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能力是人的一种最宝贵的素质,每一个正常人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潜力。创造潜力的开发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合理想象,获取和领悟文本中的智慧和情感的内涵;要引导学生跳文本,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并不断创造、产生新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如何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求异,训练发散思维
多年来,语文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着力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出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环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思维的价值。具体说来,一是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宜。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积极思考回答。二是问题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如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全猴拱伏无违,拜石猴为‘千岁大王’,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石猴无愧这个称号’(2)众猴为什么不能成为猴王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引发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且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敢问,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不要人云亦云。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扩充想象。扩充想像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引导求异,训练发散思维
多年来,语文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教辅资料的束缚,着力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出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带入一种特定的问题环境,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思维的价值。具体说来,一是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宜。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积极思考回答。二是问题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如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全猴拱伏无违,拜石猴为‘千岁大王’,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石猴无愧这个称号’(2)众猴为什么不能成为猴王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引发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且发现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敢问,鼓励学生质疑,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不要人云亦云。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扩充想象。扩充想像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在思维训练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