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对于中国30名幼童来说却极不寻常。就在这一天,他们离开了祖国前往美国旧金山港,开始了未知的留学旅程。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先后有120名幼童陆续留学美国。
事实上,在这些留学生出发之前,容闳的招生计划遇到了许多障碍。因为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蛮夷遍地,将会剥掉孩子的皮,把他们弄成罕见的动物去展览”。而且当时清政府规定要签字画押,大意是幼童15年内不能归国,遇疾病死亡,各安天命,政府概不负责。
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了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契。本来是出国留学,可当时却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也使很多人根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远赴他乡。因此当时很少有士大夫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留学,同意孩子出国的多数是一些有眼界的商人、买办,还有一些是容闳的同乡子弟。这样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凑够30名幼童。这些孩子第一年要在上海预备学堂接受一年的训练,第二年奔赴美国。
这些幼童带着自己不曾知道的使命踏上异乡,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个通过小孩子来富国强兵的梦想听起来是那样地可笑,却见证了一个“天朝上国”的无奈。这其中既包含着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也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不甘的抗争。
幼童们乘坐的轮船抵达旧金山港时,带队官员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目的是为了给人家一个良好的印象。
可是当一个个拖着长辫子的孩子刚一下船,便引来了震动,周围人不断围观。《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昨天到达的三十位中国学生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很显然,他们没有弄清楚拖着辫子的中国孩子的性别。
旧金山的一切都让这些孩子惊奇,他们第一次坐上火车。在火车开往西部的途中,他们见到了成群的牛羊,见到了头发上插着羽毛的印第安人追逐着猎物,见到了自己梦里都不曾梦到的一切。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就居住在此,他的两个女儿还都成了留美幼童的同学。
幼童们开始了自己异乡的学习生活,为了让孩子们不忘本,清政府对幼童要求极高,他们除了在当地的小学、中学上学,还要到留学事务所学习汉语。这些聪慧的孩子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各个方面表现良好。
他们中学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进入到了各类工科专业学习,部分人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即完成了原计划15年的课程。在他们抵达美国的10年之内,已有60多人考入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能进入最好的大学学习,这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幼童们学习都非常刻苦。
留美幼童们的勤奋好学还获得了美国朝野的一片称赞,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评论说,幼童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能够克服语言困难并且学有所成,而这却是很多美国子弟所不及的。
1876年,在费城美国开国100周年世界博览会上,全体幼童应邀出席,并得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幼童们用自己的行动博得了美国上层的认可和美国人的尊重,并证明了自己不愧为一名中国人。
幼童们虽然已经远渡重洋,但是国内其他反对派与洋务派的争论并没有结束。派遣幼童出洋对于生活在天朝上国的守旧大臣们来说,无疑是丢尽了祖宗的脸面。泱泱大国的臣民屈身向“蕞尔小国”学习,那是何等的颜面扫地。于是这些留学生在争吵中遗憾地被召唤回国。
经历了欧风美雨教育的学子,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来说,无疑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让这些学生报效祖国,也是最初送他们出去时的愿望。可是归国后的青年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成为了清政府的眼中钉,生怕这些“假洋鬼子”会成为危险分子。这想法听起来是多么地可笑,固步自封的清政府已经见不得任何的生机和活力了。
幼童黄开甲曾写信给他的美国妈妈巴特拉夫人。这封信清晰地记录了他们重回自己离别多年的家乡时的情景:
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只有一个人上船来接我们,点过名后,我们享用了一份简单的晚餐。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
求知书院已关闭10年了,大门10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我们的命运。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引起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归国后的青年人的心灵轨迹,他们对清政府给予的待遇是颇为不满的。
不过,清政府最后还是给他们分配了工作,可是这也成为了一个笑话。因为分配工作时,他们完全不按照留美学童个人的兴趣和所学,而是由主管官员随意决定。例如学习铁路工程的詹天佑被分配到了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几经辗转进入天津铁路公司,直到后来主持修建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才算施展了他的才华。
