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了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实现优质稻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稻田合种养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水 禽产品,还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休闲观光需求,发挥了生态增效作用。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稻田综合种养的绿色效应,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途径, 以期为稻田生态系统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绿色效应;发展途径
稻田综合种养是将稻田种稻和养殖鱼类和家禽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稻田微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鸭子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稻田的稳产高效。稻田综合种养以稻促渔/鸭、以渔/鸭保稻、稻渔/鸭共生,有利于稻田减肥减药、除虫控草、中耕增肥和环境增绿,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投入,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稳粮增效”,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优质、稳产绿色、高效发展,不仅实现“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更有利于乡村振兴,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稻田百;千万工程”,对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绿色高效前行。
一、稻田综合种养的重要意义
稻田综合种养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将水稻田的水环境加以利用,通过食物链加环,放养渔、鸭螺、水草等水生生物,共同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更为合理的营养级循环,使得稻田各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共同发展,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稻田经济效益,是一种有巨大生产潜力、社会市场需求和绿色发展前景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杂草、微生物、水草、养殖生物(渔鸭等)等种群之间有着协调、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一个稳定、健康、有机的整体,部分杂草、水草和微生物可以为养殖生物提供一部分饲料,而养殖生物的活动又为水稻中耕增氧,产生的粪便又作为肥料还田,较大幅度地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及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二、环境效益
稻渔共生的稻田除草剂是不能使用的,否则影响虾蟹等鱼类的生长;稻鸭共作的稻田,由于鸭子的控草效果达到96%以上,对少部分稗草之外的大多数杂草都能达到防控效果,因此也不需要施用除草剂四;由于鸭子活动能力强、持续时间长,大幅度降低了稻田病虫发生的基数,化学农药的使用数量显著下降。化学农药对养殖生物的生长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除非将稻田养殖生物赶到稻田四周的沟里,否则不能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可以按照常规用量进行。因此,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化学农药至少下降40%以上。另外,稻田养殖生物有粪便的排出,能部分满足优质稻米和养殖生物的生长要求,从而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从大面积上看,稻田综合种养田的化学肥料至少减施30%以上;并且在轮作休耕和稻田综合种养相结合取得突破,在稻渔种养的水体循环也取得重要进展,较大幅度减轻稻田综合种养田的病害发生,提高了稻田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稻田综合种养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实行全程“不落地”种和管。稻渔共生的水稻秸秆在成熟期由于通常采用留高秆,然后上水进行稻田养殖,秸秆适度腐解后的物质成为鱼类的饵料,或者排水进行秋冬季土壤耕翻晒垡,在水稻机械化栽插之前田间所有的残留物(秸秆水草)全量机械化还田,南京农业大学稻田种养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在稻田种养机插水稻快速发苗的生物调理剂及大苗机插方面取得很好成效,生育期较不施用的处理能够提早5~7 d2.6;稻鸭共作的稻田前茬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并肥沃土壤;田间施用肥料、生物农药和投饵喂料等施肥、植保、调理过程均可机械化进行,并且稻渔共生、稻鸭共作分别在水稻收获前2周和1周排水以便进行正常机械化操作。
三、产量和经济效益
一般水稻单季亩产450kg左右,鱼亩产100kg左右,亩综合效益2000~3000元。同时鱼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鱼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在收获渔的同时,水稻生长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环境中,不仅能保障稻米的品质与口感,“稻田 养殖”独特的生态优势,也是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保障,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稻渔综合种养在充分利用资源、改善水质、减少病害、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品质、增加渔(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等方面优势明显,推广潜力相对较大。
