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枢纽合作的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探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管理类专业要依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管理岗位需求少、分布广泛的特点是高职管理类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高职院校应寻求可以将企业组织起来的枢纽,通过枢纽打造能够集中企业管理岗位需求的平台,是改革管理类专业高职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高职教育 管理类专业 枢纽 平台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张旺军(1972- ),男,山西运城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从事投资教学研究。(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056-01
  
  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在我国开办以来,虽然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围绕高职培养模式的讨论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尤其是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培养模式改革,由于受专业的限制,很难开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管理类高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寻求枢纽,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是改革管理类专业高职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高职教育未来的主要培养模式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的提出,要求各高职学院要和企业有很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特别是在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解决学生就业方面。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企业并没有义务为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没有利益推动的条件下,企业没有积极性与高职学院进行合作。因此,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是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基础。
  管理类专业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的人数非常有限,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适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或与学校建立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关系。这就需要寻求一个合作的枢纽,搭建一个平台,将零散的企业管理岗位需求进行集中管理,才能解决《纲要》中所提出的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问题。
  
  二、校企合作枢纽应具备的条件
  
  在选择校企合作枢纽时,依据寻求枢纽的目的,校企合作枢纽应具备以下要素:第一,枢纽要有将企业凝聚起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依赖于行政手段,而是依赖于自身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寻求校企合作枢纽的目的在于搭建平台,通过平台作用将企业和学院有效地联系起来。因此,作为枢纽必须使企业从主观愿望出发,遵守枢纽的组织,而不是出于某种外界强迫力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校企合作的目的才能如愿实现。基于此,枢纽必须是为企业服务的组织,企业从利益或业务考虑,会服从于枢纽的组织工作。第二,枢纽自身要有和校方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有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校企合作的枢纽也必须具有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在业务方面和学校有合作的条件和意向,以维护枢纽的合作积极性。枢纽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其积极性比企业更为重要,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也是实现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第三,这一枢纽自身要有和校方合作的能力。这要求枢纽本身要有独立行为能力,自行举行各种活动而不是依靠其上级组织。同时,作为枢纽本身要有独立的业务,而且这一业务与学校的专业相关,这样枢纽才能在其熟悉的领域同学校进行合作,为培养模式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双方要有合作动力。合作的条件和合作能力是合作动力的保证。因此,校企合作枢纽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三、通过枢纽搭建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条件
  
  通过枢纽建设校企合作模式,旨在通过枢纽的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条件。具体的模式如图所示:
  


  在这一模式中,枢纽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影响,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台。平台作用从宏观上体现为:第一,通过多个平台,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为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平台,企业将参与学校的学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规格能够满足企业要求。
  
  四、通过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高职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寻求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为高职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推动高职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1)通过平台,做好市场预测和调研,为正确设置高职专业提供科学依据。高职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招生数量,而调整的依据来自于对市场和企业的实地调研。高校可以通过平台集中个别企业的需求以反映市场的需求,以此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2)通过建设平台,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培养计划的制订。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同一岗位或职业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学生培养计划必须跟上这一变化。这要求通过平台成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能够集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参与和指导培养计划的制订和修改,以使培养的学生规格满足企业需求。(3)通过平台建设,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研究工作。对学生的培养规格要求最终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因此,依据培养计划规格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成为培养目标实现的最终保证,而培养规格的定义往往比较模糊,不易把握,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平台让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通过平台和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和研究。(4)通过平台,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实训基地。通过平台与企业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仿真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管理实务无限接近,为零距离教学创造硬件条件。第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的校内实训中心,除用于教学外还可以作为企业培训基地,为学校扩展生源的同时也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双方的共建,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增强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节约双方经济资源,实现双赢。第三,通过搭建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将企业的岗位集中管理,由实训基地的建设合作企业或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岗位,实训基地对学生实习进行管理,可以将企业零散的岗位资源集中利用,满足学生实训要求。(5)通过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打造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实务工作经验。通过搭建平台,一方面聘请管理一线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充实实践教学师资;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将学校专业教师下放到不同企业进行实践,同企业管理层进行学习和交流,条件成熟时甚至参与企业管理,在增加实务工作经验和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通过在不同企业的实践,可以将不同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会贯通,并同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全面提升自身教学素质。(6)通过搭建平台,集中就业岗位,最终解决管理类高职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纲要》中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方向确定为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这些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企业长期提供和学生数量上适应的就业岗位。管理类专业的岗位特点决定了和一家或几家有限数量的企业结合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搭建平台,将行业内企业管理就业岗位进行集中管理,才能通过平台和企业之间实现“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和半工半读等培养模式的改革。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各高职院校寻求枢纽,共同打造集中企业管理岗位需求及其人才培养规格变化的平台将成为高职管理类专业建设的重心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发[2007]14号)[Z].2007-05-31.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施工实践,介绍了钢管混凝土系杆结构中应用自下而上的倒注施工工艺术及其质量控制。
本文介绍新规范中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荷载组合,以及在各种荷载组合时选取主导活何载应注意的问题。
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新生事物,其教学风格、教学理念已经引起了各方的普遍关注,尤其是需求分析,它是以学生为本的实质所在。文章从学院英语教学实验出发,结合宁波模式,阐述了高职英
二语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认知、接受和内化三个环节。这些环节都与语言输入有关,输入障碍的客观存在导致了“排异”现象的产生。“排异”和“认同”是此
“胜达是一本书,我愿做这本书中的一个字;胜达是一棵树,我愿是这棵树上的一片枝叶。”“把良心之种播撒在胜达的土壤里,我们的心灵会更加纯洁。””心系胜达永扎根,责在胜达展自我
塑料保鲜膜是使用量最大的膜类包装物。目前中国保鲜膜的种类还比较少,能耐油脂、耐高温,适用于微波加热等功能的保鲜膜种类会越来越多。所用材料除PE外,PVC和聚烯烃类保鲜膜用
[摘要]医古文博大精深,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体,感染力强,能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文章从四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是彰显人文,熏陶品德,以先进的理念统领课程;二是强化素质,突出能力,以明确的目标设置课程;三是注重文意,融合古今,以创新的课堂深化课程;四是精选名篇,整合内容,以优化的教材实施课程。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医古文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刘
城市工地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础性资源,其合理,高效的利用对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框架砖房的抗震性能不好,因此新抗震规范限制采用并提出从严的设计要求。
一、发展现状与前沿技术测量技术与仪器,与材料、工程科学、能源科学关系密切。目前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