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通过研究管径和结构不同的井孔-含水气层物理模拟实验以及地下水、气补给量与逸出气动态的关系实验,得出地下水逸出气动态的最基本特征是突发、阵发,其形成机制在于逸出气运移、排放过程中存在积累一释放的往复过程。在地震等地质事件孕育、发生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可能引起的地下含水、气层的气体储存和迁移的场所空间及通道的变形、贯通或阻塞,地下水流速、流量的增减及气体发生、补给量等的变化,都能在逸出气动
【机 构】
:
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管径和结构不同的井孔-含水气层物理模拟实验以及地下水、气补给量与逸出气动态的关系实验,得出地下水逸出气动态的最基本特征是突发、阵发,其形成机制在于逸出气运移、排放过程中存在积累一释放的往复过程。在地震等地质事件孕育、发生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积累和释放可能引起的地下含水、气层的气体储存和迁移的场所空间及通道的变形、贯通或阻塞,地下水流速、流量的增减及气体发生、补给量等的变化,都能在逸出气动态中以爆发式地显示出来。由气体的性质致使逸出气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具有更灵敏、更显著的异常显示能力。
其他文献
从比较行星学、地磁场演化史和现代磁场变化三方面讨论了地磁场对太阳风-磁层耦合以及对空间天气背景环境的影响. 地磁场强度和位形与太阳风的性质共同决定着地球磁层尺度和形状, 也极大地影响着电离层、辐射带、环电流以及场向电流的结构. 地磁场长期变化, 特别是近100 a来的急剧变化表明, 古磁层和现今磁层不同, 未来磁层也将随地磁场变化而演变, 这将决定着空间天气的长期变化特点和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
白音查干凹陷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腾格尔组中、上部 ,稠油油藏在成油门限之上 ,稀油油藏在成油门限之下。油藏类型主要有 :( 1 )逆牵引背斜油藏 ;( 2 )披覆背
本文在文献 [1]对均质地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用拉氏变换及 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研究了针对双重介质地层井筒储集系数呈线形变化 ,指数变化等情形下有效井径数学模型的近似
沿安宁河断裂带小相岭段发现了古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在两个场地开挖了横跨主断裂的探槽 ,以研究这里的晚全新世古地震。结果表明 ,在最近的大约 2 30 0a中 ,该断裂段至少发生过 4次伴有地表破裂的古地震事件 ,平均复发间隔为 6 0 0~ 70 0a。这里的最晚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公元 15世纪 ,并且有可能发生在公元 14 80年。最晚事件沿地表断层产生了 3m的平均左旋位错 ,这相当于一次矩震级
恶性肿瘤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抑癌基因与癌基因的表达失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中温固化湿法缠绕成型用树脂体系进行了筛选,加入促进剂后可以在100℃下完全固化,树脂浇铸体力学性能优良,与碳纤维湿法浸渍后,单向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进行了
报导用GC法对广西岑溪优质八角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25个组分,其中鉴定出24个组分,占总组分的99.9%.主要组分是反式-茴香醚(93.5%),而顺式-茴香醚只占0.13%.
源-盖共控论是在"源控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经验,参照全球其它地区的资料,依据"系统论"的原理提出来的.其主要内涵是:盖层、特别是区域盖层和烃源一
从大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有个增强的过程和大地震常常发生在异常区外围的现象出发,提出用描述地震分布时、空、强基本特点的空间集中度C、地震危险度D和地震强度因子Mf进行交汇
本文基于石砌墙体的拟动力实验、工程实践及震害经验,经分析研究,提出石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强度验算及抗震设计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计算,验证了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