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基本路径,是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和优质制造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两翼。
中国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率增速过缓、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六大问题,这已经是共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从效率、效益、质量入手,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制造业。那么这里也有一个共识,就是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速度落后了
而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升制造业,解决缩短上市时间、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要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质量,优化环境、减少污染等问题:二是促进制造模式改變。我认为未来制造业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个性化、响应快、成本低、质量高、环境友好等:三是加速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是我国薄弱环节,是我们的短板,推进智能制造,可以加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再进一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助于我们整个制造业结构的改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换。
还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点是紧跟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融入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比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关键的技术:第二点是多层次多维度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第三是紧贴市场,从企业实际出发,始终把效率效益放在第一位,市场需要决定我们推进的速度和力度:第四是筑牢根基,做好基础管理和精益生产,抓住痛点难点:最后是一定要标准先行,建立起标准的体系框架,有了标准才有共同语言和规范。
一个新的问题是: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速度跟不上智能制造推进的力度,相互匹配还不到位。
可靠性不足,“人性化”不够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装备之一。从“七五”开始攻关机器人算起,到2015年整整三十年,回顾这三十年,我觉得未来三十年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包括:一是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二是关键技术没有取得更多突破:三是我们的人才团队没形成:四是应用机器人的环境还不够和谐。
2015年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呈现井喷状态。在我看来,2015-2025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跃升时期,产业发展呈现直线上升状态。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说非常诱人,估计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会达到150,市场规模达到380亿。
在这个十年的跃升期,国家已经从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到关键部件,到整机以及未来我们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都做了安排和部署。这几年执行下来,我觉得基本是在按照这个步骤实施。2025年-2035年,我们要在机器人关键技术上下功夫,这将奠定我们产业发展的技术根基。
当前,中国的机器人在很多领域还不占主导地位。有两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个是机器人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接触的很多用户表示,之所以还不敢用国产机器人,就是担心用到生产线上以后,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因此,可靠性是未来机器人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是“人性化”。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做到吃苦耐劳,健康长寿,和蔼可亲,心灵手巧,聪明伶俐。Gaterner发布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里,智能机器人、边缘计算、区块链都处在上升期。所以,我们要在机器人的基础技术部署和安排上考虑到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化到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再进一步进化到类人机器人。
7条路径,做大做强
总结起来,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有7条具体路径,我们就叫它“七星阵”吧:
一是由“重”进“汽”。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应用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领域,而在汽车工业,特别是焊接环节几乎没有成批的应用。我们可以先做好其他行业,再进入汽车行业。
二是由“外”而“内”。国产机器人可以先拿到国外汽车生产线的订单,用好回来再争取国内的市场。
三是由“孤”到“融”。现在的机器人要隔离起来,将来要变成机器人和人融合作业,机器人之间也要相互联网。
四是由“地”入“云”。现在机器人是顶层设备之间相连接,将来机器人很多数据上到云端,用户可以从云上下载机器人的数据。
五是由“弱”升“强”。由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可以承担更多工作。
六是由“机”及“谋”。从原来提供设备给用户,转化为提供解决方案,再上到云端,解决各行各业升级的问题。
七是由“单”成“群”。单个机器人制造企业能够成为一个生态,一个产业集群。
中国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率增速过缓、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六大问题,这已经是共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从效率、效益、质量入手,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制造业。那么这里也有一个共识,就是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速度落后了
而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升制造业,解决缩短上市时间、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要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质量,优化环境、减少污染等问题:二是促进制造模式改變。我认为未来制造业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个性化、响应快、成本低、质量高、环境友好等:三是加速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是我国薄弱环节,是我们的短板,推进智能制造,可以加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再进一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助于我们整个制造业结构的改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换。
还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点是紧跟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融入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比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关键的技术:第二点是多层次多维度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第三是紧贴市场,从企业实际出发,始终把效率效益放在第一位,市场需要决定我们推进的速度和力度:第四是筑牢根基,做好基础管理和精益生产,抓住痛点难点:最后是一定要标准先行,建立起标准的体系框架,有了标准才有共同语言和规范。
一个新的问题是: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速度跟不上智能制造推进的力度,相互匹配还不到位。
可靠性不足,“人性化”不够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装备之一。从“七五”开始攻关机器人算起,到2015年整整三十年,回顾这三十年,我觉得未来三十年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包括:一是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二是关键技术没有取得更多突破:三是我们的人才团队没形成:四是应用机器人的环境还不够和谐。
2015年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呈现井喷状态。在我看来,2015-2025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跃升时期,产业发展呈现直线上升状态。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说非常诱人,估计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会达到150,市场规模达到380亿。
在这个十年的跃升期,国家已经从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到关键部件,到整机以及未来我们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都做了安排和部署。这几年执行下来,我觉得基本是在按照这个步骤实施。2025年-2035年,我们要在机器人关键技术上下功夫,这将奠定我们产业发展的技术根基。
当前,中国的机器人在很多领域还不占主导地位。有两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个是机器人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接触的很多用户表示,之所以还不敢用国产机器人,就是担心用到生产线上以后,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因此,可靠性是未来机器人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是“人性化”。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做到吃苦耐劳,健康长寿,和蔼可亲,心灵手巧,聪明伶俐。Gaterner发布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里,智能机器人、边缘计算、区块链都处在上升期。所以,我们要在机器人的基础技术部署和安排上考虑到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化到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再进一步进化到类人机器人。
7条路径,做大做强
总结起来,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有7条具体路径,我们就叫它“七星阵”吧:
一是由“重”进“汽”。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应用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领域,而在汽车工业,特别是焊接环节几乎没有成批的应用。我们可以先做好其他行业,再进入汽车行业。
二是由“外”而“内”。国产机器人可以先拿到国外汽车生产线的订单,用好回来再争取国内的市场。
三是由“孤”到“融”。现在的机器人要隔离起来,将来要变成机器人和人融合作业,机器人之间也要相互联网。
四是由“地”入“云”。现在机器人是顶层设备之间相连接,将来机器人很多数据上到云端,用户可以从云上下载机器人的数据。
五是由“弱”升“强”。由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可以承担更多工作。
六是由“机”及“谋”。从原来提供设备给用户,转化为提供解决方案,再上到云端,解决各行各业升级的问题。
七是由“单”成“群”。单个机器人制造企业能够成为一个生态,一个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