这些归国青年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蹉跎自己的美好时光。但是虽然有不公正的待遇,可幼童们毕竟现在已经长大,面对着这种不公,他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事实上,在这些留学生出发之前,容闳的招生计划遇到了许多障碍。因为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蛮夷遍地,将会剥掉孩子的皮,把他们弄成罕见的动物去展览”。而且当时清政府规定要签字画押,大意是幼童15年内不能归国,遇疾病死亡,各安天命,政府概不负责。
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了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俨然一纸卖身契。本来是出国留学,可当时却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中国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也使很多人根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远赴他乡。因此当时很少有士大夫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留学,同意孩子出国的多数是一些有眼界的商人、买办,还有一些是容闳的同乡子弟。这样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凑够30名幼童。这些孩子第一年要在上海预备学堂接受一年的训练,第二年奔赴美国。
这些幼童带着自己不曾知道的使命踏上异乡,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这个通过小孩子来富国强兵的梦想听起来是那样地可笑,却见证了一个“天朝上国”的无奈。这其中既包含着实现中华自强的夙愿,也夹杂着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不甘的抗争。
幼童们乘坐的轮船抵达旧金山港时,带队官员祁兆熙打开衣箱,让幼童换好上岸的服装,那是一套套崭新的衣服:“蓝绉夹衫,酱色绉长褂,缎靴。”目的是为了给人家一个良好的印象。
可是当一个个拖着长辫子的孩子刚一下船,便引来了震动,周围人不断围观。《纽约时报》旧金山报道:“昨天到达的三十位中国学生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淑女和绅士,并且外表比从前到访美国的同胞更加整洁。”很显然,他们没有弄清楚拖着辫子的中国孩子的性别。
旧金山的一切都让这些孩子惊奇,他们第一次坐上火车。在火车开往西部的途中,他们见到了成群的牛羊,见到了头发上插着羽毛的印第安人追逐着猎物,见到了自己梦里都不曾梦到的一切。留美幼童乘火车到达的终点站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大作家马克·吐温一家就居住在此,他的两个女儿还都成了留美幼童的同学。
幼童们开始了自己异乡的学习生活,为了让孩子们不忘本,清政府对幼童要求极高,他们除了在当地的小学、中学上学,还要到留学事务所学习汉语。这些聪慧的孩子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各个方面表现良好。
他们中学毕业之后,基本上都进入到了各类工科专业学习,部分人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即完成了原计划15年的课程。在他们抵达美国的10年之内,已有60多人考入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能进入最好的大学学习,这和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幼童们学习都非常刻苦。
留美幼童们的勤奋好学还获得了美国朝野的一片称赞,当时美国的《纽约时报》评论说,幼童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能够克服语言困难并且学有所成,而这却是很多美国子弟所不及的。
1876年,在费城美国开国100周年世界博览会上,全体幼童应邀出席,并得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幼童们用自己的行动博得了美国上层的认可和美国人的尊重,并证明了自己不愧为一名中国人。
幼童们虽然已经远渡重洋,但是国内其他反对派与洋务派的争论并没有结束。派遣幼童出洋对于生活在天朝上国的守旧大臣们来说,无疑是丢尽了祖宗的脸面。泱泱大国的臣民屈身向“蕞尔小国”学习,那是何等的颜面扫地。于是这些留学生在争吵中遗憾地被召唤回国。
经历了欧风美雨教育的学子,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来说,无疑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让这些学生报效祖国,也是最初送他们出去时的愿望。可是归国后的青年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成为了清政府的眼中钉,生怕这些“假洋鬼子”会成为危险分子。这想法听起来是多么地可笑,固步自封的清政府已经见不得任何的生机和活力了。
幼童黄开甲曾写信给他的美国妈妈巴特拉夫人。这封信清晰地记录了他们重回自己离别多年的家乡时的情景:
曾经幻想有热烈的欢迎等着我们,也有熟悉的人潮,和祖国伸出的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只有一个人上船来接我们,点过名后,我们享用了一份简单的晚餐。为防我们脱逃,一队中国水兵押送我们去上海道台衙门后面的求知书院。
求知书院已关闭10年了,大门10年未开启,墙壁剥落,地板肮脏,石阶满布青苔,门窗均已潮湿腐烂。一跨进门坎,立刻霉气熏鼻,这些阴暗似乎象征我们的命运。这种侮辱刺痛着每个人的心。而最令人可怖的,是那引起留学监督头脑中荒诞不经的思想,使我们学未成而强返华。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归国后的青年人的心灵轨迹,他们对清政府给予的待遇是颇为不满的。
不过,清政府最后还是给他们分配了工作,可是这也成为了一个笑话。因为分配工作时,他们完全不按照留美学童个人的兴趣和所学,而是由主管官员随意决定。例如学习铁路工程的詹天佑被分配到了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几经辗转进入天津铁路公司,直到后来主持修建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才算施展了他的才华。
这些归国青年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蹉跎自己的美好时光。但是虽然有不公正的待遇,可幼童们毕竟现在已经长大,面对着这种不公,他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