四、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
1.稻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和田埂坚实不漏水,能保持一定水位的稻田。土质要求微酸性、黏土、腐殖质丰富为好。田块大小一般以1~3亩为宜。
2.稻田改造。放养前应根据需要加高、加固田埂,一般埂高50cm,宽30cm。田埂高出水面30cm以上,且斜面一般要求相對陡峭,堤埂夯实。稻田要开挖围沟和田间沟。围沟一般宽2~3m,深50cm,田间沟宽1~1.5m,深30cm,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0%以内。同时,预留2m以上的机耕道,便于机械耕作。田埂内壁衬一层聚乙烯网片或尼龙薄膜,底部埋入土中20~30cm,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要配套防逃、防敌害设施,稻田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栅,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及鱼类逃逸。稻田四周用高约50cm的尼龙网围成侧网,下端埋入地下30cm,防止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鸟害严重区域还应架设天网,可用热镀锌钢管在田埂上打桩,桩高出地面2.5m。在钢管顶端用钢丝把钢管全部拉挺,四周做好扳线,然后盖上天网,防止白鹭、夜鹭等天敌侵害。
3.稻田管理。水稻坚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有机肥约700~800kg,肥料不撒在沟内。严禁施碳铵、磷铵等刺激性强的化肥,避免伤害渔,田间水层始终不能低于沟面。高温季节,适当灌水调水温。若水质较差,选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改水。稻渔共生下的种养过程中为保证渔的生长,基本不施用化肥和化学杀虫剂,而是使用有机肥和低毒性生物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和烯啶·吡蚜酮等,喷药时保持深水,禁用毒杀酚、五氯酚钠、呋喃丹及菊酯类等。因此稻渔综合种养的农产品从品质以及农药残留物来看,其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证。一般经过4~6个月的养殖,可适时捕捞商品渔上市销售。通常采用地笼法即可。捕捞时可以捕大留小,小规格的渔可以作为种苗,转入第二年养殖。渔起捕后,在运输或食用前都必须清水暂养几天,以排除渔体内污物,提高运输成活率。在增氧条件完善的情况下,每立方米暂养30~50kg左右。
五、结语
稻田综合种养既涉及到水稻,又涉及到鱼类和鸭子等,不仅需要优质的区域性水稻品种,还需要优良的水产品或鸭子种苗,还有动保产品、肥料产品、调理产品病虫防控产品、机械装备加工设备等等,加大技术集成力度和示范带动效果,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产业链条,实行可追溯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贤成.稻田综合种养实践与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3):78.
[2]戴东军.南京市江宁区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6):180-182.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绿色效应;发展途径
稻田综合种养是将稻田种稻和养殖鱼类和家禽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稻田微生态环境,发挥水稻和鱼类/鸭子共生互利的作用,从而获得稻田的稳产高效。稻田综合种养以稻促渔/鸭、以渔/鸭保稻、稻渔/鸭共生,有利于稻田减肥减药、除虫控草、中耕增肥和环境增绿,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投入,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稳粮增效”,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优质、稳产绿色、高效发展,不仅实现“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更有利于乡村振兴,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稻田百;千万工程”,对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推动了稻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绿色高效前行。
一、稻田综合种养的重要意义
稻田综合种养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将水稻田的水环境加以利用,通过食物链加环,放养渔、鸭螺、水草等水生生物,共同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形成更为合理的营养级循环,使得稻田各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共同发展,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稻田经济效益,是一种有巨大生产潜力、社会市场需求和绿色发展前景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系统中,水稻杂草、微生物、水草、养殖生物(渔鸭等)等种群之间有着协调、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一个稳定、健康、有机的整体,部分杂草、水草和微生物可以为养殖生物提供一部分饲料,而养殖生物的活动又为水稻中耕增氧,产生的粪便又作为肥料还田,较大幅度地减少了化学物质的使用及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二、环境效益
