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到一个家庭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父母甚至自己的重重压力,表现出很多心理异常反应。针对这些心理困惑,本文将寻求困惑的内在原因--心理冲突,从当代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心理出发,寻找其应对的措施,提出调适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为促进大学生完善健全人格、规划职业生涯、实现充分就业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就业心理 心理冲突 职业规划 心理调适与改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3-00-02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就业他们需要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沮丧、焦虑、消极等待、盲从等心理反应,就业难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而又需重点关注的话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内在原因的考察,寻求可以改善和调适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何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被动或主动的进行着"人的社会化",被社会所塑造;同时这种塑造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时会出现冲突,面对这种冲突,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当内心想法与外在因素发生矛盾时,他们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而表现出各种心理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正处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就业,面对社会现实,当大学生内在想法与外在实际发生冲突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心理、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各种不良反应。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原因
大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总会面对各种可能的选择目标,他们时常会出现各方面的心理冲突,在冲突中困惑、抉择、沮丧、焦虑甚至怯懦,然而这种种心理冲突却带给他们更多的历练和不断地成长。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辅导员,除了要细心观察到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反应,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他们之所以存在如此心理反应的内在原因。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困惑、沮丧、焦虑、怯懦,都源于一点--心理冲突,因为社会现实与内心想法之间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情感、情绪上的异常反应。
何谓心理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抵触或对抗的动机时产生的一种矛盾的认知、情感等心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每一种可选择的目标都包含着正向与负向力之间的趋近--回避冲突,个体在做出选择之前会对所有的有效选择做出比较,然而具有最大合成趋向的力则最具有被选择的可能性。具体到在现实生活,在就业选择上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心理冲突:
2.1 自主与被动的冲突与应对
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同一种状况:学习、生活被父母家人所安排,从小到大每走一步的目标也都由父母给设定。读上高中以考大学为目标,但却从没想过考上大学要做什么;考上大学以出国为目标,出国之后要做什么却也从未考虑。然而,到了就业才忽然意识到我应该去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的理想职业又是什么?面对这种内心世界由被动生活向主动生活的转变,大学生应如何应对?
应对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要在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自我规划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目标,真正独立、自主的去生活。
2.2 生存与兴趣的冲突与应对
很多学生会问同一个问题:面对生存和兴趣,是选择收入不高而是兴趣所在的工作还是选择收入较好但却无聊的工作呢?在生存与兴趣之间挣扎该如何选择?
(1)谋生为生存之本。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那么你就先找到一份不很讨厌但可以维系你生活的工作,然后用工作收入作为你兴趣的投资,或许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
(2)等待兴趣的变化和积累。一个人的兴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会有所改变。或许工作几年后的兴趣正是几年前的非兴趣工作。即使依然执著于自己的兴趣,你可以注重平时工作中与兴趣相关的经验积累,等时机成熟,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把工作变成兴趣。一句俗语:干一行爱一行。大学生要培养工作是幸福的这样一种意识,当对自己、对工作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就会发现此时自己已悄悄爱上这份工作,同时这份工作也离不开自己。
3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与改善
3.1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意识教育
何谓"职业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要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大学生而言对自我做出评估为的是确定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面对"潜在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要不断追问自己: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目前我拥有什么?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可以心甘情愿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什么?但从目前的状态讲,我拥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哪些能力,为了这一目标我还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其次,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知。在对自我进行理性分析后,针对想从事的职业进行"人职匹配",将"我想做什么"和"我适合做什么"与职业要求和职业环境进行匹配与评价,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职业自我与现实职业自我之间的协调统一。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意识的教育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第一步,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来说,是实现职涯发展的最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意识,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做好自我意识教育,使职业生涯指导从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走进大学生的头脑中,将培养职业自我意识教育作为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课。
3.2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就开始了他落生于这个世界的"人的社会化"。之所以大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就业心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尚未做好走入社会的准备,这里包括心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个方面。对于社会赋予自身行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标准还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就业出现自卑或自大心理、挫折或失败心理。因此,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他们能否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加速自我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人被影响、被规定、被期待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对于个体的人而言,这样一个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首先,要有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在校期间主动寻找机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其次,要明确社会赋予目标岗位(你所感兴趣或者说将来想从事的岗位)的要求,这一目标岗位将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第三,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寻找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平衡点,在现实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3.3 提高规划和就业能力
