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七星阵”

来源 :中国机械·装备制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基本路径,是以创新驱动、工业强基和优质制造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两翼。
  中国制造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率增速过缓、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等六大问题,这已经是共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从效率、效益、质量入手,着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制造业。那么这里也有一个共识,就是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速度落后了
  而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提升制造业,解决缩短上市时间、满足个性化定制生产要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质量,优化环境、减少污染等问题:二是促进制造模式改變。我认为未来制造业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个性化、响应快、成本低、质量高、环境友好等:三是加速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是我国薄弱环节,是我们的短板,推进智能制造,可以加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再进一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样有助于我们整个制造业结构的改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转换。
  还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点是紧跟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积极融入新技术,掌握核心技术,比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关键的技术:第二点是多层次多维度推进,通过试点示范,实现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第三是紧贴市场,从企业实际出发,始终把效率效益放在第一位,市场需要决定我们推进的速度和力度:第四是筑牢根基,做好基础管理和精益生产,抓住痛点难点:最后是一定要标准先行,建立起标准的体系框架,有了标准才有共同语言和规范。
  一个新的问题是: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速度跟不上智能制造推进的力度,相互匹配还不到位。
  可靠性不足,“人性化”不够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装备之一。从“七五”开始攻关机器人算起,到2015年整整三十年,回顾这三十年,我觉得未来三十年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包括:一是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二是关键技术没有取得更多突破:三是我们的人才团队没形成:四是应用机器人的环境还不够和谐。
  2015年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市场需求呈现井喷状态。在我看来,2015-2025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跃升时期,产业发展呈现直线上升状态。未来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说非常诱人,估计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的机器人密度会达到150,市场规模达到380亿。
  在这个十年的跃升期,国家已经从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到关键部件,到整机以及未来我们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市场占有率都做了安排和部署。这几年执行下来,我觉得基本是在按照这个步骤实施。2025年-2035年,我们要在机器人关键技术上下功夫,这将奠定我们产业发展的技术根基。
  当前,中国的机器人在很多领域还不占主导地位。有两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个是机器人的可靠性不高。我们接触的很多用户表示,之所以还不敢用国产机器人,就是担心用到生产线上以后,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线。因此,可靠性是未来机器人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是“人性化”。未来的机器人应该做到吃苦耐劳,健康长寿,和蔼可亲,心灵手巧,聪明伶俐。Gaterner发布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里,智能机器人、边缘计算、区块链都处在上升期。所以,我们要在机器人的基础技术部署和安排上考虑到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化到人机协作的机器人,再进一步进化到类人机器人。
  7条路径,做大做强
  总结起来,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有7条具体路径,我们就叫它“七星阵”吧:
  一是由“重”进“汽”。目前,国产机器人大多应用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领域,而在汽车工业,特别是焊接环节几乎没有成批的应用。我们可以先做好其他行业,再进入汽车行业。
  二是由“外”而“内”。国产机器人可以先拿到国外汽车生产线的订单,用好回来再争取国内的市场。
  三是由“孤”到“融”。现在的机器人要隔离起来,将来要变成机器人和人融合作业,机器人之间也要相互联网。
  四是由“地”入“云”。现在机器人是顶层设备之间相连接,将来机器人很多数据上到云端,用户可以从云上下载机器人的数据。
  五是由“弱”升“强”。由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可以承担更多工作。
  六是由“机”及“谋”。从原来提供设备给用户,转化为提供解决方案,再上到云端,解决各行各业升级的问题。
