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妈祖,原型为福建莆田林氏之女林默(960-987年)。北宋初年,林默作为海上守护神的形象出现,之后经过历代加封成为“天妃”“天后”。“妈祖”一名为民间对林默的尊称,是全球华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
唐安史之乱后,造成了藩镇割据、边疆不稳的局面,吐蕃趁机占据河西地区,中原通往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受阻。由于动乱,北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杭州已成为繁荣的都市,钱塘江、杭州湾“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东南沿海的闽国(现福建一带),在“开闽三王”及其后代的领导下,大力建设福州甘棠港、泉州港,成为海上丝路的开拓者。
然而,随着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海难也频繁發生,人们对于大海的畏惧也逐渐加深——除了要应对阴晴不定的海上风暴,更要时刻防范猖獗的海盗。此时,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女性形象出现,成为渔民、商贾的保护神。
这位女性便是妈祖,从北宋初年至今的千年里,她始终承担着海上丝路保护神的使命,影响范围遍及全球。
妈祖是有真人原型的,其原型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现在大多认为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林姓在福建莆田地区是名门望族,据说林默是唐代望族九牧林氏的后裔。她的父亲叫林惟悫(音同却),曾任都巡检,统兵驻防福建沿海地区。公元959年,年过四十的林惟悫,已有子嗣一男五女,但是他总是觉得一子单弱,就特别希望再得一男孩,以保证林家香火旺盛,因此朝夕焚香祈祷。某一天的夜晚,观音显灵,出现在林惟悫妻子王氏的梦中,给王氏一个药丸,说服下药丸,就如所愿。王氏醒来后,果然怀孕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王氏怀胎十月,生下了一个“一声不哭”的小姑娘。林惟悫见小女儿如此恬静,就给她取名为“默”。林默一出生就不平凡:相传,在她出生的那个傍晚,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照射着土地变紫,散发出祥光异香。林惟悫夫妇见状,意识到这个女婴并非等闲之辈,也就越发疼爱。
随着年龄增长,林默更显示出不凡之处。她8岁入私塾读书,悉解文义;10岁左右,她就喜欢拜佛,每天晨晚,都会把供奉佛菩萨的香烛及供品摆好,叫母亲一同礼佛诵经;她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时常在海边观测天象风云。
不过,真正令林默在福建莆田一带出名的,是她“慈善大使”的身份。林默从小就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业,矢志不嫁,连父母都无可奈何。她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还帮助乡民收鬼、救灾、除怪等,几乎无所不能,所以史籍又记载她“为巫女,会巫术”。尤其让渔民感激的,是她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
传说林默16岁时,她的父亲与兄长出海经商。一日,林默在家织布,突然闭目神游,脑中出现了海上狂风大作的画面,很快她就花容惨变,手拿着梭,脚踏机轴,闭眼冥想,看到父兄遇上了大风浪。母亲见她痛苦不堪,赶忙摇醒她。林默醒来时失手弄掉了梭,她见梭落地,大哭着说:“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就有乡民来报,果然如此。
经过这次劫难,林默更加致力于保护渔民、船民,她经常驾船守在湄洲岛与大陆之间海峡的礁石附近,帮助、指挥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有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黑浪滔天,船只无法进港,情急之下,林默竟然将自己家的房屋点燃,让熊熊大火为船只引航……
久而久之,林默的名声从莆田传遍了福建,人们都说在湄洲岛上有一位“仙女”,有她的庇佑,出海的人就能时刻避风浪、保平安。因此,渔民、船民们又亲切地称她为“龙女”“神女”。
随着林默的声望越来越盛,关于她的传说也越来越神,福建沿海到处流传着她“治瘟疫”“降海怪”的故事。公元987年,在一次救援行动中,林默不幸遇难,年仅28岁。莆田乡民悲恸不已,都不愿相信“龙女”罹难。于是,就有人说林默并非遭遇不幸,而是羽化成仙,继续在“天上”保佑着海上的平安。
至今在福建各地,仍然传诵这这样的故事。987年九月初八,重阳节的前一天,林默突然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皆以为她要登高远眺。第二天早上,林默焚香诵经之后,告别父母和姐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乡亲们还听到天上有音乐之声,忽见林默白衣飘飘,羽化升天。不久后,有人看到林默穿红衣飞驰在海上,到处救人,便更加相信她得道成仙的传说。现在福建很多地方的老人还有穿红裤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她。
