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球训练课中普遍会出现疲劳的现象,影响网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如何在网球训练课中使运动员的机能保持良好的状态,避免或推迟疲劳的到来,是目前网球教练员和运动员值得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的原理,结合网球训练的实践,着重对网球训练课疲劳的产生与消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网球 疲劳 消除
一、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的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的强度。
按照疲劳发生的内在本质可以分为心理性疲劳(精神疲劳)、生理性疲劳(身体疲劳),生理性疲劳又可以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按照身体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系统疲劳、呼吸系统疲劳;
按照疲劳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疲劳、急性疲劳、过度紧张过度训练,过度疲劳;
在网球运动运动中的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表现是什么呢?
(一)训练计划和训练量的安排不当是造成疲劳的原因
1.教练员没有针对运动员的特点,科学的制订训练计划,即没有遵循周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及赛前训练计划相结合的训练原则进行合理的训练。
2.在训练中缺乏对运动员机能的研究,有的甚至在训练课中想到哪,就练到哪,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无法掌握,训练没有计划可循。
3.强调大运动量和大运动强度的训练,忽视合理安排训练课的内容和时间分配,没有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调节。
4.长期而紧张的训练,运动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机体运动机能受到影响。
(二)体内供能的变化是产生疲劳的原因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
1.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使人体肌肉的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下降,机体产生疲劳。
2.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体内肌糖原逐渐消耗,当肌糖原储量低于原储量的20%时,运动的速度、力量、耐力和反应能力减弱,当肌糖原耗竭时,则筋疲力尽,机体产生疲劳。
3.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使人体大脑r—氨基丁酸增多,大脑的兴奋性降低,大脑中枢产生疲劳。
4.长时间的力竭运动,使人体大脑血糖量下降(根据报导114min 的运动达到疲惫状态时,血糖减少30%左右),大脑血糖减少影响大脑正常的能量供应而引起中枢神经疲劳。
5.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尤其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剧烈的训练,人体体液减少和无机盐丢失,当体液减少达体重3%时运动能力明显下降,10%时将造成代谢紊乱,运动能力受影响,在
运动时排汗势必伴有盐份的丢失,人体血液渗透压,神经肌肉的兴奋等受影响,也会导致疲劳的产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时间运动训练疲劳的产生与训练计划,训练量,课的合理安排以及体内能量所发生的变化有关。因此,针对网球训练课中运动员产生疲劳的现象,要如何去解决呢?
二、解决网球训练课运动员产生疲劳的方法
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对训练的可持续性和训练的质量有重大意义。主要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1]。在这方面早在1950年已经提出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打破。在恢复期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功能。在这方面目前主要应用Selye提出的应激学说。
(一)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训练和教学时一定注意运用放松手段进行放松,活动性手段用转换活动方式来消除疲劳,也称积极性休息。
(二)营养学手段
运动后要合理的搭配能源物质,因为在运动中消耗很多能量,因此要补充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三)心理学手段
心理学手段较多,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运动员进行催眠告诉运动员在催眠中放松自己,主要包括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气功、心理诱导法、神经肌肉训练法、生物反馈训练法等,但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四)医学和生物学手段:
1)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保证必需的营养;3)按摩;4)沐浴;5)针灸;6)药物疗法;7)氧气和负离子吸入法;8)电疗法;9)物理疗法;10)重视医务监督,加强医務监督也是保证科学训练的基本手段。
(五)中医药抗疲劳
中医认为运动疲劳与中医的脾虚、肾虚以及脾肾双虚相关。故普遍用补益的方法(如补脾、补肾、或脾肾双补、或补气壮阳、或滋阴补血等)或兼以活血化瘀。运用中药补剂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的补剂:生脉散、强身祛疲丸、去疲劳糖浆、保健饮料(“十佳”、“高效强力饮”、“健力宝猕猴桃”等。)同时也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不宜单纯施以补剂,而应重在调理,因此以理气,补益立法,以疏为补,寓疏于补。
(六)情景放松法
运动后听一些十分轻柔的音乐,将自己置于可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三、小结及建议
运动性疲劳是训练中必然发生的运动技能变化过程。注意:减少疲劳的连续积累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关键。中枢、外周部位代谢的紊乱可能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机制。网球教练员应了解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掌握预防和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要根据网球运动性疲劳具有的特点,把握网球运动的规律,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平衡营养、整理活动、中医药、按摩、理疗、音乐疗法)进行身体机能的调整,达到消除、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新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2(3):161.
[2]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欧阳萍.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24-326.
