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茶叶贸易与代用茶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xlll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内蒙古 传统茶叶 茶叶贸易 代用茶
  茶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 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 亿。2020 年5 月21 日, 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代用茶属于现代茶产业体系的茶产品中涉及茶与类似茶的制品,是可食用植物器官按照传统茶叶的方式被加工使用的新兴产品。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或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目前我国代用茶产品正在蓬勃兴起,市场产品种类已经超过100 种以上,销量占到传统茶销量的30%。
  一、内蒙古是传统茶叶国际贸易通道与文化交流的纽带
  内蒙古是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通道,是中国汉口通向俄罗斯圣彼得堡“万里茶道”的枢纽性通道段。茶叶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品中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草原上素有“生命之茶”、“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起始于康熙西征噶尔丹(1690 年)的随军贸易,并在清朝时期由旅蒙晋商主导的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 多年。到1862 年《中俄陆路通商条约》签订后,俄商在湖北羊楼洞投资兴建自己的砖茶厂,引入蒸汽机动力的制茶设备,生产能力大增,又获得清政府茶叶半税特权,茶出口产销量曾一度快速增长。茶文化也伴随着经贸活动的繁荣,得以广泛交流与传播,形成了一条“中- 蒙- 俄”文化廊道,有力促进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深了亚欧两大洲文明的交流。但清末以后,俄商逐步垄断贸易,运输通道部分改为水路运输,取代了晋商陆路为主的贸易地位。随后,在沙俄支持下,外蒙古宣布独立,陆路贸易通道逐步被阻断。加之国内持续的战争动乱,万里茶道上的贸易活动逐步衰微。
  2013 年内蒙古发挥“草原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作用,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来自中、蒙、俄三国“万里茶道”沿线31 个城市的代表,在二连浩特签署了《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协议》,倡议由中、蒙、俄三国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4 年10 月在武汉举办的“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上,“万里茶道”中俄两国沿线城市市长、代表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2015 年4月“万里茶道”沿线八省区文物局,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申遗工作开始具体落实,2019 年3 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不仅对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可借机大力发展内蒙古茶叶贸易业务,推进内蒙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转型发展。
  二、内蒙古现代茶叶贸易与产业雏形
  内蒙古年人均饮叶茶消费量超过1 kg,在全国各省区排名中居于前位,主要源于当地奶茶餐饮业中广泛使用青砖茶等边销茶类产品。奶茶几乎是每个蒙古族家庭都离不开的饮品,据调查蒙古族年人均茶消费量高达8 kg左右。长期以来,蒙古族奶茶的正宗用料一直是湖北青砖,逐渐湖南、浙江、四川、云南的一些黑砖也进入了内蒙古市场。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市场需求开始多元化,当地茶叶消费的种类,除了传统边销茶外,其它茶系的产品销量也迅猛增长,需求强劲的种类有茉莉花茶、绿茶、铁观音、普洱等。从2013年开始,在呼和浩特每年举办一届的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挖掘利用“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浓厚的茶文化资源,带动了当地茶流通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培育出了部分茶深加工、代用茶加工、茶叶包装与茶机械、茶具及工艺品相关企业。到2017年底,内蒙古专业化从事茶叶类贸易的在册企业达2700多家。从产业经济角度而言,茶文化与旅游、教育、会议、金融、民宿、餐饮等众多经济产业关联度日益加深。
  三、内蒙古发展代用茶产业的优势与前景
  内蒙古地区没有茶树资源,也不是茶叶原产加工地,历史上没有形成自有独立的传统茶叶加工业体系。但是,不同于传统茶叶产业,在代用茶产业方面,内蒙古突出优势表现为地理区域宽广,生态气候类型多样化,各地特色生物资源蕴藏丰富,且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生态优势。可以依托自然与文化资源优势,建立起自己的“种-加-贸”一体茶产业体系,形成新型产业,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机遇
  内蒙古正在建设“草原新丝路文化带”,传统茶叶贸易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贸易市场与渠道优势,可以直接嫁接到新兴代用茶产业,助推新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的茶叶需求市场,也正在变化,一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代用茶需求正在扩大;二是向保健方向发展,具有保健功能的代用茶,近年来销量迅速增加;三是生态绿色的原始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这些需求变化趋势,是内蒙古代用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 丰富的资源蕴藏与绿色环境条件