  七是由“单”成“群”。单个机器人制造企业能够成为一个生态,一个产业集群。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徐州市,进行了考察调研。  在徐工重型起重机底盘装配车间,习近平饶有兴致地登上了徐工完全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该产品拥有30多项专利、打入了多个发达国家市场。而这个车间所在的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其主打产品轮式起重机,去年就进入了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同批进入的还有徐州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旋挖钻机
期刊
“用户的使用是我们企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使用实践是评价企业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也是办成“百年老店”的基础。”——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参与了我国精密机床会战的中国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沈烈初,一直都对“用户评价”有着很深的“执念”。尤其是近年来一批老牌机床企业的倒闭、破产,以及外资牌与自主品牌机床企业“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强烈反差,使得这位“不关心机床行业30年”的老领导,又开始频繁调研奔走呼吁,并在不断
期刊
国内机床行业,大连光洋因为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备受关注,即打造涵盖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电机、传感、数控机床及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秉承用户工艺引领,与用户协同创新的“光洋模式”。  要知道,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机床厂商走的都是“专精特”的路子,关键零部件和数控系统往往依靠产业链协作。而光洋旗下的科德数控机床的自主化率已经达到95%。  在光洋看来,做全产业链开发是实现现阶段核心竞
期刊
受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的影响,从去年开始,华北、华东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煤改气,散煤燃烧在上述地区一度被禁,包括居民取暖、做饭,中小企业工业锅炉,几乎全部被取缔。散煤的口子收紧后,人们发现,华北地区的空气质量确实变好了:与2016年11月13个重污染天气相比,今年11月同期,仅有3天重污染天气。  然而,没有规划的“一刀切”和运动式打法,造成的负面效果也很快显现:今年入冬以来,华北和华东地区遭受了严重气荒
期刊
我从1979年至今先后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的二十几位设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学习和谈判技术交流,学到了他们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也在谈判和出国的机会里学到了当今先进设备的高端技术,同时,也通过事实证明了我们并不比外国人笨。  中外机床从业人员的差别  在于敬业精神  1989年德国DORRIES公司二位工程师在中国安装数控立车机床,连接安装意大利夹具时发生了故障
期刊
现在,中国机床行业企业的压力非常大。首先是工业4.0浪潮兴起以后,数控巨头西门子、发那科都积极布局,我们得紧跟,不跟的话,企业就会面临巨大困难:再看国内机床行业,领头的一些国企都发生困难。大家都在问,04专项国家砸了这么多钱,是不是没有产生什么效果?与此同时,国内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市场需求发生重大转变,机床产业也面临升级转型的压力。  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好机床,怎么有效缩小和国外机床厂商的差距?
期刊
2018年一季度,我国发用电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增长态势,发电量和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较高水平,实现超预期增长。但考虑到此前连续三年增速低于5%的情况,目前的增速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契合了目前的经济新常态发展态势。  中国电力市场的需求状况也影响到了我国电力设备的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调整力度加大,火电设备产量低速增长,对前期高速增长阶段积累的过剩产能形成了压力。
期刊
大国与强国本质的区别,集中到一点,就是“自主建设” 所造就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不同。自主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所拥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力,一个是自主品牌创优能力建设所创立的中国品牌占有市场份额的竞争力。两大核心竞争力,具有领先优势就是强国,不具有领先优势再大也不强。  到2017年底,中国地铁城市之多、线路之长和客运量之高已居世界前列,上海、北京已是全球最大
期刊
很多企业都在追求大规模,但规模的关键不是最大,而是有效。是不是有效规模,要看是否由价值客户贡献,非价值客户贡献的规模没有意义,我们常常被规模掩盖就在这个地方。  “规模”的三个魅力  规模的价值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因为它和顾客没有关系。但在经营元素上,规模又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规模有3个基本的魅力:  1.让企业在行业中有个位置,但并不决定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  2.一定的规模对整合资源有帮助
期刊
沸沸扬扬的中兴事件让中国制造业“芯痛”不已。  不只是芯片,我国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前段时间,由于数控系统、轴承、滚珠丝杠这几个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没货,整个机床行业的设备合同交付期都受到了影响!有的进口数控系统断货,对方说,不是不给你而是没有货!”提及此事,一机床行业的内部人士很激动,“想一想,如果像中兴事件那样,对方宣布不供给中国,那我们不就死掉了?!”  中国制造业基础薄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