3.3.1 提高生涯规划的能力
生涯规划的能力被视为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生涯规划的能力可以让你看到未来,对未来更具远见和洞察力;可以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你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促进就业能力的发挥。
(1)培养认识独特自我的能力。认识独特的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说的认识自我并非只是自我感觉、自我体验的主观评价,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在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理测试量表,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对自我做出恰当的定位,对自身适合的职业有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提供理性的选择依据。
(2)提高确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学生直到毕业对于"自己想做什么"还处于不知方向的迷茫状态。为了避免大学生就业时的无规划、无目标的状态,对一入校的低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确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对他们进行职业锚教育,在低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培养"寻找自己职业锚"的意识,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设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将来的合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面对就业时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以及人格上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征。
调整心态,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人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心态会影响不同职业道路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确定就业生涯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提高自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自控力,协调和控制心情,达到一种内外冲突的动态平衡,以避免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
拓宽视野,构建多领域知识框架。复合型人才是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宽认知视野、延伸学习方向、扩充知识体系,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重视社会实践经历,为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而不断塑造自己、磨炼自己、发展自己。
完善人格,提高职业道德能力。一个职业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客观评价环境与自我的能力,独立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控制自我,达到情绪、心态平和的能力,积极适应社会、承担责任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主动交往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实践创新的能力,积极应对挫折、充满自信的能力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晓刚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2] 郑航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版.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申继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4]《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http://www.snuol.cn/xyshf/yz/200905/38065.html
[5] 李鸿雁,沈建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新西部》,2009年第18期.
[6] 张彩霞: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体因素分析及调适,《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6期.
[7] 李逦,孙嘉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09年第10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 心理冲突 职业规划 心理调适与改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3-00-02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就业他们需要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沮丧、焦虑、消极等待、盲从等心理反应,就业难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而又需重点关注的话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内在原因的考察,寻求可以改善和调适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何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被动或主动的进行着"人的社会化",被社会所塑造;同时这种塑造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时会出现冲突,面对这种冲突,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当内心想法与外在因素发生矛盾时,他们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而表现出各种心理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正处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就业,面对社会现实,当大学生内在想法与外在实际发生冲突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心理、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各种不良反应。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原因
大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总会面对各种可能的选择目标,他们时常会出现各方面的心理冲突,在冲突中困惑、抉择、沮丧、焦虑甚至怯懦,然而这种种心理冲突却带给他们更多的历练和不断地成长。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辅导员,除了要细心观察到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反应,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他们之所以存在如此心理反应的内在原因。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困惑、沮丧、焦虑、怯懦,都源于一点--心理冲突,因为社会现实与内心想法之间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情感、情绪上的异常反应。
何谓心理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抵触或对抗的动机时产生的一种矛盾的认知、情感等心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每一种可选择的目标都包含着正向与负向力之间的趋近--回避冲突,个体在做出选择之前会对所有的有效选择做出比较,然而具有最大合成趋向的力则最具有被选择的可能性。具体到在现实生活,在就业选择上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心理冲突:
2.1 自主与被动的冲突与应对
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同一种状况:学习、生活被父母家人所安排,从小到大每走一步的目标也都由父母给设定。读上高中以考大学为目标,但却从没想过考上大学要做什么;考上大学以出国为目标,出国之后要做什么却也从未考虑。然而,到了就业才忽然意识到我应该去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的理想职业又是什么?面对这种内心世界由被动生活向主动生活的转变,大学生应如何应对?
