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遇上现代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传统遇上现代,并不一定都是冰与火的碰撞,也有可能是水与乳的交融。“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
  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若与当代生活相融合,就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全国政协委员孔维克
  随着技术发展以及动漫、文学、影视、音乐等崛起共生,应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打造中国特色文化IP,促进文化产业内部、产业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生态化协同化发展,建设产业发达、文化繁荣、价值广泛的“数字文化中国”。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
  1.探索新风格,播撒“旧”种子
  在琵琶古筝中加入键盘贝司,点缀几句西皮二黄后仍以流行通俗唱法为主,归根结底,古风音乐虽有古意,却是流行文化的产物。在传承的路上,相比国宝因明星演绎广为人知,文物因文创产品重焕光芒,文学艺术类非遗的古今联手、新旧转换更显不易。面对又想让人看,又怕变了味的传承困境,京剧恢复“骨子老戏”、博物馆复原编钟音乐是“复古如古”“修旧如旧”,古风音乐则是“古为今用”“貌古神新”。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两种选择:是挖掘鲜为人知的旧作,还是用全新的叙事重塑往昔?
  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古风音乐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一边探索全新的风格,一边播撒传统的种子。当心中的种子生根发芽,对传统萌发兴趣时,人们会自觉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听完时尚的“古风”,自然会聆听古乐、古曲的本真。
  ——石羚《用“流行味”唱出“中国风”》(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6月4日)
  2.让古典与现代同频共振
  古风与青年、古典与现代,同频共振、生机盎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未减弱,反而对接时尚元素,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从故宫文创产品热卖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大“火”,从青春版《牡丹亭》到直播版《长生殿》,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源于经典、活于创新,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让传统文化生长有了现代土壤,也让年輕人有了更具底蕴的精神原乡。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当年轻人走近经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时,传统文化便在互动中注入了青春力量、在传承中增强着文化自信,又何愁不能“活”在当下、美在当代?
  ——曹怡晴《传统文化的“青春面孔”》(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24日)
  周杰伦新歌
  被吐槽太“土味”
  2018年5月15日,周杰伦的新歌《不爱我就拉倒》一上线,网友便集体开启吐槽模式,直呼歌词太过“土味”,还齐呼叫方文山“回来作词”!曾经,《双截棍》打出了习武人的“仁者无敌”,《青花瓷》落款描出历史的飘逸,《烟花易冷》在伽蓝寺听雨,感叹历史沧桑兴衰无常……在方文山的500首词作中,备受关注的恰恰是那些洋溢着中国风的作品。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作品有着浓郁的文化识别度”。
  当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就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俘获了大量的粉丝。人们发现:“千年”“博大”诉不完文化的华章,“江山”“红颜”讲不清历史的风韵,“古风音乐”倒为传统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
  素材点拨
  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外,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弹琴对弈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
  经典改编是文化创新的新起点
  2017年9月,新版《红楼梦》电影剧组宣布海选演员的工作启动。影片已于2018年5月底正式开机,整体制作成本将超过两亿元。尽管2018年被称为“翻拍年”,但导演的“胆识”还是令观众捏把汗,甚至有人已经提前做好吐槽的准备。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与重拍一直是观众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除了四大名著的重拍外,还有三队“杨家将”、两个“李小龙”、三部“封神榜”、四个“孙悟空”、两位“白娘子”、四个“关公”陆续重现荧屏。对此,专家、观众有褒有贬,但其中更多的是失望。这既反映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也折射出经典名著的改编创作有所迷失。
  素材点拨
  经典总会不断地被改编、重拍,但改编、重拍必须尊重经典,符合艺术规律。正如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所说:“我们当时拍《红楼梦》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普及经典名著。要拍好《红楼梦》必须充分理解原著,要把原著吃透,而这并不容易。”改编经典、重拍经典,虽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它远不是终点,而应该是民族文化延续与创新的新起点。
  《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让文物活起来
  2018年5月,随着H5产品《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持续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红,被千千万万网友所熟知。点开H5链接,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过来,他们互相调侃、能歌善舞,俨然一个个“戏精”,耍宝逗乐;打开全国“数字博物馆地图”,可以用街景的视角对全国1400多家博物馆进行智慧搜索和游览路线设计……这些创新和细节证明了一个事实:博物馆以及藏于其中的文物,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走越近。
  然而走进博物馆容易,让博物馆及其文物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走入人心却很难。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无论是展览内容的安排、设计,还是场馆内部的服务、体验,仍存在不少缺陷和短板。比如,有的展览主题模糊、布展粗糙,让参观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展览缺乏新意乃至最起码的专业性,观众只能看看实物、读读说明,一圈走马观花之后,甚至还能挑出几处历史错误;还有的地方博物馆甚至缺乏对文物最基本的保养和维护,出现展览假文物、文物损坏丢失等情况……
  素材点拨
  酷炫的技术、精美的包装很多时候只是外表,能吸引流量、能锦上添花,却无法从根本上点亮文物的光芒。只有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提升博物馆的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才能帮助参观者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发挥博物馆真正的功能和价值。
  裘继戎:坚守匠心,自由成长
  在张艺谋执导的《对话·寓言2047》演出中,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在现代化的光影中,仿佛以全新的形式穿越回京剧的全盛时期。艺术家裘继戎作为京剧裘派的继承人,连续两季参演了这一演出,在接受采访期间,他道出了自己对京剧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另一种执着的姿态。
  裘继戎以古琴演奏为例,表示此次表演是传统的形式,但在其中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真正在审美上与观众进行交流,而非“博览”式地传递给观众。正因为这样,古老的艺术才能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才会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对裘继戎来说,如何让观众买账,是他在编排和演出阶段都会重点考虑的事项。在他看来,让观众买账是任何形式的艺术能够“活”下去的基础。在采访中,裘继戎并不避讳对艺术“这碗饭”的珍惜,但他并不选择固执地坚守,而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去传承经典。
  素材点拨
  京剧蕴含很多特有的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固守传统并不能带来传统的完全复兴,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创新的路上,要做到坚守自我,不随意向潮流低头,要让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产生更多力量。
其他文献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和接纳,包括对班级,对周围人际关系,对专业的认同和接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如果学生缺乏学校归属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五年一贯制是招收参加专门考试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进行中高职
根据CNNIC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调查报告》显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比例仅为51.3%。面对互联网用户心理、行为上的各种问题,网络实名成了保护、引导互联网用户的重要手段和制度。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广州电视台《都市在线》栏目首次提出 “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 2012年3月,四大微博运营商开始运作微博实名制,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实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本文以SDN和物联网网络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SDN的网络架构在物联网网络层的应用优势;同时针对物联网的海量实时动态数据在用Internet传输时,要求承载网络具备支持大系统、云计算服务和网络虚拟化等功能,分析和研究了SDN网络架构在物联网大规模部署下的可行性,说明SDN网络架构在物联网的大规模部署中对物联网适用企业、网络接入商(者)、设备生产商、物联网构成的大系统、安全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