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过年”。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到农历腊月的最末一日便出来作恶。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用贴红纸、燃烛光、放爆竹赶跑了“年”。于是,民间便有了春节贴对联、点灯守岁、燃放爆竹的习俗。
除夕,又称“年三十”。在我国传统风俗中,过年的庆祝活动就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前要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除夕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守岁等。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另外,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赏灯会等习俗。
燃爆竹
据古代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宋代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了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南宋开始出现了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中有:“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诗《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俗称“二踢脚”。
拜年送名片
古时,倘若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即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馈春盘
古代在立春有吃春盘的风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把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菜食用,故称“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类似于今天人们常食的春卷。《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鞭春牛
鞭春牛,俗称打春牛。这一习俗兴起于西周,汉唐时相沿成习。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寓意。后来这一迎春仪式演化为盛大的歌舞联欢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做伴,取意“万象更新”。
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我国汉代就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在唐代,长安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可一年中有三天例外,那就是元宵节前后,只有这三天晚上准许百姓上街通宵游玩,观赏各式灯火。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了长安城正月十五晚上的热闹情景。
猜灯谜
猜灯谜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据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编写)
王弘力(1927-),天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了多部连环画,其中《十五贯》《天仙配》等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一等奖。
除夕,又称“年三十”。在我国传统风俗中,过年的庆祝活动就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前要祭灶、祭祖、 扫除污秽。除夕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守岁等。正月初一,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另外,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赏灯会等习俗。
燃爆竹
据古代志怪小说集《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宋代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了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南宋开始出现了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中有:“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诗《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俗称“二踢脚”。
拜年送名片
古时,倘若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即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馈春盘
古代在立春有吃春盘的风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把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的蔬菜食用,故称“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类似于今天人们常食的春卷。《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鞭春牛
鞭春牛,俗称打春牛。这一习俗兴起于西周,汉唐时相沿成习。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寓意。后来这一迎春仪式演化为盛大的歌舞联欢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做伴,取意“万象更新”。
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我国汉代就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在唐代,长安每天晚上都要戒严,可一年中有三天例外,那就是元宵节前后,只有这三天晚上准许百姓上街通宵游玩,观赏各式灯火。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了长安城正月十五晚上的热闹情景。
猜灯谜
猜灯谜也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极为流行。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据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编写)
王弘力(1927-),天津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了多部连环画,其中《十五贯》《天仙配》等荣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