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所应重视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通过对一节几何课中导入环节的四次备课,通过备课、实践、反思、再备课,逐渐从实践中感受并领悟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反思调整了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从而使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备课;关注;主体作用
备好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已耳熟能详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么去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一问题始终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虽然在备课中也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是常常会在无形中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而容易忽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在课堂上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这也使我在教学中常常反思自己备课的实效性。
下面我结合一节几何课——“等腰梯形的判定”导人环节的四次备课过程,谈一下自己在备课与课堂实施中所遇到的困惑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八年级上“等腰梯形判定”第二课时,重点探究了利用对角线相等判定等腰梯形,并灵活运用命题。本节课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知识和方法衔接较为紧密。因此课前导人中的问题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课前导人这一环节中。为了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不断的构思、实践、反思,共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四次修改,从这四次修改中,自己逐渐体会到了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学法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第一次备课:突出了教材知识系统性,将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以及等腰梯形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结合图形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反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等腰梯形的判定时,能联想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
这一备课思路主要是围绕着知识结构。按照知识的形成进行的设计,这也是在以往日常教学中常采取的备课思路之一,带着这种思路走进课堂,学生的课堂反应,出乎了我的意料。学生对复习中的知识兴趣不大。基本是以学生背诵的形式回答,从而导致在本节课的探究中学生兴趣也不高。许多探究性问题学生难以积极地进行参与,从而使教学的效率大大的降低。一节课的内容虽然全部完成,但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兴趣了吗?提升了哪些能力和数学意识?这一个个问题在课后始终围绕着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怎么样来改进?带着这些困扰,我与其他数学教师坐在了一起。随着不断的交流。大家把问题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同一问题:本节课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思路,是否重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理念。教学中虽然常常学习,但在这一导人环节中,的确有所忽视,在发现问题后,我们迅速调整了备课思路,进行了第二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带着第一次备课的反思,第二次备课的思路主要是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设计适合学生参与与发展的问题活动为主。因此采取了设置问题的方式,将第一次备课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以习题形式和问题形式给出。
实践中再次发现,尽管这样的问题促使了学生的思考,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并没有彻底解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根本性问题,虽然备课时意识到了利用问题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明显还只是在“纸上谈兵”阶段,还没有真正达到实际效果。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一问题使自己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随后的时间里,我不断与其他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并阅读了教学设计案例等书籍。体会到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教学中过多倚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虽意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学中缺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导致学生参与的热情降低,带着这一问题我又进入了第三次备课的思考中。
第三次备课:带着前两次备课失败的经验教训,经过精心的设计,课堂导人中设计一个活动:任意画出一组平行线,你能利用这组平行线画出一个等腰梯形吗?说说你的画法。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开放的思维。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参与探索等腰梯形的条件中来。这一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明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进行研究,但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问题的开放性过大,学生的思路多种多样,使本节课中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倾注了过多的精力。甚至有些思路使学生的研究进入误区,因此感觉到教学中的活动虽然给学生以较大的参与空间。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仍需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次备课:在吸取第三次备课的经验教训后。在设计活动时仍采取活动形式,并设置开放性问题。同时又降低了开放程度,从而设计如下活动:幻灯片给出一个四边形(形状接近等腰梯形),问题1:你认为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问题2:添加什么条件可以使它变成一个等腰梯形?
