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讨论公共艺术的热潮一浪接一浪,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雕塑也成为一个关注热点。即使是未受过艺术训练的人,也会对存在于身边的城市雕塑作品有所记认,它是联系大众和艺术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城市雕塑的概念在国内已经为人熟知,总体上它与“景观雕塑”、“环境雕塑”等有着既相通又各有侧重的涵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发展的地域,在其中产生的社会作用已远远超过艺术家的个人活动,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而城市雕塑就是其中一种从社会关系中产生,又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受社会关系制约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公共性是其意义所在,对这个关键点的再思考,对我国城市雕塑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城市雕塑的概念所在:1、城市雕塑应具有较大的空间影响力;2、是公共性项目,具有广泛的参与性;3、城市雕塑应具有鼓舞人心的,或者美化心灵的社会感召力;4、作为特定地域的主体雕塑,城市雕塑应具有相应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指向;5、应用一定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城市雕塑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迎来开端。并且城市雕塑最初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经验匮乏,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广州市为例,70年代末开始,市政府开始着手重建在“文革”中被破坏的雕塑,同时成立“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和雕塑艺术委员会”,开始了统一规划建设城市雕塑事业的步伐。到1990年,全市大中型雕塑总数已达200多座。90年代至今,城市雕塑的发展越来越快,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出现,另一方面粗制滥造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城雕热”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因为城市雕塑已经广泛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相比起博物馆里或私人收藏性质的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是一件置于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公共性是它的一大特征。所有的公众都是接受的对象,既不针对特定的人群,也不是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最近网络评选的“十大丑陋雕塑”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这场关于“美”与“丑”的讨论不仅反映了群众对于中国雕塑发展的一种检验,同时也给予雕塑艺术工作者反思的机会。实际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的发展状态,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关注,连一般的普通市民也非常留心。历史上,公共空间虽然名义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实际上从未真正属于公众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力的集体总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国艺术史中可以找到现代意义层面上的城市雕塑几乎为零,而统治集团下令建制的宫殿、庙宇、陵墓雕塑等却比比皆是。西方也一样,中世纪时,“整体性是西方中世纪文化的特点,建筑、建筑装饰、雕塑和广场都体现出纪念性的和谐统一,与此相对应的是教会、国王、贵族的权力的一致性”。而当社会不断发展,逐渐深层次变化的正是公共空间的支配权力越发地接近公众所有,而不再是少数人所能行使权力的地方了。公共艺术随之遍地开花,譬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雕塑迎来了开端,为广州人民熟知的《五羊石像》,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城雕如雨后春等一般出现,很快成了公共空间中锦上添花的元素。但在城市雕塑日渐发展的时候,人们不得不面对两个问题。一方面,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大众传媒的兴起和消费主义方式的四处传播,使得文化的差异和层次被抹平甚至消除,城雕中一些称不上“艺术”的粗制滥造的东西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加,文化水平的差异,也使得其对艺术品的欣赏力变得参差不齐。
究其原因,因为公共艺术是需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景观艺术,它的公共性需要得到艺术家和群众的共同认可。可以说,一件公共艺术的成败绝对不仅仅在于其作品本身,而很大程度上依赖它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上。这就要求相关决策者和创作者从宏观及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审视环境和雕塑的结合。角色决定雕塑的样式,多数欣赏者往往首先要关注雕塑的内容,然后注意到形式,最后才可能注意它的空间关系。而设计城市雕塑的思考顺序则刚好相反,首先要考虑雕塑和环境的空间关系,一个只习惯以雕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雕塑家是设计不好环境雕塑的。另外,富有责任感和前瞻性的艺术家应该懂得从为子孙后代积累文化财富的角度思考和设计,还要为今后他们的公共艺术留有余地。调和对比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这要求城市雕塑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其中雕塑的尺度和体量也非常重要、敏感,应与环境的相关尺度(如广场、建筑、绿地等空间的比例关系)去设计。追求环境整体的和谐,力求做到多样统一,以雕塑的“点”去衬托环境的“面”,达到整体的丰富和谐。第二,一些遭诟病的城市雕塑,大众普遍反映不能理解它们到底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雕塑的设计理念和内容,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们被动接受,而是应该提供和人们亲近的审美教育。雕塑的现代空间语言艺术,除了注重对民族特色、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之外,使人的活动和环境、雕塑融为一体,也相当重要,这需要艺术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修养。
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要使得它的发展更为合理,能够与社会发展的脚步相适应,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努力。社会应该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建立更为民主的机制,倾听群众所需要的文化诉求,同时也要致力于教育发展,毕竟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雕塑发展所面临的阻碍。而且城市雕塑在选材上和后期维护上也关系着其发展状态。有一些因为维护不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应当问责相关责任人。但作为群众的一员,公民其实更有义务去爱护城市雕塑。现今存在城市角落的雕塑,并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能被当作艺术品来看待,有些人把它们当作公共椅子,有些人把它们当作垃圾箱,有些人在上面乱写乱画,这些乱象使得城雕被破坏,也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发挥到实处,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不仅是上述的一些缺点需要雕塑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克服,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努力,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的付出。