后来,在林默出生的地方,湄洲岛的乡民建造了庙堂,尊她为“通灵神女”,出海或者逢重要节日时都来祭祀她。1086年,在离湄洲岛几百里的宁海圣墩村(现福建莆田兴化湾附近),夜间经常有光显现。有渔民特意去看,只发现了一截枯枝有光焰,就拿回家了,但是第二天起来一看,这截枯枝竟然又回到了原处。相传当晚林默给圣墩村的所有村民都托了一个同样的梦,说:“我乃湄洲神女,那截枯枝就是凭据,你们应该在圣墩给我建庙,以便我保佑你们。”父老乡亲大为惊异,就给她建了个庙,从此无论是水旱还是疾病,或是消除海盗等等,有求必应。这个圣墩庙至今仍在,它是妈祖信仰由湄洲岛传到沿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大步。海上来往的商船由此经常来庙里祈祷,信仰神女林默的人越发多了起来。 虽然林默在民间早已是大名鼎鼎的神女,但真正让她成为官方神祇的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奉命出使高丽的路允迪。据记载,路允迪等人在东海遭遇了风浪,一共8条船,倾覆7条,只有路允迪乘坐的船只,有女神在桅杆上,“为旋舞状”,才躲过一劫。惊魂未定的路允迪就问同行的人,有个叫李振的福建小官就告诉他这是圣墩庙的神女。路允迪回去后奏陈此事,宋徽宗特赐莆田宁海圣墩庙庙额为“顺济”。这是官方对林默的第一次封授。
古代国家为了规范神仙的名号,并强调国家的正统权力,一般要以政府的名义封神,宋代尤其盛行。而宋代又将神灵分为男性神、女性神和道教仙真三个系统,女性神初封夫人,再封妃,后面再二字二字地加封,加到八字为止。林默最初被封为“顺济夫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被封为“灵惠夫人”,之后逐渐累加,甚至突破了八字上限到十字,于1256年,被南宋理宗封为“灵惠显济嘉应协正善庆妃”。
事实上,每一次的封授背后,都有林默的灵验事迹。1167年,有股海盗作乱,且十分狡猾,官兵无法捕捉。但某天,这股海盗竟然迷迷糊糊地跑到圣墩庙前束手就擒。大家觉得这很神,南宋孝宗就加封林默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宋代之后,林默的影响力从福建沿海扩展至全国。元代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南粮北运。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政府更加重视海神的封授和祭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廷封林默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将其封号增至十二字,这是林默第一次被封为“天妃”。此后元朝的每次加封,几乎都有“护国”二字,也表明政府重视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而“天妃”的庙宇也从闽粤一代扩展到了山东、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
到了明代,由于海禁,对林默的加封骤然减少。不过,当时福建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林默神女的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广泛地在海外传播。那时的人们亲切地称林默为“娘妈”(东南沿海人对女性的尊称),后来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常称的“妈祖”。关于“妈祖”这个广泛的民间称呼,还有个奇特的说法,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曾说:“如果偶遇风浪危急,大喊‘妈祖’,则妈祖就会披发而来,立马见效;若大喊‘天妃’,则天妃还得好好打扮一番,穿成天妃的样儿才能来,这就耽误事儿了。”
永乐七年,为保佑郑和下西洋,明朝廷又封林默为“护國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南京修 “弘仁普济天妃之宫”。这是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天妃庙。
到了清代,因为经济发展,政府重视,海上神女的信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1680年,为收复台湾,康熙帝封林默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收复台湾后,又有“天后”之封。“天后”的封授使得神女林默到了与“天帝”比肩的地步。经过累次加封,到同治十一年(1873年),天后的封号竟然已到了62字。
林默作为海上女神的形象,是被层累地建构起来的。在官方褒封体系中,她由夫人变为妃再变为天妃,最后为天后,这是皇权社会的缩影,也是“母仪天下”的定位;在民间,则是由神女变为娘妈,最后变为妈祖,是一个亲民的类似于母亲形象的定位,两个定位是相辅相成的。
明清至今,妈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共同信仰之一。澳门就是“先有妈阁(妈祖庙),后有澳门”,据说当初葡萄牙侵略者不知道澳门的地名,就以当地的妈阁庙名来命名;香港的妈祖信仰也极盛,全岛的妈祖庙就有50座,每天吸引着大批香客前来;台湾更是各地都有天后宫,其中云林北港的朝天宫为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
