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19日,一条名为“北京天通苑被疑土壤污染,癌症高发传说引担忧”的帖子被置于天通苑社区网的首页,大半月过去,热度依然不减,跟帖已到7页,帖子里主流的情绪是焦虑。
在疑惑和争论中,一个事实清晰可见,已近60万人的天通苑社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号称亚洲最大社区,最初打桩开工的地基,却是建在一个百余亩的垃圾填埋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北京仅此一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称。
垃圾走廊的终点
直到今天,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天通苑小区地基下真的填埋过垃圾。菜园、坟地,网友不断抛出新的答案。
作为国内知名的垃圾处理专家,王维平几乎了解北京每一座垃圾场的前世今生。“(这里)原本是一个14米深的沙坑,大概有一百多亩。从1985年开始往这填,主要是生活垃圾。”在他记忆中,天通苑垃圾填埋场位于小区东南角。“那时候垃圾成分比较简单,也没这么多塑料、重金属。”
天通苑社区网的活跃分子姜远则帮助记者找到了准确的对应位置,“进小区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看到有鸽子的街心花园就是”。
天通苑街心花园的设计颇具匠心:就势利用沙坑的地理构造。沙坑中心被改造成花园,而100亩的垃圾填埋场面积约占天通苑地区八分之一的面积。
而在1999年之前,北京市所有的城市生活垃圾几乎都是被随意填埋,天通苑也不例外。王维平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当时国内的环境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是北京,填埋垃圾是多数城市的选择。
“没有采取任何防渗漏的保护措施。”社区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研究员陈立雯说,“全是很野蛮的处理方式。”
而在天通苑小区开工时,开发商打下的第一根桩不偏不倚地插在垃圾填埋场上。
被遗忘的垃圾场
2650元每平方米,这是1999年天通苑地区最早的楼盘——天通苑小区开盘时的价格,这对北京市的不少中低收入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因此被誉为“民心工程”,其中一部分便是经适房。
天通苑小区位于如今天通苑整个社区的东南角,被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称为“老区”。而在过去十多年,在天通苑小区的北面,新区的楼盘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宽泛意义上的天通苑地区已经膨胀到了60万人的规模。
在2004年前,经济适用房有3%的利润率限制,北京市的经济适用房还未实行招拍挂,均由政府指定开发商承建,一般是有国资背景的地产企业。不过,天通苑小区的开发商——顺天通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却是一家民营企业。
离街心花园最近的一位三区居民透露,他自1999年入住,“刚搬过来时,气味确实不好闻”。王维平透露,“开发商只清理了地基周围部分的垃圾。其余部分被覆盖了净土,种上绿植。”他分析,异味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十多年过去,当年封存的垃圾已经腐化成土壤。
在程序上,此时环评法仍未公布,天通苑小区顺利开建。清华大学教授、原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介绍,“并非所有的房地产项目都必须环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才需要)。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也还未要求房地产行业强制性环评。”
时至今日,中国依旧未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没有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验收各环节的标准。
王维平还透露了一个细节,直到2003年,北京市相关部门组织对天通苑建筑群的环评。“这是我们当时强制要求的。”不过,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和水质未纳入环评报告。
天通苑小区通过环评颇具戏剧性,焦点在天通苑小区和天通北苑之间的一家化工厂——北京大学精细化工厂。2003年,天通苑居民在网络上组织联名签署反对化工厂,“当时就要求(化工厂)必须搬走,否则环评不让通过。”王维平回忆。
而对自己的脚下埋藏一片未经处理的垃圾,在天通苑小区并非秘密,但知情的居民并不介怀,直到一位叫“落汤鸡”的网友成了他们的邻居。
饮用水旧账
“天通苑垃圾填埋场停止使用后,垃圾都转移到阿苏卫填埋场。”陈立雯回忆。
阿苏卫是北京第一家采用卫生填埋法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所谓卫生填埋法,指采用底层防渗,垃圾分层填埋,压实后顶层覆盖土层,使垃圾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而在此之前,北京市的生活垃圾被随意堆放在空地上。
与此同时,天通苑小区的维权运动正如火如荼。故事始于一位名叫“落汤鸡”的网友,他本名王瑞琦,是最早一批居民。2000年10月份,他搬入天通苑小区的第一天,搬家公司司机临走前丢下一句话:“最好别喝这里的水。”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水龙头里放出的水时常浑浊不堪。最夸张的一次,据说有居民炖一锅红烧排骨,因下楼办事忘了放酱油,但那锅汤水的颜色,却和放过酱油后没什么区别。
