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阿凡提的故事》中,人们记忆犹新的不仅有忍俊不禁的笑话,还有阿凡提那裹着缠头,倒骑毛驴的滑稽而幽默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东非的拉穆古镇就是这样一个“驴镇”。数百年来,该镇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驴。
拉穆镇坐落在肯尼亚东海岸,镇上居民约有2万多人。该镇始建于12世纪,是由当地的班图人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商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当时,这个新兴城镇担负着海陆运输中转站的角色,对外输出珠宝、象牙、木材,对内则运进瓷器、香料、服装等工业制品,很快便成为东非最繁华的港口重镇。
拉穆镇至今仍然不通汽车,甚至连自行车和手推车也没有,惟一的交通工具竟然是驴子!走在狭窄曲折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头戴小帽、身穿长衫的男子骑着毛驴绝尘而去,这也成为该镇最有趣的一道景观。据资料记载,驴子并非当地“特产”,而是在中世纪时由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带到这里来的。
肯尼亚各地的驴子很多。不过,多数地区的居民只用驴子驮东西,拉犁或拉车。如果有谁公然骑在驴背上招摇过市,肯定会有人指着鼻子要他“进精神病院检查”。但拉穆镇却不一样,骑着小驴儿照样满世界跑——政府官员乘着屁股上烫着“GK”(肯尼亚政府)字样的“坐骑”下乡视察,而警察局的探员们则跨上烙着“POLISI”(警察)字样的“乘驹”出门办案……有一次,当拉穆镇镇长被记者问及此事时,他也有点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连说“有失大雅”,但继而又称“我们偶尔也乘船”,转而又强调“还是骑驴过瘾”,进而又阐明“游客都喜欢坐在驴背上兜风”。
据悉,拉穆镇约有4000头驴子,它们体型不大,但却非常能干,甚至能驮着游客平安地穿过狭窄的栈道。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小驴儿都认识自己的家门。有时候,顾客在店铺里买东西后,随手放在自家的驴背上,然后在驴屁股上轻轻地拍两巴掌,驴子就会乖乖地把东西送到家里,而顾客仍然在和店里的老板谈论着家长里短。
为保持特色,拉穆镇当局禁止引进现代交通工具——包括带轮子的人力车。因为这里有足够的传统“的士”——毛驴。据说,该镇如今只有两辆汽车,一辆是政府的办公用车,但使用的机会并不多,而另一辆则是救护车。
此外,镇上还设有“驴子医院”,所有生病的驴子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免费治疗,而那些没有吃到母乳的小驴也能在这里得到护理。给驴治病的药品和喂养小驴所用的奶粉、钙粉及维生素等,都是由国际驴子保健协会提供的,甚至这所驴子医院也是在该组织的捐助下成立的。
驴子医院的院长名叫阿布杜拉,曾是当地的一名导游。20多年前,他结识了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斯文森的英国游客。斯文森表示,她是一名兽医,而且从小就喜欢驴子,她此行的目的是对拉穆镇的驴子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后来阿布杜拉才知道,这位女士居然是国际驴子保健协会的主席!
在斯文森和阿布杜拉的共同努力下,驴子保健医院终于建成了,阿布杜拉则被委任为院长。
驴是动物,总有个生老病死。驴死后怎么办呢?别的地方是杀了吃肉,而拉穆镇的居民又是如何对待它们的“的士”功臣呢?
