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畜产品短缺的历史得到根本改变,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受旧的发展模式影响,畜牧业发展是粗放的外延型增长,导致人畜争地、饲粮短缺,环境污染,某些畜禽疫病及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按照“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防疫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无害化,农民组织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构建畜牧业现代产业体系,既是保证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辽宁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其动力就在于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畜禽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社会对畜产品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辽宁的畜牧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畜牧业产值增长迅速,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辽宁省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171.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0倍。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78年6.93%上升至2009年的43.3%。二是畜禽产品的产量和饲养量持续增长。1978—2009年31年间,辽宁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速约为7.4%。2009年肉类总产量为389.2万吨,比1978年增加愈7.5倍。禽蛋和牛奶产量增速更快,1978年以来均以超过10%速度增长,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11.4万吨和6.5万吨,增至2009年263.1万吨和110万吨,分别增长了22倍和16.1倍。2009年底,辽宁全省生猪出栏2597万头,比1978年增长愈4.5倍;年末生猪存栏1606.2万头,牛存栏354万头,羊存栏717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36倍、2.6倍和5.2倍。
(二)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小区建设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2009年全省畜牧业率先启动“一县一业”建设工程,有29个县被确定为“一县一业”优势主导畜牧产业建设重点县。
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初具规模。至2009年末,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总数已经超过1.6万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3%,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地方优良品种得到开发和保护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饲养管理更加科学,畜禽良种繁育水平和供种能力大大提升。至2009年末,全省种猪存栏12万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以往大量从外省购入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局面。同年,辽育白牛新品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辽宁省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辽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辽宁黑猪、荷包猪、昌图豁鹅等本地特有的优良品种的保护性开发,使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以发展和延续。
(四)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畜牧产业化形式逐步朝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紧密型方向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有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总加工能力650万吨,畜产品加工增加值约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0%。畜产品加工业中涌现如韩伟、辉山、禾丰、大成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良好。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对接,形成了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到2009年底,全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00个,发展农民社员30余万人,带动农民超过百万人,有近1/4农民家庭畜牧业收入约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二、辽宁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畜禽分散养殖问题
虽然辽宁目前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已经达到53%,但分散饲养的数量仍占一定比重。据调查,几个较大的涉农市(县)依然有大量的畜禽还处于分散养殖状态。而这种分散养殖方式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家庭分散养殖往往造成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空气混浊,极易污染浅表水源,恶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二是家庭分散养殖由于受场地、资金、技术等因素约束,无法形成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畜牧养殖先进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畜牧养殖者技术交流与培训的平台。三是分散养殖不利于控制动物疫情、疫病,容易造成畜禽疾病的交叉传染,使动物疫病流行,也极易产生人畜共患疾病。
(二)畜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缺少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很多养殖户不会正确使用兽药,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形成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所造成的耐药性、残留和细菌的致病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二是违禁添加剂的使用和残留,如盐酸克伦特罗等的使用和残留,性激素、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等使用和残留问题。三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特别是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较严重,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流感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存在一定威胁。
另外,在分散养殖方式下,追逐利润和道德法律冲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个别养殖者因利益驱动,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有害的畜产品等。同时,畜牧饲料生产原料中的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畜产品品种问题
由于急于求成思想作祟,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畜禽品种的大量引进,直接冲击了地方品种。如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海兰褐”型“祖代”鸡雏,凭借其品种优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东北市场,使得我们原有的“京白”、“滨白”等国内品种旋即销声匿迹。而在引种(祖代)—繁育—基因退化—淘汰—再引种(祖代)的过程中,往往因引种价格昂贵而带来耗资巨大、物种源头受控于人、流行性疫情蔓延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等四个方面的危害。
(四)人才与技术问题
困扰辽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还包括资金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与技术人员短缺使畜牧业技术研发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严重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数量较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信息技术指导滞后;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无法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
(五)产业化与市场衔接问题
一方面,产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畜产品加工环节还比较落后,产业链条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不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此外,饲料、加工、科研、社会化服务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就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畜产品生产大国,但出口份额很低,仅占总量的1—2%左右。其中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瓶颈。
三、加快辽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规模化理念,促进畜牧业集约发展
规模饲养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实现规模化饲养,一是应立足本省的实际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好优势畜产品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扩大“一县一品”的成果,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引导,促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要保证适度规模。以养猪为例,一般在年产5000至1万头较为适宜。三是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一哄而上,轻视质量。在加快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改善畜禽的养殖环境。如为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可适当延长仔畜哺乳期;为降低生猪在冬季的热能消耗,北方地区应鼓励构建暖圈,并适当延长冬季供暖时间,以提高产出率。还要重视畜禽饲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在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同时,应运用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方法,逐步提高农户分散饲养的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水平,积极探索将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市场化理念,强化对动物安全的监管和质量监控
