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走进作文,走进生活,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捕捉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感悟、思考,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嗅芬芳”。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徜徉。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描绘精彩。在评价中与学生分享成功,积淀素养。“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一段文字中能捕捉到心灵”。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努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嗅到芬芳,在生活中感悟到精彩,他们的笔下才会“妙笔生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生活;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走进作文,走进生活,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嗅芬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也是最好的写作素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一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记录生活。
感受作为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得也就越深刻。
二、让学生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徜徉
形象生动的课堂会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拓展思路,激发想象。
在教学写《我的××》时,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记者,回家去采访你要写的人物接触的对象,如你要写《我的爸爸》,你就去采访你的妈妈,问问妈妈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最爱爸爸什么?问问奶奶爷爷,他们心目中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爸爸的童年是怎么渡过的?还可以去采访爸爸的同事,看看爸爸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事的?还可以去接触你的姑姑叔叔,问问他们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有的同学还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询问情况。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加深了亲情之间的融合。孩子的表达就是不一样,有的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爸爸的尊敬和自豪,对爸爸从多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描绘精彩
教材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文章从主题思想上讲,都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塑造灵魂的名篇,从表现手法上说也是语言美、结构美、情境美的典范之作。所以向教材中的文章学习写作手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的写作“潜意识”,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的状态。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内涵美,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每个人的情感都不不同,只有写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从仿写到创写,在阅读的沃土汲取营养,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丰富起来,学生才能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在评价中与学生分享成功,积淀素养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学生的写作也需要喜悦的体验,这来自于教师鼓励性的评价。
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和谐人际关系的作文,语言非常优美,我在她的本子上批道:你是快乐的,因为你很单纯;你是迷人的,因为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愿你拥有人生四季:春风的坦荡,夏露的晶莹,秋水的深沉,冬雪的纯洁。愿你拥有一切。这位同学在谈到自己读这则批语的感受时说:“刹那间,我觉得鼻子酸酸的,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那一刻的心情。清新的语句,优美的词汇,我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就是老师的评语吗?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心里话,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对话吗?”一则评语竟能引起这样强烈的共鸣!这种因文而异,充满智慧,富有感情的评语,让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情趣和快乐。
这就是一种分享,对文字的分享,对成功的分享,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积淀素养的目的。
“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一段文字中能捕捉到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努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嗅到芬芳,在生活中感悟到精彩,那么他们的笔下才真的会“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生活;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走进作文,走进生活,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嗅芬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也是最好的写作素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一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记录生活。
感受作为认知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新的起点。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有独特的生活感受,写出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得也就越深刻。
二、让学生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徜徉
形象生动的课堂会点燃学生创作的火花,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拓展思路,激发想象。
在教学写《我的××》时,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记者,回家去采访你要写的人物接触的对象,如你要写《我的爸爸》,你就去采访你的妈妈,问问妈妈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最爱爸爸什么?问问奶奶爷爷,他们心目中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爸爸的童年是怎么渡过的?还可以去采访爸爸的同事,看看爸爸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事的?还可以去接触你的姑姑叔叔,问问他们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有的同学还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询问情况。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加深了亲情之间的融合。孩子的表达就是不一样,有的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爸爸的尊敬和自豪,对爸爸从多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描绘精彩
教材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文章从主题思想上讲,都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塑造灵魂的名篇,从表现手法上说也是语言美、结构美、情境美的典范之作。所以向教材中的文章学习写作手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的写作“潜意识”,把他们的意识活动由潜藏状态推进到激活、奔突的状态。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内涵美,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每个人的情感都不不同,只有写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要说的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从仿写到创写,在阅读的沃土汲取营养,丰富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丰富起来,学生才能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四、在评价中与学生分享成功,积淀素养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学生的写作也需要喜悦的体验,这来自于教师鼓励性的评价。
有位学生写了一篇和谐人际关系的作文,语言非常优美,我在她的本子上批道:你是快乐的,因为你很单纯;你是迷人的,因为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愿你拥有人生四季:春风的坦荡,夏露的晶莹,秋水的深沉,冬雪的纯洁。愿你拥有一切。这位同学在谈到自己读这则批语的感受时说:“刹那间,我觉得鼻子酸酸的,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那一刻的心情。清新的语句,优美的词汇,我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就是老师的评语吗?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心里话,我们需要的不正是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对话吗?”一则评语竟能引起这样强烈的共鸣!这种因文而异,充满智慧,富有感情的评语,让学生体验到了写作的情趣和快乐。
这就是一种分享,对文字的分享,对成功的分享,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积淀素养的目的。
“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一段文字中能捕捉到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思考,不断努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嗅到芬芳,在生活中感悟到精彩,那么他们的笔下才真的会“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