显然,宰杀后卖肉是万万使不得的。前些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曾发生过“挂牛头卖驴肉”的事件,引起了拉穆镇居民极大的愤怒。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拉穆人对驴子的感情很深。在他们看来,驴子虽然是畜类,但其形象是十分正面的。所以不少政府官员在讲话时经常激励自己或号召民众要“像驴子一样拼命工作”。当驴子为人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人们理所当然地要对它表示哀悼。
拉穆人通常要给死去的驴子挖一个很正规的墓穴,然后放入遗体,再撤一些草料和钱币,说一声“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请带走吧”,尔后便可以掩埋了。驴子入土为安后,人们还要在坟头盖上荆棘或仙人掌,以防止驴子的遗体被其它动物挖取吞噬。
拉穆镇坐落在肯尼亚东海岸,镇上居民约有2万多人。该镇始建于12世纪,是由当地的班图人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商人共同建立起来的。当时,这个新兴城镇担负着海陆运输中转站的角色,对外输出珠宝、象牙、木材,对内则运进瓷器、香料、服装等工业制品,很快便成为东非最繁华的港口重镇。
拉穆镇至今仍然不通汽车,甚至连自行车和手推车也没有,惟一的交通工具竟然是驴子!走在狭窄曲折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头戴小帽、身穿长衫的男子骑着毛驴绝尘而去,这也成为该镇最有趣的一道景观。据资料记载,驴子并非当地“特产”,而是在中世纪时由阿拉伯商人漂洋过海带到这里来的。
肯尼亚各地的驴子很多。不过,多数地区的居民只用驴子驮东西,拉犁或拉车。如果有谁公然骑在驴背上招摇过市,肯定会有人指着鼻子要他“进精神病院检查”。但拉穆镇却不一样,骑着小驴儿照样满世界跑——政府官员乘着屁股上烫着“GK”(肯尼亚政府)字样的“坐骑”下乡视察,而警察局的探员们则跨上烙着“POLISI”(警察)字样的“乘驹”出门办案……有一次,当拉穆镇镇长被记者问及此事时,他也有点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连说“有失大雅”,但继而又称“我们偶尔也乘船”,转而又强调“还是骑驴过瘾”,进而又阐明“游客都喜欢坐在驴背上兜风”。
据悉,拉穆镇约有4000头驴子,它们体型不大,但却非常能干,甚至能驮着游客平安地穿过狭窄的栈道。更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小驴儿都认识自己的家门。有时候,顾客在店铺里买东西后,随手放在自家的驴背上,然后在驴屁股上轻轻地拍两巴掌,驴子就会乖乖地把东西送到家里,而顾客仍然在和店里的老板谈论着家长里短。
为保持特色,拉穆镇当局禁止引进现代交通工具——包括带轮子的人力车。因为这里有足够的传统“的士”——毛驴。据说,该镇如今只有两辆汽车,一辆是政府的办公用车,但使用的机会并不多,而另一辆则是救护车。
此外,镇上还设有“驴子医院”,所有生病的驴子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免费治疗,而那些没有吃到母乳的小驴也能在这里得到护理。给驴治病的药品和喂养小驴所用的奶粉、钙粉及维生素等,都是由国际驴子保健协会提供的,甚至这所驴子医院也是在该组织的捐助下成立的。
驴子医院的院长名叫阿布杜拉,曾是当地的一名导游。20多年前,他结识了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斯文森的英国游客。斯文森表示,她是一名兽医,而且从小就喜欢驴子,她此行的目的是对拉穆镇的驴子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后来阿布杜拉才知道,这位女士居然是国际驴子保健协会的主席!
在斯文森和阿布杜拉的共同努力下,驴子保健医院终于建成了,阿布杜拉则被委任为院长。
驴是动物,总有个生老病死。驴死后怎么办呢?别的地方是杀了吃肉,而拉穆镇的居民又是如何对待它们的“的士”功臣呢?
显然,宰杀后卖肉是万万使不得的。前些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曾发生过“挂牛头卖驴肉”的事件,引起了拉穆镇居民极大的愤怒。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拉穆人对驴子的感情很深。在他们看来,驴子虽然是畜类,但其形象是十分正面的。所以不少政府官员在讲话时经常激励自己或号召民众要“像驴子一样拼命工作”。当驴子为人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人们理所当然地要对它表示哀悼。
拉穆人通常要给死去的驴子挖一个很正规的墓穴,然后放入遗体,再撤一些草料和钱币,说一声“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请带走吧”,尔后便可以掩埋了。驴子入土为安后,人们还要在坟头盖上荆棘或仙人掌,以防止驴子的遗体被其它动物挖取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