发展现代畜牧业,不仅在于量的增加,更在于质的提高。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当前,应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畜产品要按照国内外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质量上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尤其要强化对动物从饲养到市场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监控,这种监管和监控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
一是在良种繁育和推广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及推广体系,坚持自主培育和良种引进相结合,不断引进、繁育和推广生产率高的优良品种,加快对现有畜禽品种的改良,提高畜禽的生产能力。二是在饲养环节,应大力发展受控养殖,建立对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投入品、疫病防控等全程监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此,应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严格执行畜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障和预警体系,确定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产品中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动物或人类食入量在安全范围;强化基层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推广使用快速检测方法,扩大检测样本的覆盖面。同时,要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要强化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组织系统和工程技术措施,使畜禽疫病的防治更加科学和高效。三是在市场环节要严格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等处理措施;对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等不合格肉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加强畜产品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技术研究,实行畜禽产品质量承诺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在保证科学养殖,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一是要抓好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肉类食品及精深加工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开拓和品牌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要组建和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养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四)树立绿色产业理念,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产直接依赖于土地、水、饲草饲料等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状况,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探索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途径。通过探索和实施生态养殖、循环种养和绿色能源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养殖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实现饲养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处理畜禽粪便、废物、动物死尸、污水等。饲养场要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同时,更要保证环境指标的达标。
(五)树立知识型产业理念,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是必须把科学化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核心,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要围绕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和应用以草地生态、畜疫防治、良种繁育、生化制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科技的研发和引进、转化、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与新的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高效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面向基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畜牧业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并加快技术推广,使畜牧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畜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六)树立综合服务理念,加强对广大农户的指导和引导
一是要注重对广大畜牧养殖人员在饲养技术、管理技能、营销策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培训。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畜牧生产者的科技素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做到诚信生产,守法经营。二是要强化对农户的引导、服务和协调,通过引进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加强市场建设,使其畜产品能够高起点进入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现产、供、销各环节的良性互动。■
(王慧娟,1960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
一、辽宁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其动力就在于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畜禽饲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家庭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全社会对畜产品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辽宁的畜牧业呈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
一是畜牧业产值增长迅速,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辽宁省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171.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0倍。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78年6.93%上升至2009年的43.3%。二是畜禽产品的产量和饲养量持续增长。1978—2009年31年间,辽宁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速约为7.4%。2009年肉类总产量为389.2万吨,比1978年增加愈7.5倍。禽蛋和牛奶产量增速更快,1978年以来均以超过10%速度增长,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11.4万吨和6.5万吨,增至2009年263.1万吨和110万吨,分别增长了22倍和16.1倍。2009年底,辽宁全省生猪出栏2597万头,比1978年增长愈4.5倍;年末生猪存栏1606.2万头,牛存栏354万头,羊存栏717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36倍、2.6倍和5.2倍。
(二)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小区建设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辽宁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2009年全省畜牧业率先启动“一县一业”建设工程,有29个县被确定为“一县一业”优势主导畜牧产业建设重点县。
由于不断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初具规模。至2009年末,全省标准化养殖小区总数已经超过1.6万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3%,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地方优良品种得到开发和保护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饲养管理更加科学,畜禽良种繁育水平和供种能力大大提升。至2009年末,全省种猪存栏12万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以往大量从外省购入种猪和商品仔猪的局面。同年,辽育白牛新品种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鉴定,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辽宁省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辽宁绒山羊、庄河大骨鸡、辽宁黑猪、荷包猪、昌图豁鹅等本地特有的优良品种的保护性开发,使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以发展和延续。
(四)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畜牧产业化形式逐步朝着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紧密型方向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有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总加工能力650万吨,畜产品加工增加值约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40%。畜产品加工业中涌现如韩伟、辉山、禾丰、大成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
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良好。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使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对接,形成了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到2009年底,全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超过1500个,发展农民社员30余万人,带动农民超过百万人,有近1/4农民家庭畜牧业收入约占家庭收入的一半。
二、辽宁发展现代畜牧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畜禽分散养殖问题
虽然辽宁目前规模化养殖的比重已经达到53%,但分散饲养的数量仍占一定比重。据调查,几个较大的涉农市(县)依然有大量的畜禽还处于分散养殖状态。而这种分散养殖方式存在三个明显的弊端:一是家庭分散养殖往往造成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空气混浊,极易污染浅表水源,恶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二是家庭分散养殖由于受场地、资金、技术等因素约束,无法形成规模,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畜牧养殖先进技术等的推广和应用,缺乏畜牧养殖者技术交流与培训的平台。三是分散养殖不利于控制动物疫情、疫病,容易造成畜禽疾病的交叉传染,使动物疫病流行,也极易产生人畜共患疾病。
(二)畜产品安全问题