如今,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这些妈祖庙位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美国和日本等,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人信仰。可以说,妈祖不仅仅是千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海上保护神,更是将全球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
唐安史之乱后,造成了藩镇割据、边疆不稳的局面,吐蕃趁机占据河西地区,中原通往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受阻。由于动乱,北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经济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杭州已成为繁荣的都市,钱塘江、杭州湾“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东南沿海的闽国(现福建一带),在“开闽三王”及其后代的领导下,大力建设福州甘棠港、泉州港,成为海上丝路的开拓者。
然而,随着海上活动的日益频繁,海难也频繁發生,人们对于大海的畏惧也逐渐加深——除了要应对阴晴不定的海上风暴,更要时刻防范猖獗的海盗。此时,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女性形象出现,成为渔民、商贾的保护神。
这位女性便是妈祖,从北宋初年至今的千年里,她始终承担着海上丝路保护神的使命,影响范围遍及全球。
民间龙女
妈祖是有真人原型的,其原型叫林默,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现在大多认为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林姓在福建莆田地区是名门望族,据说林默是唐代望族九牧林氏的后裔。她的父亲叫林惟悫(音同却),曾任都巡检,统兵驻防福建沿海地区。公元959年,年过四十的林惟悫,已有子嗣一男五女,但是他总是觉得一子单弱,就特别希望再得一男孩,以保证林家香火旺盛,因此朝夕焚香祈祷。某一天的夜晚,观音显灵,出现在林惟悫妻子王氏的梦中,给王氏一个药丸,说服下药丸,就如所愿。王氏醒来后,果然怀孕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王氏怀胎十月,生下了一个“一声不哭”的小姑娘。林惟悫见小女儿如此恬静,就给她取名为“默”。林默一出生就不平凡:相传,在她出生的那个傍晚,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照射着土地变紫,散发出祥光异香。林惟悫夫妇见状,意识到这个女婴并非等闲之辈,也就越发疼爱。
随着年龄增长,林默更显示出不凡之处。她8岁入私塾读书,悉解文义;10岁左右,她就喜欢拜佛,每天晨晚,都会把供奉佛菩萨的香烛及供品摆好,叫母亲一同礼佛诵经;她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时常在海边观测天象风云。
不过,真正令林默在福建莆田一带出名的,是她“慈善大使”的身份。林默从小就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业,矢志不嫁,连父母都无可奈何。她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还帮助乡民收鬼、救灾、除怪等,几乎无所不能,所以史籍又记载她“为巫女,会巫术”。尤其让渔民感激的,是她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
传说林默16岁时,她的父亲与兄长出海经商。一日,林默在家织布,突然闭目神游,脑中出现了海上狂风大作的画面,很快她就花容惨变,手拿着梭,脚踏机轴,闭眼冥想,看到父兄遇上了大风浪。母亲见她痛苦不堪,赶忙摇醒她。林默醒来时失手弄掉了梭,她见梭落地,大哭着说:“父亲得救,哥哥死了!”不久就有乡民来报,果然如此。
经过这次劫难,林默更加致力于保护渔民、船民,她经常驾船守在湄洲岛与大陆之间海峡的礁石附近,帮助、指挥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有一天晚上,狂风大作,黑浪滔天,船只无法进港,情急之下,林默竟然将自己家的房屋点燃,让熊熊大火为船只引航……
久而久之,林默的名声从莆田传遍了福建,人们都说在湄洲岛上有一位“仙女”,有她的庇佑,出海的人就能时刻避风浪、保平安。因此,渔民、船民们又亲切地称她为“龙女”“神女”。
死后成仙
随着林默的声望越来越盛,关于她的传说也越来越神,福建沿海到处流传着她“治瘟疫”“降海怪”的故事。公元987年,在一次救援行动中,林默不幸遇难,年仅28岁。莆田乡民悲恸不已,都不愿相信“龙女”罹难。于是,就有人说林默并非遭遇不幸,而是羽化成仙,继续在“天上”保佑着海上的平安。
至今在福建各地,仍然传诵这这样的故事。987年九月初八,重阳节的前一天,林默突然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皆以为她要登高远眺。第二天早上,林默焚香诵经之后,告别父母和姐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乡亲们还听到天上有音乐之声,忽见林默白衣飘飘,羽化升天。不久后,有人看到林默穿红衣飞驰在海上,到处救人,便更加相信她得道成仙的传说。现在福建很多地方的老人还有穿红裤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她。
