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s表达异常在宫颈癌转移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的早期转移是导致其治疗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全面了解宫颈癌的转移机制至关重要。miRNAs(microRNAs)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分子,主要通过转录调控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RNAs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微血管的形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及细胞骨架重构等多种途径影响宫颈癌的转移。该文就mi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分泌型丛生蛋白(sCLU)、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早产儿脑损伤(BIP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08—2020-10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早产儿脑损伤48例作为脑损伤组,早产儿无脑损伤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分别于生后1h、12h、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sCLU、S-100B蛋白、NSE浓度,通过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脑损伤组患儿出生后1h和12h sCLU、S
类器官是体外构建的一类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的,与体内器官或组织高度相似的三维培养物,它能够模拟细胞所属器官的某些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相关基础研究主要基于细胞和动物模型。心脏类器官是对传统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有效补充,在体外更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人体心脏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使其在疾病机制研究、药物开发、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独特优势。该文主要介绍了心脏类器官作为新一代疾病模型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遗传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类器官技术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