[4]毛亚杰,周蔷.对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5]刘燕萍.运动性疲劳及其机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46-47.
关键词:网球 疲劳 消除
一、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的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的强度。
按照疲劳发生的内在本质可以分为心理性疲劳(精神疲劳)、生理性疲劳(身体疲劳),生理性疲劳又可以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按照身体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系统疲劳、呼吸系统疲劳;
按照疲劳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疲劳、急性疲劳、过度紧张过度训练,过度疲劳;
在网球运动运动中的运动性疲劳的原因、表现是什么呢?
(一)训练计划和训练量的安排不当是造成疲劳的原因
1.教练员没有针对运动员的特点,科学的制订训练计划,即没有遵循周训练计划、阶段性训练计划及赛前训练计划相结合的训练原则进行合理的训练。
2.在训练中缺乏对运动员机能的研究,有的甚至在训练课中想到哪,就练到哪,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无法掌握,训练没有计划可循。
3.强调大运动量和大运动强度的训练,忽视合理安排训练课的内容和时间分配,没有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调节。
4.长期而紧张的训练,运动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机体运动机能受到影响。
(二)体内供能的变化是产生疲劳的原因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表明:
1.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使人体肌肉的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下降,机体产生疲劳。
2.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体内肌糖原逐渐消耗,当肌糖原储量低于原储量的20%时,运动的速度、力量、耐力和反应能力减弱,当肌糖原耗竭时,则筋疲力尽,机体产生疲劳。
3.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使人体大脑r—氨基丁酸增多,大脑的兴奋性降低,大脑中枢产生疲劳。
4.长时间的力竭运动,使人体大脑血糖量下降(根据报导114min 的运动达到疲惫状态时,血糖减少30%左右),大脑血糖减少影响大脑正常的能量供应而引起中枢神经疲劳。
5.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尤其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剧烈的训练,人体体液减少和无机盐丢失,当体液减少达体重3%时运动能力明显下降,10%时将造成代谢紊乱,运动能力受影响,在
运动时排汗势必伴有盐份的丢失,人体血液渗透压,神经肌肉的兴奋等受影响,也会导致疲劳的产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时间运动训练疲劳的产生与训练计划,训练量,课的合理安排以及体内能量所发生的变化有关。因此,针对网球训练课中运动员产生疲劳的现象,要如何去解决呢?
二、解决网球训练课运动员产生疲劳的方法
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对训练的可持续性和训练的质量有重大意义。主要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1]。在这方面早在1950年已经提出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打破。在恢复期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功能。在这方面目前主要应用Selye提出的应激学说。
(一)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训练和教学时一定注意运用放松手段进行放松,活动性手段用转换活动方式来消除疲劳,也称积极性休息。
(二)营养学手段
运动后要合理的搭配能源物质,因为在运动中消耗很多能量,因此要补充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三)心理学手段
心理学手段较多,可以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运动员进行催眠告诉运动员在催眠中放松自己,主要包括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气功、心理诱导法、神经肌肉训练法、生物反馈训练法等,但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四)医学和生物学手段:
1)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保证必需的营养;3)按摩;4)沐浴;5)针灸;6)药物疗法;7)氧气和负离子吸入法;8)电疗法;9)物理疗法;10)重视医务监督,加强医務监督也是保证科学训练的基本手段。
(五)中医药抗疲劳
中医认为运动疲劳与中医的脾虚、肾虚以及脾肾双虚相关。故普遍用补益的方法(如补脾、补肾、或脾肾双补、或补气壮阳、或滋阴补血等)或兼以活血化瘀。运用中药补剂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的补剂:生脉散、强身祛疲丸、去疲劳糖浆、保健饮料(“十佳”、“高效强力饮”、“健力宝猕猴桃”等。)同时也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不宜单纯施以补剂,而应重在调理,因此以理气,补益立法,以疏为补,寓疏于补。
(六)情景放松法
运动后听一些十分轻柔的音乐,将自己置于可有利于疲劳的恢复。
三、小结及建议
运动性疲劳是训练中必然发生的运动技能变化过程。注意:减少疲劳的连续积累是保证训练效果的关键。中枢、外周部位代谢的紊乱可能是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机制。网球教练员应了解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掌握预防和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要根据网球运动性疲劳具有的特点,把握网球运动的规律,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平衡营养、整理活动、中医药、按摩、理疗、音乐疗法)进行身体机能的调整,达到消除、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新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2(3):161.
[2]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欧阳萍.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24-326.
[4]毛亚杰,周蔷.对恢复运动性疲劳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9)
[5]刘燕萍.运动性疲劳及其机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