为了与其它艺术形式区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城市雕塑的概念所在:1、城市雕塑应具有较大的空间影响力;2、是公共性项目,具有广泛的参与性;3、城市雕塑应具有鼓舞人心的,或者美化心灵的社会感召力;4、作为特定地域的主体雕塑,城市雕塑应具有相应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指向;5、应用一定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城市雕塑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迎来开端。并且城市雕塑最初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经验匮乏,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广州市为例,70年代末开始,市政府开始着手重建在“文革”中被破坏的雕塑,同时成立“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和雕塑艺术委员会”,开始了统一规划建设城市雕塑事业的步伐。到1990年,全市大中型雕塑总数已达200多座。90年代至今,城市雕塑的发展越来越快,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出现,另一方面粗制滥造的东西也随之而来。“城雕热”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因为城市雕塑已经广泛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相比起博物馆里或私人收藏性质的架上雕塑,城市雕塑是一件置于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公共性是它的一大特征。所有的公众都是接受的对象,既不针对特定的人群,也不是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最近网络评选的“十大丑陋雕塑”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这场关于“美”与“丑”的讨论不仅反映了群众对于中国雕塑发展的一种检验,同时也给予雕塑艺术工作者反思的机会。实际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它的发展状态,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关注,连一般的普通市民也非常留心。历史上,公共空间虽然名义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实际上从未真正属于公众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力的集体总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我们会发现,中国艺术史中可以找到现代意义层面上的城市雕塑几乎为零,而统治集团下令建制的宫殿、庙宇、陵墓雕塑等却比比皆是。西方也一样,中世纪时,“整体性是西方中世纪文化的特点,建筑、建筑装饰、雕塑和广场都体现出纪念性的和谐统一,与此相对应的是教会、国王、贵族的权力的一致性”。而当社会不断发展,逐渐深层次变化的正是公共空间的支配权力越发地接近公众所有,而不再是少数人所能行使权力的地方了。公共艺术随之遍地开花,譬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雕塑迎来了开端,为广州人民熟知的《五羊石像》,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城雕如雨后春等一般出现,很快成了公共空间中锦上添花的元素。但在城市雕塑日渐发展的时候,人们不得不面对两个问题。一方面,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东西方的文化碰撞,大众传媒的兴起和消费主义方式的四处传播,使得文化的差异和层次被抹平甚至消除,城雕中一些称不上“艺术”的粗制滥造的东西开始出现。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加,文化水平的差异,也使得其对艺术品的欣赏力变得参差不齐。
究其原因,因为公共艺术是需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景观艺术,它的公共性需要得到艺术家和群众的共同认可。可以说,一件公共艺术的成败绝对不仅仅在于其作品本身,而很大程度上依赖它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上。这就要求相关决策者和创作者从宏观及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来审视环境和雕塑的结合。角色决定雕塑的样式,多数欣赏者往往首先要关注雕塑的内容,然后注意到形式,最后才可能注意它的空间关系。而设计城市雕塑的思考顺序则刚好相反,首先要考虑雕塑和环境的空间关系,一个只习惯以雕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雕塑家是设计不好环境雕塑的。另外,富有责任感和前瞻性的艺术家应该懂得从为子孙后代积累文化财富的角度思考和设计,还要为今后他们的公共艺术留有余地。调和对比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这要求城市雕塑在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其中雕塑的尺度和体量也非常重要、敏感,应与环境的相关尺度(如广场、建筑、绿地等空间的比例关系)去设计。追求环境整体的和谐,力求做到多样统一,以雕塑的“点”去衬托环境的“面”,达到整体的丰富和谐。第二,一些遭诟病的城市雕塑,大众普遍反映不能理解它们到底想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雕塑的设计理念和内容,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们被动接受,而是应该提供和人们亲近的审美教育。雕塑的现代空间语言艺术,除了注重对民族特色、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之外,使人的活动和环境、雕塑融为一体,也相当重要,这需要艺术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和修养。
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要使得它的发展更为合理,能够与社会发展的脚步相适应,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努力。社会应该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建立更为民主的机制,倾听群众所需要的文化诉求,同时也要致力于教育发展,毕竟提高全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雕塑发展所面临的阻碍。而且城市雕塑在选材上和后期维护上也关系着其发展状态。有一些因为维护不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应当问责相关责任人。但作为群众的一员,公民其实更有义务去爱护城市雕塑。现今存在城市角落的雕塑,并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能被当作艺术品来看待,有些人把它们当作公共椅子,有些人把它们当作垃圾箱,有些人在上面乱写乱画,这些乱象使得城雕被破坏,也导致其无法发挥应有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发挥到实处,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不仅是上述的一些缺点需要雕塑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克服,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努力,有赖于每一个公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