后来,在林默出生的地方,湄洲岛的乡民建造了庙堂,尊她为“通灵神女”,出海或者逢重要节日时都来祭祀她。1086年,在离湄洲岛几百里的宁海圣墩村(现福建莆田兴化湾附近),夜间经常有光显现。有渔民特意去看,只发现了一截枯枝有光焰,就拿回家了,但是第二天起来一看,这截枯枝竟然又回到了原处。相传当晚林默给圣墩村的所有村民都托了一个同样的梦,说:“我乃湄洲神女,那截枯枝就是凭据,你们应该在圣墩给我建庙,以便我保佑你们。”父老乡亲大为惊异,就给她建了个庙,从此无论是水旱还是疾病,或是消除海盗等等,有求必应。这个圣墩庙至今仍在,它是妈祖信仰由湄洲岛传到沿海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大步。海上来往的商船由此经常来庙里祈祷,信仰神女林默的人越发多了起来。 虽然林默在民间早已是大名鼎鼎的神女,但真正让她成为官方神祇的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奉命出使高丽的路允迪。据记载,路允迪等人在东海遭遇了风浪,一共8条船,倾覆7条,只有路允迪乘坐的船只,有女神在桅杆上,“为旋舞状”,才躲过一劫。惊魂未定的路允迪就问同行的人,有个叫李振的福建小官就告诉他这是圣墩庙的神女。路允迪回去后奏陈此事,宋徽宗特赐莆田宁海圣墩庙庙额为“顺济”。这是官方对林默的第一次封授。
古代国家为了规范神仙的名号,并强调国家的正统权力,一般要以政府的名义封神,宋代尤其盛行。而宋代又将神灵分为男性神、女性神和道教仙真三个系统,女性神初封夫人,再封妃,后面再二字二字地加封,加到八字为止。林默最初被封为“顺济夫人”,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被封为“灵惠夫人”,之后逐渐累加,甚至突破了八字上限到十字,于1256年,被南宋理宗封为“灵惠显济嘉应协正善庆妃”。
事实上,每一次的封授背后,都有林默的灵验事迹。1167年,有股海盗作乱,且十分狡猾,官兵无法捕捉。但某天,这股海盗竟然迷迷糊糊地跑到圣墩庙前束手就擒。大家觉得这很神,南宋孝宗就加封林默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华人的共同信仰
宋代之后,林默的影响力从福建沿海扩展至全国。元代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南粮北运。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政府更加重视海神的封授和祭祀。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廷封林默为“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将其封号增至十二字,这是林默第一次被封为“天妃”。此后元朝的每次加封,几乎都有“护国”二字,也表明政府重视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能。而“天妃”的庙宇也从闽粤一代扩展到了山东、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
到了明代,由于海禁,对林默的加封骤然减少。不过,当时福建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林默神女的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广泛地在海外传播。那时的人们亲切地称林默为“娘妈”(东南沿海人对女性的尊称),后来逐渐演化为我们今天常称的“妈祖”。关于“妈祖”这个广泛的民间称呼,还有个奇特的说法,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曾说:“如果偶遇风浪危急,大喊‘妈祖’,则妈祖就会披发而来,立马见效;若大喊‘天妃’,则天妃还得好好打扮一番,穿成天妃的样儿才能来,这就耽误事儿了。”
永乐七年,为保佑郑和下西洋,明朝廷又封林默为“护國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南京修 “弘仁普济天妃之宫”。这是第一个国家意义上的天妃庙。
到了清代,因为经济发展,政府重视,海上神女的信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1680年,为收复台湾,康熙帝封林默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在收复台湾后,又有“天后”之封。“天后”的封授使得神女林默到了与“天帝”比肩的地步。经过累次加封,到同治十一年(1873年),天后的封号竟然已到了62字。
林默作为海上女神的形象,是被层累地建构起来的。在官方褒封体系中,她由夫人变为妃再变为天妃,最后为天后,这是皇权社会的缩影,也是“母仪天下”的定位;在民间,则是由神女变为娘妈,最后变为妈祖,是一个亲民的类似于母亲形象的定位,两个定位是相辅相成的。
明清至今,妈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共同信仰之一。澳门就是“先有妈阁(妈祖庙),后有澳门”,据说当初葡萄牙侵略者不知道澳门的地名,就以当地的妈阁庙名来命名;香港的妈祖信仰也极盛,全岛的妈祖庙就有50座,每天吸引着大批香客前来;台湾更是各地都有天后宫,其中云林北港的朝天宫为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
如今,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信奉者近2亿人。这些妈祖庙位于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美国和日本等,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人信仰。可以说,妈祖不仅仅是千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海上保护神,更是将全球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