的名胜古迹是宗教建筑和遗址,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是神庙,最精美的手工艺品是神像和祭祀用品。虽然新德里、亚格拉、马德拉斯等大都市街头的卫生状况实不敢恭维,街道两旁可看到许多低矮窝棚,里面蜷曲着蓬头垢面的穷人,但神庙却如出污泥之莲花,干净得几乎一尘不染。光滑如镜的大理石或马赛克装饰其内,如山的鲜花摆放在入口处,祭司们衣着整洁、神采飞扬。印度所有寺庙香火旺盛,气氛庄严神圣。到寺庙来的人表情严肃,虔诚恭敬。
我曾到泰米尔纳德邦坦焦尔县的Brihadesvara神庙以及马杜赖的Sun?鄄dareswar大庙参观,看到那里成群结队的香客极虔诚地向神膜拜,神庙的祭司赤着胳膊、淌着油汗,哼哼呀呀地唱着,不停地把燃着圣火的托盘从神殿深处端出又端进。香客们则争先恐后地抢盘中的灰烬,将其抹在自己的额前,以示已得到神佑。这些香客,多数是本地人,也有远道而来者。在马杜赖的Sundareswar大庙,我看到一队香客,头顶行装,口喊号子,极其虔诚。当被问及从何而来时,他们回答说是从尼泊尔附近的地方来的。如果是真的,那么他们少说也跋涉了2000公里。在村落社会中,有远道朝圣体验的印度教徒,不仅其本人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满足,而且在村落社会中也会博得更多的尊敬。而在节日期间到圣河沐浴,更是受人尊敬的行为,它是许多印度教徒人生的最高追求。多少个世纪以来,天天都有为寻求洁净和解脱跳到恒河中沐浴的人。许多人在日出之时,两臂高举向着日神,耐心地呼唤“奥姆……,奥姆……”。一些老人颤巍巍地进入水中,为的是无罪而洁净地死在圣河。每当此时,人们忘记了人生的痛苦,忘记了奔波的劳累,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安全。宗教在这些沐浴者身上显示出的力量实在令人惊叹。
幸福究竟是什么
现在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国家,但宗教对人们的影响仍然超出我们的想像。在这些沐浴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印度人追求神佑的巨大活力和忘我精神,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执著而强韧,不因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不因外界的看法而动摇。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人靠这种力量,得以度过贫困、饥饿、瘟疫、战祸,使古老而伟大的文化得以延续。看到人们虔诚地将混浊的河水浇在胸前、额头甚至喝下,看到他们在恒河沐浴时脸上荡漾着的幸福感,谁都会为这种行为背后的精神所震撼,会情不自禁地反思: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呢?我们是否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当一个人将精神追求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时,他所表现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即便付出肉体的代价,他也可能在所不惜。在节日期间,由于朝圣者太多,尽管政府动用了成千上万名警察维持秩序,仍无法保证不出问题。这次活动就是由于道路狭窄,发生拥挤,才导致悲剧发生。此外,节日期间一些歹徒趁机作乱,谋杀与绑架案件也时有发生。尽管有时河水冰冷刺骨,人们仍冒着寒冷和浓雾投入水中。有的人像托钵裸僧一样脱得一丝不挂,终因寒冷致病,最终死亡者也不乏其例。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圣洁,实际上恒河受污染很厉害,河水龌龊不堪,喝了以后闹病的并不少,朝圣期间还曾发生过霍乱流行的事。
在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方面是经济迅速崛起,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人们的宗教热情仍有增无减。今后我们仍将会不断听到印度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消息,同时,每年还会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为精神追求到圣河沐浴,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或许可以相互补充:在印度,越是进入现代社会,越需要精神追求来平衡。
记得在印度笔者与几个中国人外出旅行时发生了一件事:那天为了赶车,我们起得特别早。原打算乘公共汽车到车站。但早晨车少,便改变主意坐出租车。找到一位出租车司机后,我们声明愿付双倍的车费,请他送我们去车站。这样好的生意料想他不会拒绝,可他的回答令我们大感意外:“不,先生,我还没做祈祷呢!”这会不会也是印度人对世界挑战的回答?