由于缺少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很多养殖户不会正确使用兽药,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形成隐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所造成的耐药性、残留和细菌的致病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二是违禁添加剂的使用和残留,如盐酸克伦特罗等的使用和残留,性激素、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等使用和残留问题。三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的污染,特别是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较严重,一些人畜共患疾病如流感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存在一定威胁。
另外,在分散养殖方式下,追逐利润和道德法律冲突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个别养殖者因利益驱动,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有害的畜产品等。同时,畜牧饲料生产原料中的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畜产品品种问题
由于急于求成思想作祟,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外畜禽品种的大量引进,直接冲击了地方品种。如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的“海兰褐”型“祖代”鸡雏,凭借其品种优势,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占领了东北市场,使得我们原有的“京白”、“滨白”等国内品种旋即销声匿迹。而在引种(祖代)—繁育—基因退化—淘汰—再引种(祖代)的过程中,往往因引种价格昂贵而带来耗资巨大、物种源头受控于人、流行性疫情蔓延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等四个方面的危害。
(四)人才与技术问题
困扰辽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还包括资金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与技术人员短缺使畜牧业技术研发面临巨大挑战。由于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严重不足,高效、生态、集约型生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研发能力受到制约;自主培育的畜禽优良品种数量较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信息技术指导滞后;基层科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缓慢,无法适应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
(五)产业化与市场衔接问题
一方面,产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畜产品加工环节还比较落后,产业链条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不足,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此外,饲料、加工、科研、社会化服务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就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畜产品生产大国,但出口份额很低,仅占总量的1—2%左右。其中卫生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畜产品出口的瓶颈。
三、加快辽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规模化理念,促进畜牧业集约发展
规模饲养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养殖效益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实现规模化饲养,一是应立足本省的实际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好优势畜产品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扩大“一县一品”的成果,形成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对规模养殖户的引导,促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要保证适度规模。以养猪为例,一般在年产5000至1万头较为适宜。三是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一哄而上,轻视质量。在加快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改善畜禽的养殖环境。如为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可适当延长仔畜哺乳期;为降低生猪在冬季的热能消耗,北方地区应鼓励构建暖圈,并适当延长冬季供暖时间,以提高产出率。还要重视畜禽饲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在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同时,应运用政策引导、产业带动、技术帮扶等方法,逐步提高农户分散饲养的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水平,积极探索将分散农户引入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二)树立市场化理念,强化对动物安全的监管和质量监控
发展现代畜牧业,不仅在于量的增加,更在于质的提高。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当前,应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畜产品要按照国内外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质量上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尤其要强化对动物从饲养到市场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和质量监控,这种监管和监控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
一是在良种繁育和推广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品种繁育及推广体系,坚持自主培育和良种引进相结合,不断引进、繁育和推广生产率高的优良品种,加快对现有畜禽品种的改良,提高畜禽的生产能力。二是在饲养环节,应大力发展受控养殖,建立对产地环境、生产技术、投入品、疫病防控等全程监控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为此,应建立饲料质量控制安全体系,严格执行畜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畜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障和预警体系,确定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产品中最大允许残留量,确保动物或人类食入量在安全范围;强化基层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与考核,推广使用快速检测方法,扩大检测样本的覆盖面。同时,要强化畜产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要强化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组织系统和工程技术措施,使畜禽疫病的防治更加科学和高效。三是在市场环节要严格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高温、深埋等处理措施;对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量超标等不合格肉品坚决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加强畜产品数字化监控和可追溯技术研究,实行畜禽产品质量承诺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三)树立产业化经营理念,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要在保证科学养殖,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为此,一是要抓好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肉类食品及精深加工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开拓和品牌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二是要组建和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为养殖户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养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四)树立绿色产业理念,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产直接依赖于土地、水、饲草饲料等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状况,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探索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途径。通过探索和实施生态养殖、循环种养和绿色能源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养殖带来的废弃物和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实现饲养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处理畜禽粪便、废物、动物死尸、污水等。饲养场要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同时,更要保证环境指标的达标。
(五)树立知识型产业理念,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是必须把科学化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核心,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要围绕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和应用以草地生态、畜疫防治、良种繁育、生化制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畜牧科技的研发和引进、转化、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与新的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研发创新体系、高效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面向基层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引进畜牧业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并加快技术推广,使畜牧业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畜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六)树立综合服务理念,加强对广大农户的指导和引导
一是要注重对广大畜牧养殖人员在饲养技术、管理技能、营销策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培训。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提高畜牧生产者的科技素质、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做到诚信生产,守法经营。二是要强化对农户的引导、服务和协调,通过引进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加强市场建设,使其畜产品能够高起点进入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现产、供、销各环节的良性互动。■
(王慧娟,1960年生,辽宁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