  内蒙古地区拥有药用植物2000种以上,具有地方特色及资源优势的药用植物达到80多种(见表),已经进入药食同源目录的药用植物70多种(国家食药局2018年批准列入的共111种)。出于安全考虑,药食两用物质明确限定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名单范围内。目前已经开發出代用茶产品10多种,包括苦荞茶、黄芩茶、金莲花茶、桔梗茶、蒲公英茶、香青兰茶、连翘茶、刺玫花茶、芍药花茶等。此外,内蒙古牧区民间土法加工使用的特色茶产品也达到10多种:黄芩茶、山荆子茶、蒙古莸茶、香青兰茶、地榆茶、达乌里胡枝子茶、罗布麻茶、金莲花茶、角茴香茶、杜李茶、文冠茶、沙蓬茶、山梨茶、本香花茶、山腾茶、艾菊茶、万年蒿茶等。
  (三)成熟的现代化食药加工业体系支撑条件
  代用茶的加工设备,与中药材或部分固体饮料食品的加工设备互相通用,生产技术工艺与质量检验方法也相近。内蒙古在中蒙药材加工领域已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现有中蒙药材加工企业200多家,部分企业加工能力过剩,这为代用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若将本地茶产业加工体系单列进行重点管理,纳入战略新型产业范畴,给予产业政策扶持,可更有力的配合草原新丝路经济文化带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
  (四)完善的中蒙药材技术研发条件
  代用茶新产品开发与中蒙药材及食品的开发研究具有共同的研究体系。目前内蒙古具备了较好的中蒙药材研究基础能力,包括药用植物资源普查、药用植物引种驯化、规范化栽培技术、药用化学成分研究、药理学研究、食品工艺研究等领域,均有完善的产学研体系支撑。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呼和浩特综合试验站统计,截至2018年底,香青兰、黄芩、并头黄芩等20个新型代用茶植物的前期研究任务,已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内蒙古天际绿洲特色生物资源研发中心联合研发完成,并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为代用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内蒙古代用茶产业的发展,需在自治区中长期规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内蒙古已具备的优势条件,遵循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发挥地理标志与特色产业的优势,打造出知名品牌,把控好质量安全,有望在短期内赶超内地省份的发展水平。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大数据技术在支撑重庆市自然资源统计分析的落地应用,包括大数据平台的定位选型、分布式计算环境搭建、空间大数据能力建设、模型扩展,以及在耕地集中连片度统计分析
根据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内蒙古到2035年与国家同步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内蒙古国内生产
普惠性学前教育应是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力求教育公平、实现幼有所育的一种具有开放性质与儿童福利性质的公共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具有追求教育公平、重视可持续性、成本可负
中蒙俄经济走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对于保障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共同的利益追求与目标指向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重要基础,但这一区域的发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针对当前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存在信息繁杂、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筛选出2009—2019年CNKI中国知网所收
草原畜牧业是内蒙古传统支柱产业,也是草原民族世代相传和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方式。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其中良种繁育、家畜诊治、疫情检测及重大动物疫病
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刻画人口流动量,结合时间序列结构断点检测方法与反事实分析范式,探讨了通新高铁开通运营对于通辽市人口流动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效应同时增加了通辽市
随着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的正式开启,周边原住农牧民对他们自己的生产、生活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情况有所担忧。为此,课题组对周边原住农牧民进行了入户调研,提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最早系统阐述富国裕民之道的经济学著作。通过对其著作深刻研读,发现斯密从分工出发引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并从资财划分、"看不见的手"、国家财
通过对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三盟市的调研发现,内蒙古化工行业在宏观就业质量上存在人力资本总量供给不足、人力资本结构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资金使用困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