其实,印度昆梅拉节发生死伤事件并不是第一次。1986年在恒河之畔的哈里德瓦尔举行昆梅拉节,有50人在混乱中丧生。再向前追溯,1954年在阿拉哈巴德的昆梅拉节期间约有800人被踩死。
昆梅拉节是一个什么节日?印度人为什么如此热衷这个节日?
昆梅拉节(Kumbhamela,一译“贡普节”)是印度教最古老盛大的节日,也是印度教徒以沐浴为主要内容的朝圣活动。这个节日每隔12年轮流在印度教的四个圣地举行,为期一般一个月。
关于昆梅拉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节日与印度历日月星辰活动有关,即每12年太阳和木星进入一定的位置,故要进行特别的庆祝活动。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昆梅拉节起源于印度教神话。印度教经典《吠陀》和史诗《罗摩衍那》中说,湿婆等神和众妖魔为争夺一罐甘露激战了12年,最后以诸神胜利而告终。双方在争夺甘露的战争中,洒了一些甘露在地球的四个地方,即恒河与朱穆拿河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恒河之畔的哈里德瓦尔、哥达瓦里河畔的纳西克以及锡布拉河畔的乌贾因。洒下来的甘露成为这四个地方的河水,人们相信在这些地方沐浴能够洗涤罪恶,解除轮回之苦。特别是在每隔12年的昆梅拉节期间,在这四个圣地沐浴就更为灵验。
今年的昆梅拉节是在纳西克举行的。纳西克是印度教的著名圣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哥达瓦里河畔。这里曾是古代首都,距另一个著名古都浦那不远。距纳西克城约六公里的地方,有20多处佛教石窟,还有许多印度教、耆那教寺庙。许多印度教徒以一生中能有一次到这里朝圣而备感骄傲。这里平时就香客云集,而昆梅拉节期间就更是人山人海。在今年为期一个月的节日期间,估计约有6000万人次参加。这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聚会活动。朝拜者居住的巨大帐篷绵延上千公顷,政府不得不动用上万名警察维持秩序。
神圣的节日期间,在纳西克神圣之地,沐浴哥达瓦里河的神圣之水,是许多印度教徒梦寐以求的事。为了祈祷幸福、爱与和平,为了追求灵魂的净化和人生的升华,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乘车甚至步行数月,扶老携幼来到哥达瓦里河边,极虔诚地献上鲜花,更衣祈祷,然后慢慢走入水中,用右手捧圣水喝下,并把河水带回家。
人以宗教分群 物以宗教定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一些盛大的节日,许多宗教也都有朝圣活动,但印度教徒的圣河沐浴节规模之宏大、情景之壮观,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昆梅拉节是印度教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个带有狂欢特点的节日,也是盛大的朝圣活动,其气氛既神圣又热闹。这个节日反映了印度教徒根深蒂固的虔诚的宗教信仰。
印度是个宗教之国。根据印度200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总人口为10.12亿;有六大宗教,其中印度教徒最多,约占人口的82%,穆斯林约占12.1%,基督教徒约占2.3%,锡克教徒约占1.9%,佛教徒占0.8%,耆那教教徒约占0.4%,不信教者仅占0.5%。如果加上一些地方信仰,可以说印度几乎是全民信教,宗教对印度人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无远弗至,人以宗教分群,物以宗教定性。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无神论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所难以想像的。
我曾到印度旅行,当得知我是中国人时,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中国人信仰什么神?上帝?还是佛陀?”当我回答“我不信神”的时候,他们流露出的惊讶之状,好像是遇到了外星人。在他们看来,只有野蛮人不信神,而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中国人怎么能不信神呢?