社区业主将怀疑对象指向到街心花园地下的垃圾。他们惊讶地发现,社区的饮用水来自自备井,而它与街心花园仅仅相距300米。这里正是他们未曾介怀的垃圾填埋场中心点。
此后,开发商与业主的博弈一波三折。在向顺天通房地产公司反映过数次后,均被告知水质达标。于是,王瑞琦开始在网上呼吁业主们募捐,申请权威部门对水质进行检验。
当年12月7日,卫生部食品监督所出具检测报告,检测结论推翻了开发商“水质没问题”的说法。同时,业主恐慌起来:氟化物超过国家标准70%。氟化物超标轻微可致氟斑牙,严重的可能造成氟骨症。直至2003年7月,在北京市政府的过问下,天通苑居民才用上自来水。
二百五十分之一
“在垃圾场上建房的,天通苑是特例,北京市也只有这一例。”王维平多次解释,而在1994年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之前,天通苑填埋场只是不起眼的四千七百分之一。
在1980年代,王维平所在的单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统计出北京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数量。在如今北京四环路的位置,4700多个垃圾堆连成一个圆圈,王维平透露。
而在2007年,北京市政市容委再一次统计时,北京市仍存在1011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相比二十余年前的无意识,北京市容市政部门已经感知到严峻的事态: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不仅污染了周边环境,还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
2013年3月,环保部联合三部委公布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表示,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这笔沉重的历史欠债已经到了不得不偿还的时刻。
“马上要开始动手了,把以前填埋的垃圾重新挖出来,能焚烧的烧了,还要做防渗漏处理。”王维平称。
2013年4月8日,首都环境建设暨市政市容管理工作会举行,北京市准备对已完成填埋的存量垃圾重新挖出,进行分拣、焚烧。与会人士表示,一些垃圾填埋坑经过二十多年的使用,底部的防渗层如果出现损坏,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修补。
同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发布《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北京存在约250余处非正规垃圾场,根据时间表,今年将完成75处的治理,明年完成100处,其余的将在2015年全部完成。
然而,这些数字几乎肯定与天通苑无关,已经埋葬于社区下的垃圾场,几乎不可能被列入重新焚烧处置的计划中。这几乎注定,网络上那些热心的年轻人,他们也只能将忧虑埋在心中。
在疑惑和争论中,一个事实清晰可见,已近60万人的天通苑社区,占地约8平方公里,号称亚洲最大社区,最初打桩开工的地基,却是建在一个百余亩的垃圾填埋场。“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北京仅此一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称。
垃圾走廊的终点
直到今天,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天通苑小区地基下真的填埋过垃圾。菜园、坟地,网友不断抛出新的答案。
作为国内知名的垃圾处理专家,王维平几乎了解北京每一座垃圾场的前世今生。“(这里)原本是一个14米深的沙坑,大概有一百多亩。从1985年开始往这填,主要是生活垃圾。”在他记忆中,天通苑垃圾填埋场位于小区东南角。“那时候垃圾成分比较简单,也没这么多塑料、重金属。”
天通苑社区网的活跃分子姜远则帮助记者找到了准确的对应位置,“进小区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看到有鸽子的街心花园就是”。
天通苑街心花园的设计颇具匠心:就势利用沙坑的地理构造。沙坑中心被改造成花园,而100亩的垃圾填埋场面积约占天通苑地区八分之一的面积。
而在1999年之前,北京市所有的城市生活垃圾几乎都是被随意填埋,天通苑也不例外。王维平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当时国内的环境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是北京,填埋垃圾是多数城市的选择。
“没有采取任何防渗漏的保护措施。”社区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研究员陈立雯说,“全是很野蛮的处理方式。”
而在天通苑小区开工时,开发商打下的第一根桩不偏不倚地插在垃圾填埋场上。
被遗忘的垃圾场
2650元每平方米,这是1999年天通苑地区最早的楼盘——天通苑小区开盘时的价格,这对北京市的不少中低收入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因此被誉为“民心工程”,其中一部分便是经适房。
天通苑小区位于如今天通苑整个社区的东南角,被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称为“老区”。而在过去十多年,在天通苑小区的北面,新区的楼盘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宽泛意义上的天通苑地区已经膨胀到了60万人的规模。
在2004年前,经济适用房有3%的利润率限制,北京市的经济适用房还未实行招拍挂,均由政府指定开发商承建,一般是有国资背景的地产企业。不过,天通苑小区的开发商——顺天通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却是一家民营企业。