问题l提出后,全体学生迅速地回答:等腰梯形。然后又迅速修改为梯形。略一停顿,部分学生又修改为四边形,学生在问题l的思考中,思维从猜想迅速转变为推理。并激发了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问题2在此图的基础上。条件变为开放问题。学生很自然的与问题1中的猜想联系。使探究的方向性、合理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思考的思路,也使学生探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这一节课的四次备课,自己有很多的感悟。四次备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反思其原因我想是在备课中是否真正意识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使学生在课堂中切实让学生亲身感受和领悟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克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都是在备课中下大工夫去研究学生的,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备课;关注;主体作用
备好一节课的标准之一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已耳熟能详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么去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这一问题始终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虽然在备课中也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是常常会在无形中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而容易忽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在课堂上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这也使我在教学中常常反思自己备课的实效性。
下面我结合一节几何课——“等腰梯形的判定”导人环节的四次备课过程,谈一下自己在备课与课堂实施中所遇到的困惑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八年级上“等腰梯形判定”第二课时,重点探究了利用对角线相等判定等腰梯形,并灵活运用命题。本节课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知识和方法衔接较为紧密。因此课前导人中的问题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课前导人这一环节中。为了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经过不断的构思、实践、反思,共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四次修改,从这四次修改中,自己逐渐体会到了问题情境设置对学生学法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第一次备课:突出了教材知识系统性,将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以及等腰梯形辅助线的添加方法结合图形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反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等腰梯形的判定时,能联想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
这一备课思路主要是围绕着知识结构。按照知识的形成进行的设计,这也是在以往日常教学中常采取的备课思路之一,带着这种思路走进课堂,学生的课堂反应,出乎了我的意料。学生对复习中的知识兴趣不大。基本是以学生背诵的形式回答,从而导致在本节课的探究中学生兴趣也不高。许多探究性问题学生难以积极地进行参与,从而使教学的效率大大的降低。一节课的内容虽然全部完成,但学生真正掌握了什么?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兴趣了吗?提升了哪些能力和数学意识?这一个个问题在课后始终围绕着自己,问题出在了哪里?怎么样来改进?带着这些困扰,我与其他数学教师坐在了一起。随着不断的交流。大家把问题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同一问题:本节课是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思路,是否重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理念。教学中虽然常常学习,但在这一导人环节中,的确有所忽视,在发现问题后,我们迅速调整了备课思路,进行了第二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带着第一次备课的反思,第二次备课的思路主要是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设计适合学生参与与发展的问题活动为主。因此采取了设置问题的方式,将第一次备课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以习题形式和问题形式给出。
实践中再次发现,尽管这样的问题促使了学生的思考,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并没有彻底解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一根本性问题,虽然备课时意识到了利用问题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明显还只是在“纸上谈兵”阶段,还没有真正达到实际效果。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一问题使自己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随后的时间里,我不断与其他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并阅读了教学设计案例等书籍。体会到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教学中过多倚重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虽意识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学中缺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导致学生参与的热情降低,带着这一问题我又进入了第三次备课的思考中。
第三次备课:带着前两次备课失败的经验教训,经过精心的设计,课堂导人中设计一个活动:任意画出一组平行线,你能利用这组平行线画出一个等腰梯形吗?说说你的画法。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开放的思维。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参与探索等腰梯形的条件中来。这一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明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进行研究,但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问题的开放性过大,学生的思路多种多样,使本节课中教师和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倾注了过多的精力。甚至有些思路使学生的研究进入误区,因此感觉到教学中的活动虽然给学生以较大的参与空间。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仍需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次备课:在吸取第三次备课的经验教训后。在设计活动时仍采取活动形式,并设置开放性问题。同时又降低了开放程度,从而设计如下活动:幻灯片给出一个四边形(形状接近等腰梯形),问题1:你认为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问题2:添加什么条件可以使它变成一个等腰梯形?
问题l提出后,全体学生迅速地回答:等腰梯形。然后又迅速修改为梯形。略一停顿,部分学生又修改为四边形,学生在问题l的思考中,思维从猜想迅速转变为推理。并激发了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问题2在此图的基础上。条件变为开放问题。学生很自然的与问题1中的猜想联系。使探究的方向性、合理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思考的思路,也使学生探究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本节课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这一节课的四次备课,自己有很多的感悟。四次备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效果却有很大的区别。反思其原因我想是在备课中是否真正意识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使学生在课堂中切实让学生亲身感受和领悟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克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都是在备课中下大工夫去研究学生的,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