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芬芳 意徜徉 品抒怀 享成功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走进作文,走进生活,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捕捉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感悟、思考,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嗅芬芳”。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徜徉。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描绘精彩。在评价中与学生分享成功,积淀素养。“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一段文字中能捕捉到心灵”。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努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嗅到芬芳,在生活中感悟到精彩,他们的笔下才会“妙笔生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生活;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走进作文,走进生活,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嗅芬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也是最好的写作素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一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记录生活。
  感受作为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得也就越深刻。
  二、让学生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徜徉
  形象生动的课堂会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拓展思路,激发想象。
  在教学写《我的××》时,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记者,回家去采访你要写的人物接触的对象,如你要写《我的爸爸》,你就去采访你的妈妈,问问妈妈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最爱爸爸什么?问问奶奶爷爷,他们心目中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爸爸的童年是怎么渡过的?还可以去采访爸爸的同事,看看爸爸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事的?还可以去接触你的姑姑叔叔,问问他们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有的同学还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询问情况。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加深了亲情之间的融合。孩子的表达就是不一样,有的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爸爸的尊敬和自豪,对爸爸从多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描绘精彩
  教材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文章从主题思想上讲,都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塑造灵魂的名篇,从表现手法上说也是语言美、结构美、情境美的典范之作。所以向教材中的文章学习写作手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的写作“潜意识”,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的状态。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内涵美,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每个人的情感都不不同,只有写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从仿写到创写,在阅读的沃土汲取营养,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丰富起来,学生才能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在评价中与学生分享成功,积淀素养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学生的写作也需要喜悦的体验,这来自于教师鼓励性的评价。
  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和谐人际关系的作文,语言非常优美,我在她的本子上批道:你是快乐的,因为你很单纯;你是迷人的,因为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愿你拥有人生四季:春风的坦荡,夏露的晶莹,秋水的深沉,冬雪的纯洁。愿你拥有一切。这位同学在谈到自己读这则批语的感受时说:“刹那间,我觉得鼻子酸酸的,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那一刻的心情。清新的语句,优美的词汇,我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就是老师的评语吗?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心里话,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对话吗?”一则评语竟能引起这样强烈的共鸣!这种因文而异,充满智慧,富有感情的评语,让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情趣和快乐。
  这就是一种分享,对文字的分享,对成功的分享,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积淀素养的目的。
  “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一段文字中能捕捉到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努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嗅到芬芳,在生活中感悟到精彩,那么他们的笔下才真的会“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自学能力是学生所有能力当中最基本的能力。学生只有学会自学,才能懂得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深入学习、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如何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的构成。在英语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远远比单纯知识的灌输有意义。  关键词:初中英语;自主学习;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
情境教学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在连续的情境中,能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充分理解了这种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故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境教学法,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中流连忘返,快乐地思考着数学问题,课堂气氛轻松、热烈、融洽,成功地弥补了第一次教学时留下的遗憾。  改进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定位学情,科学引入 
摘 要:语文学习主要靠阅读积累,作文更离不开积累。要扩大阅读积累量,丰富、扩展生活面,增加语言、生活积累。利用文内词语,发展语言。利用想象,拓展语言。学会观察的方法,学生积极获取素材,对写作方法进行指导。  关键词: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升华语言  小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教师常常为学生如何完成每个单元的作文绞尽脑汁,学生写作文也是束手无策……教师总以为学生没有好的生活素材。经过数年的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主动地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智力上的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中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他们的存在成为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  关键词:学困生;师生关系;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他们体验不到成功、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受到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尝试着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疑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并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想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希望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建构和良性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深度学习。如何通过解构合作学习课堂,探索其有效性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这种课堂学习方式,最终改善学生合作学习的效度和深度呢?课堂观察为教师对合作学习课堂的分析提供了“支架”。通过课堂观察,既可以改善学生的合作学习,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文化。  关键词:课堂观察;合作
摘 要:2012年9月武鸣县城厢镇中心校在全镇中小学校进行了以“阳光校园·快乐课堂”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校园和课堂都呈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镇中心校努力推行“快乐课堂”模式:创设情境-快乐起航、明确目标-快乐出发、快乐探究-合作交流、快乐展示-分享智慧、快乐收获-体验成功!  关键词: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传授学法,要让学生善于学习。这样教师教之有方,学生学之有法,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在巩固练习部分做“想想做做第3题”时,先让学生读题,随即教师抛出问题“为了准确涂色,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几次的试教,教师由一开始的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分数来平均分一分,再涂色,进而细化到这次上课时引
摘 要: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老师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及深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历史;提问;对话  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这就是我们华夏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了解知道我们的历史,我觉得只是每一个
《泰晤士高等教育》于今年10月1日发布了2014~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连续4年蝉联榜首,中国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入前50名,复旦大学首次进入前200强,排名193位,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那么世界大学的排名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又为何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呢?  自2004年11月起,《泰晤士高等教育》每年与英国一家专门负责教育及升学就业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