稻渔共生的稻田除草剂是不能使用的,否则影响虾蟹等鱼类的生长;稻鸭共作的稻田,由于鸭子的控草效果达到96%以上,对少部分稗草之外的大多数杂草都能达到防控效果,因此也不需要施用除草剂四;由于鸭子活动能力强、持续时间长,大幅度降低了稻田病虫发生的基数,化学农药的使用数量显著下降。化学农药对养殖生物的生长有较大的负面影响,除非将稻田养殖生物赶到稻田四周的沟里,否则不能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可以按照常规用量进行。因此,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化学农药至少下降40%以上。另外,稻田养殖生物有粪便的排出,能部分满足优质稻米和养殖生物的生长要求,从而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从大面积上看,稻田综合种养田的化学肥料至少减施30%以上;并且在轮作休耕和稻田综合种养相结合取得突破,在稻渔种养的水体循环也取得重要进展,较大幅度减轻稻田综合种养田的病害发生,提高了稻田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稻田综合种养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实行全程“不落地”种和管。稻渔共生的水稻秸秆在成熟期由于通常采用留高秆,然后上水进行稻田养殖,秸秆适度腐解后的物质成为鱼类的饵料,或者排水进行秋冬季土壤耕翻晒垡,在水稻机械化栽插之前田间所有的残留物(秸秆水草)全量机械化还田,南京农业大学稻田种养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在稻田种养机插水稻快速发苗的生物调理剂及大苗机插方面取得很好成效,生育期较不施用的处理能够提早5~7 d2.6;稻鸭共作的稻田前茬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并肥沃土壤;田间施用肥料、生物农药和投饵喂料等施肥、植保、调理过程均可机械化进行,并且稻渔共生、稻鸭共作分别在水稻收获前2周和1周排水以便进行正常机械化操作。
三、产量和经济效益
一般水稻单季亩产450kg左右,鱼亩产100kg左右,亩综合效益2000~3000元。同时鱼在田中游动疏松土壤,鱼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在收获渔的同时,水稻生长在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环境中,不仅能保障稻米的品质与口感,“稻田 养殖”独特的生态优势,也是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保障,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稻渔综合种养在充分利用资源、改善水质、减少病害、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品质、增加渔(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等方面优势明显,推广潜力相对较大。
四、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
1.稻田选择。选择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和田埂坚实不漏水,能保持一定水位的稻田。土质要求微酸性、黏土、腐殖质丰富为好。田块大小一般以1~3亩为宜。
2.稻田改造。放养前应根据需要加高、加固田埂,一般埂高50cm,宽30cm。田埂高出水面30cm以上,且斜面一般要求相對陡峭,堤埂夯实。稻田要开挖围沟和田间沟。围沟一般宽2~3m,深50cm,田间沟宽1~1.5m,深30cm,沟的面积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0%以内。同时,预留2m以上的机耕道,便于机械耕作。田埂内壁衬一层聚乙烯网片或尼龙薄膜,底部埋入土中20~30cm,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要配套防逃、防敌害设施,稻田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栅,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及鱼类逃逸。稻田四周用高约50cm的尼龙网围成侧网,下端埋入地下30cm,防止蛇、鼠等敌害生物进入。鸟害严重区域还应架设天网,可用热镀锌钢管在田埂上打桩,桩高出地面2.5m。在钢管顶端用钢丝把钢管全部拉挺,四周做好扳线,然后盖上天网,防止白鹭、夜鹭等天敌侵害。
3.稻田管理。水稻坚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有机肥约700~800kg,肥料不撒在沟内。严禁施碳铵、磷铵等刺激性强的化肥,避免伤害渔,田间水层始终不能低于沟面。高温季节,适当灌水调水温。若水质较差,选用水质改良剂和微生物制剂改水。稻渔共生下的种养过程中为保证渔的生长,基本不施用化肥和化学杀虫剂,而是使用有机肥和低毒性生物杀虫剂,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丙环唑和烯啶·吡蚜酮等,喷药时保持深水,禁用毒杀酚、五氯酚钠、呋喃丹及菊酯类等。因此稻渔综合种养的农产品从品质以及农药残留物来看,其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证。一般经过4~6个月的养殖,可适时捕捞商品渔上市销售。通常采用地笼法即可。捕捞时可以捕大留小,小规格的渔可以作为种苗,转入第二年养殖。渔起捕后,在运输或食用前都必须清水暂养几天,以排除渔体内污物,提高运输成活率。在增氧条件完善的情况下,每立方米暂养30~50kg左右。
五、结语
稻田综合种养既涉及到水稻,又涉及到鱼类和鸭子等,不仅需要优质的区域性水稻品种,还需要优良的水产品或鸭子种苗,还有动保产品、肥料产品、调理产品病虫防控产品、机械装备加工设备等等,加大技术集成力度和示范带动效果,整合多方资源,形成产业链条,实行可追溯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贤成.稻田综合种养实践与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3):78.
[2]戴东军.南京市江宁区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6):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