应对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要在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自我规划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目标,真正独立、自主的去生活。
2.2 生存与兴趣的冲突与应对
很多学生会问同一个问题:面对生存和兴趣,是选择收入不高而是兴趣所在的工作还是选择收入较好但却无聊的工作呢?在生存与兴趣之间挣扎该如何选择?
(1)谋生为生存之本。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那么你就先找到一份不很讨厌但可以维系你生活的工作,然后用工作收入作为你兴趣的投资,或许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
(2)等待兴趣的变化和积累。一个人的兴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会有所改变。或许工作几年后的兴趣正是几年前的非兴趣工作。即使依然执著于自己的兴趣,你可以注重平时工作中与兴趣相关的经验积累,等时机成熟,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把工作变成兴趣。一句俗语:干一行爱一行。大学生要培养工作是幸福的这样一种意识,当对自己、对工作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就会发现此时自己已悄悄爱上这份工作,同时这份工作也离不开自己。
3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与改善
3.1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意识教育
何谓"职业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要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大学生而言对自我做出评估为的是确定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面对"潜在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要不断追问自己: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目前我拥有什么?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可以心甘情愿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什么?但从目前的状态讲,我拥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哪些能力,为了这一目标我还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其次,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知。在对自我进行理性分析后,针对想从事的职业进行"人职匹配",将"我想做什么"和"我适合做什么"与职业要求和职业环境进行匹配与评价,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职业自我与现实职业自我之间的协调统一。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意识的教育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第一步,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来说,是实现职涯发展的最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意识,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做好自我意识教育,使职业生涯指导从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走进大学生的头脑中,将培养职业自我意识教育作为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课。
3.2 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就开始了他落生于这个世界的"人的社会化"。之所以大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就业心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尚未做好走入社会的准备,这里包括心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个方面。对于社会赋予自身行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标准还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就业出现自卑或自大心理、挫折或失败心理。因此,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他们能否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加速自我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人被影响、被规定、被期待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对于个体的人而言,这样一个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首先,要有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在校期间主动寻找机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其次,要明确社会赋予目标岗位(你所感兴趣或者说将来想从事的岗位)的要求,这一目标岗位将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第三,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寻找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平衡点,在现实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3.3 提高规划和就业能力
3.3.1 提高生涯规划的能力
生涯规划的能力被视为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生涯规划的能力可以让你看到未来,对未来更具远见和洞察力;可以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你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促进就业能力的发挥。
(1)培养认识独特自我的能力。认识独特的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说的认识自我并非只是自我感觉、自我体验的主观评价,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在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理测试量表,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对自我做出恰当的定位,对自身适合的职业有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提供理性的选择依据。
(2)提高确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学生直到毕业对于"自己想做什么"还处于不知方向的迷茫状态。为了避免大学生就业时的无规划、无目标的状态,对一入校的低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确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对他们进行职业锚教育,在低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培养"寻找自己职业锚"的意识,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设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将来的合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面对就业时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以及人格上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征。
调整心态,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人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心态会影响不同职业道路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确定就业生涯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提高自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自控力,协调和控制心情,达到一种内外冲突的动态平衡,以避免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
拓宽视野,构建多领域知识框架。复合型人才是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宽认知视野、延伸学习方向、扩充知识体系,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重视社会实践经历,为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而不断塑造自己、磨炼自己、发展自己。
完善人格,提高职业道德能力。一个职业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客观评价环境与自我的能力,独立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控制自我,达到情绪、心态平和的能力,积极适应社会、承担责任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主动交往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实践创新的能力,积极应对挫折、充满自信的能力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晓刚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2] 郑航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版.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申继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4]《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http://www.snuol.cn/xyshf/yz/200905/38065.html
[5] 李鸿雁,沈建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新西部》,2009年第18期.
[6] 张彩霞: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个体因素分析及调适,《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6期.
[7] 李逦,孙嘉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