印度最引人注目的名胜古迹是宗教建筑和遗址,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是神庙,最精美的手工艺品是神像和祭祀用品。虽然新德里、亚格拉、马德拉斯等大都市街头的卫生状况实不敢恭维,街道两旁可看到许多低矮窝棚,里面蜷曲着蓬头垢面的穷人,但神庙却如出污泥之莲花,干净得几乎一尘不染。光滑如镜的大理石或马赛克装饰其内,如山的鲜花摆放在入口处,祭司们衣着整洁、神采飞扬。印度所有寺庙香火旺盛,气氛庄严神圣。到寺庙来的人表情严肃,虔诚恭敬。
我曾到泰米尔纳德邦坦焦尔县的Brihadesvara神庙以及马杜赖的Sun?鄄dareswar大庙参观,看到那里成群结队的香客极虔诚地向神膜拜,神庙的祭司赤着胳膊、淌着油汗,哼哼呀呀地唱着,不停地把燃着圣火的托盘从神殿深处端出又端进。香客们则争先恐后地抢盘中的灰烬,将其抹在自己的额前,以示已得到神佑。这些香客,多数是本地人,也有远道而来者。在马杜赖的Sundareswar大庙,我看到一队香客,头顶行装,口喊号子,极其虔诚。当被问及从何而来时,他们回答说是从尼泊尔附近的地方来的。如果是真的,那么他们少说也跋涉了2000公里。在村落社会中,有远道朝圣体验的印度教徒,不仅其本人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满足,而且在村落社会中也会博得更多的尊敬。而在节日期间到圣河沐浴,更是受人尊敬的行为,它是许多印度教徒人生的最高追求。多少个世纪以来,天天都有为寻求洁净和解脱跳到恒河中沐浴的人。许多人在日出之时,两臂高举向着日神,耐心地呼唤“奥姆……,奥姆……”。一些老人颤巍巍地进入水中,为的是无罪而洁净地死在圣河。每当此时,人们忘记了人生的痛苦,忘记了奔波的劳累,甚至忘记了自身的安全。宗教在这些沐浴者身上显示出的力量实在令人惊叹。
幸福究竟是什么
现在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国家,但宗教对人们的影响仍然超出我们的想像。在这些沐浴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印度人追求神佑的巨大活力和忘我精神,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执著而强韧,不因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不因外界的看法而动摇。在历史的长河中,印度人靠这种力量,得以度过贫困、饥饿、瘟疫、战祸,使古老而伟大的文化得以延续。看到人们虔诚地将混浊的河水浇在胸前、额头甚至喝下,看到他们在恒河沐浴时脸上荡漾着的幸福感,谁都会为这种行为背后的精神所震撼,会情不自禁地反思:究竟什么才是幸福呢?我们是否太注重物质上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
当一个人将精神追求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时,他所表现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即便付出肉体的代价,他也可能在所不惜。在节日期间,由于朝圣者太多,尽管政府动用了成千上万名警察维持秩序,仍无法保证不出问题。这次活动就是由于道路狭窄,发生拥挤,才导致悲剧发生。此外,节日期间一些歹徒趁机作乱,谋杀与绑架案件也时有发生。尽管有时河水冰冷刺骨,人们仍冒着寒冷和浓雾投入水中。有的人像托钵裸僧一样脱得一丝不挂,终因寒冷致病,最终死亡者也不乏其例。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圣洁,实际上恒河受污染很厉害,河水龌龊不堪,喝了以后闹病的并不少,朝圣期间还曾发生过霍乱流行的事。
在印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方面是经济迅速崛起,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人们的宗教热情仍有增无减。今后我们仍将会不断听到印度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消息,同时,每年还会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为精神追求到圣河沐浴,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或许可以相互补充:在印度,越是进入现代社会,越需要精神追求来平衡。
记得在印度笔者与几个中国人外出旅行时发生了一件事:那天为了赶车,我们起得特别早。原打算乘公共汽车到车站。但早晨车少,便改变主意坐出租车。找到一位出租车司机后,我们声明愿付双倍的车费,请他送我们去车站。这样好的生意料想他不会拒绝,可他的回答令我们大感意外:“不,先生,我还没做祈祷呢!”这会不会也是印度人对世界挑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