离街心花园最近的一位三区居民透露,他自1999年入住,“刚搬过来时,气味确实不好闻”。王维平透露,“开发商只清理了地基周围部分的垃圾。其余部分被覆盖了净土,种上绿植。”他分析,异味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十多年过去,当年封存的垃圾已经腐化成土壤。
在程序上,此时环评法仍未公布,天通苑小区顺利开建。清华大学教授、原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介绍,“并非所有的房地产项目都必须环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才需要)。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也还未要求房地产行业强制性环评。”
时至今日,中国依旧未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没有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估、修复、验收各环节的标准。
王维平还透露了一个细节,直到2003年,北京市相关部门组织对天通苑建筑群的环评。“这是我们当时强制要求的。”不过,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和水质未纳入环评报告。
天通苑小区通过环评颇具戏剧性,焦点在天通苑小区和天通北苑之间的一家化工厂——北京大学精细化工厂。2003年,天通苑居民在网络上组织联名签署反对化工厂,“当时就要求(化工厂)必须搬走,否则环评不让通过。”王维平回忆。
而对自己的脚下埋藏一片未经处理的垃圾,在天通苑小区并非秘密,但知情的居民并不介怀,直到一位叫“落汤鸡”的网友成了他们的邻居。
饮用水旧账
“天通苑垃圾填埋场停止使用后,垃圾都转移到阿苏卫填埋场。”陈立雯回忆。
阿苏卫是北京第一家采用卫生填埋法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所谓卫生填埋法,指采用底层防渗,垃圾分层填埋,压实后顶层覆盖土层,使垃圾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而在此之前,北京市的生活垃圾被随意堆放在空地上。
与此同时,天通苑小区的维权运动正如火如荼。故事始于一位名叫“落汤鸡”的网友,他本名王瑞琦,是最早一批居民。2000年10月份,他搬入天通苑小区的第一天,搬家公司司机临走前丢下一句话:“最好别喝这里的水。”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水龙头里放出的水时常浑浊不堪。最夸张的一次,据说有居民炖一锅红烧排骨,因下楼办事忘了放酱油,但那锅汤水的颜色,却和放过酱油后没什么区别。
社区业主将怀疑对象指向到街心花园地下的垃圾。他们惊讶地发现,社区的饮用水来自自备井,而它与街心花园仅仅相距300米。这里正是他们未曾介怀的垃圾填埋场中心点。
此后,开发商与业主的博弈一波三折。在向顺天通房地产公司反映过数次后,均被告知水质达标。于是,王瑞琦开始在网上呼吁业主们募捐,申请权威部门对水质进行检验。
当年12月7日,卫生部食品监督所出具检测报告,检测结论推翻了开发商“水质没问题”的说法。同时,业主恐慌起来:氟化物超过国家标准70%。氟化物超标轻微可致氟斑牙,严重的可能造成氟骨症。直至2003年7月,在北京市政府的过问下,天通苑居民才用上自来水。
二百五十分之一
“在垃圾场上建房的,天通苑是特例,北京市也只有这一例。”王维平多次解释,而在1994年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投入使用之前,天通苑填埋场只是不起眼的四千七百分之一。
在1980年代,王维平所在的单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统计出北京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数量。在如今北京四环路的位置,4700多个垃圾堆连成一个圆圈,王维平透露。
而在2007年,北京市政市容委再一次统计时,北京市仍存在1011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相比二十余年前的无意识,北京市容市政部门已经感知到严峻的事态: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不仅污染了周边环境,还严重威胁着地下水的安全。
2013年3月,环保部联合三部委公布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表示,生活垃圾填埋场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这笔沉重的历史欠债已经到了不得不偿还的时刻。
“马上要开始动手了,把以前填埋的垃圾重新挖出来,能焚烧的烧了,还要做防渗漏处理。”王维平称。
2013年4月8日,首都环境建设暨市政市容管理工作会举行,北京市准备对已完成填埋的存量垃圾重新挖出,进行分拣、焚烧。与会人士表示,一些垃圾填埋坑经过二十多年的使用,底部的防渗层如果出现损坏,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修补。
同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发布《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北京存在约250余处非正规垃圾场,根据时间表,今年将完成75处的治理,明年完成100处,其余的将在2015年全部完成。
然而,这些数字几乎肯定与天通苑无关,已经埋葬于社区下的垃圾场,几乎不可能被列入重新焚烧处置的计划中。这几乎注定,网络上那些热心的年轻人,他们也只能将忧虑埋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