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重点]
一、领会文章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激情,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欣赏课文中细腻生动的语言。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王道士在敦煌文化悲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造成敦煌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录音:女子十二乐坊代表作《敦煌》,引出余秋雨关于敦煌文化的散文——《道士塔》。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大家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吗?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余秋雨先生,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协会会长,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文化名人。先生的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先生的散文自成体系,形成一种“秋雨体”,它以《文化苦旅》发端,以《山居笔记》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先生的散文是中国近50年来感性和理性、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有一个跋涉者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因此,秋雨散文是一组特写,是历史文化深处的特写。
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写法。他的文化散文,既有感性的体验叙说,又有理性的思辨、拷问,擅长以动人的文笔抒写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索。《道士塔》就是他对敦煌文化与历史的叙说与拷问。
三、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课文,并思考:
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种感情因何而生?
明确:悲愤。这是由于敦煌文化的流失。
⑵作者为什么对敦煌文化的流失如此悲愤?敦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敦煌——敦煌学。
简介“敦煌”、“敦煌学”(具体内容略)。
3.学生分组讨论:敦煌文化悲剧——谁之过?
点拨:⑴王圆箓
①他是什么人?
明确: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②他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粉刷壁画,敲掉塑雕;出卖文书、经卷、画卷。
③为什么他会犯下这些罪行?
明确:愚昧、无知、贪财。
⑵中国文官
①中国文官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一连五个“没有”,揭示出文官何等的昏庸与无能、腐败和腐朽。而所有“没有”中对应着的“有”,则全是“当政者”最起码的职责。可是,他们却全都是“没有”!
②他们犯下的这些罪行让人们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状况?
明确:官员腐败无能,缺乏爱国之心,自私自利。
③相比较而言,王圆箓和当时那些中国文官,谁对敦煌文化的罪责更大一些?
明确:当时那些中国文官——统治阶级,是这样的统治阶级造就了这样的平民。
⑶外国人
①外国人的罪过是什么?
明确:哄骗,用几句现编的童话换得难以计数、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
②外国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欺骗、掠夺,文化上的霸权主义。
4.小结:王圆箓、中国文官、外国人等三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敦煌文化悲剧。那么你认为这种悲剧就那个时代与社会而言,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学生热烈讨论、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指定一、二名学生回答。)
四、品味关键语句
关键句: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点拨:王道士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悲剧由他造成只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统治下,产生这样的悲剧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五、探求写作主旨
讨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不再是清朝末期民愚国弱的中国,你认为本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什么?
点拨:借古鉴今、警示后人。
六、拓展思考
思考:我们有接受这种警示的必要吗?多媒体显示《民族之魂——汉语言文化》:
民族之魂——汉语言文化(节选)
汉语言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抒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明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悠悠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训机构满街都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提问: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节选,同学们读过之后有何感想呢?
点拨:我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吗?我们在怎样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吗?
七、结语
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曾引用一位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句诗,在此我想用这首诗的结尾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在此,
我谨向世界提醒一句:
从我们这一代起,
中国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
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主要是从热爱、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导致敦煌文化珍贵遗产流失的罪魁祸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分析,深刻认识到反动的统治阶级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才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珍视并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当然,由于课型、课时的限制,对于文章中语言的品味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等,都显得相对薄弱。
[作者通联: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
一、领会文章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激情,学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欣赏课文中细腻生动的语言。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王道士在敦煌文化悲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造成敦煌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录音:女子十二乐坊代表作《敦煌》,引出余秋雨关于敦煌文化的散文——《道士塔》。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大家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吗?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余秋雨先生,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协会会长,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文化名人。先生的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先生的散文自成体系,形成一种“秋雨体”,它以《文化苦旅》发端,以《山居笔记》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先生的散文是中国近50年来感性和理性、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有一个跋涉者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因此,秋雨散文是一组特写,是历史文化深处的特写。
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写法。他的文化散文,既有感性的体验叙说,又有理性的思辨、拷问,擅长以动人的文笔抒写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索。《道士塔》就是他对敦煌文化与历史的叙说与拷问。
三、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课文,并思考:
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种感情因何而生?
明确:悲愤。这是由于敦煌文化的流失。
⑵作者为什么对敦煌文化的流失如此悲愤?敦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敦煌——敦煌学。
简介“敦煌”、“敦煌学”(具体内容略)。
3.学生分组讨论:敦煌文化悲剧——谁之过?
点拨:⑴王圆箓
①他是什么人?
明确: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②他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粉刷壁画,敲掉塑雕;出卖文书、经卷、画卷。
③为什么他会犯下这些罪行?
明确:愚昧、无知、贪财。
⑵中国文官
①中国文官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一连五个“没有”,揭示出文官何等的昏庸与无能、腐败和腐朽。而所有“没有”中对应着的“有”,则全是“当政者”最起码的职责。可是,他们却全都是“没有”!
②他们犯下的这些罪行让人们看到了当时怎样的状况?
明确:官员腐败无能,缺乏爱国之心,自私自利。
③相比较而言,王圆箓和当时那些中国文官,谁对敦煌文化的罪责更大一些?
明确:当时那些中国文官——统治阶级,是这样的统治阶级造就了这样的平民。
⑶外国人
①外国人的罪过是什么?
明确:哄骗,用几句现编的童话换得难以计数、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
②外国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欺骗、掠夺,文化上的霸权主义。
4.小结:王圆箓、中国文官、外国人等三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敦煌文化悲剧。那么你认为这种悲剧就那个时代与社会而言,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学生热烈讨论、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指定一、二名学生回答。)
四、品味关键语句
关键句: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点拨:王道士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悲剧由他造成只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统治下,产生这样的悲剧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五、探求写作主旨
讨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不再是清朝末期民愚国弱的中国,你认为本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什么?
点拨:借古鉴今、警示后人。
六、拓展思考
思考:我们有接受这种警示的必要吗?多媒体显示《民族之魂——汉语言文化》:
民族之魂——汉语言文化(节选)
汉语言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抒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出“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这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明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悠悠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训机构满街都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提问: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节选,同学们读过之后有何感想呢?
点拨:我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吗?我们在怎样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吗?
七、结语
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曾引用一位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句诗,在此我想用这首诗的结尾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在此,
我谨向世界提醒一句:
从我们这一代起,
中国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
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主要是从热爱、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的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导致敦煌文化珍贵遗产流失的罪魁祸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分析,深刻认识到反动的统治阶级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才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珍视并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当然,由于课型、课时的限制,对于文章中语言的品味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等,都显得相对薄弱。
[作者通联: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