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a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树芳先生年近八旬,从事文学创作已经五十多年了。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他将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煤矿这块肥沃的土地里,真诚地和身边的矿工兄弟交朋友,深情地讴歌那些不怕艰苦、无私奉献、勇敢坚韧的煤矿工人。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赞许,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始终立足于煤矿,立足于基层,脚跟牢牢地站在现实生活的热土上,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煤矿工人,其作品永远都反映着一个作家对社会变革的深切关注和对煤炭事业的无限深情与挚爱。
  上世纪70年代,黄先生的小说《在48号汽车上》在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汾水》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人们特别赞赏那位女司机与煤矿小伙子的爱情,也崇尚作为高干子弟的李强胜的为人朴实。这部作品情感的浓度和深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力量,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那时候我读高三,班主任叫欧阳先,他也是作家。欧阳老师安排学生会手抄了《在48号汽车上》,然后组织大家传看和讨论。我明白老师的用意:当时我们学校有几个县级干部子弟,不好好学习,经常打架斗殴,还欺负女同学,教导处管不了,也不敢管,老师想利用这篇小说教育一下这几个学生。我是班主席,主持讨论会时确定了讨论的主题——摒弃优越感,做时代的好学生。结果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把我定的主题丢开不谈,纷纷议论女司机的爱情。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大家对爱情似乎很朦胧但又很渴望,所以,《在48号汽车上》在我们学校里很火了一阵。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牢牢记住了黄树芳这个名字。
  黄先生一生从事煤矿工作,他创作的作品大多是反映煤矿生活的。对于煤矿题材创作而言,也许并不算新鲜,但黄先生笔下的煤矿与煤矿工人充满了鲜活的生动形象,其写作无疑属于中国作家关于煤矿的生活的观察视角与写作风格。从他许多有关煤矿作品中对煤矿工人的经历和命运的描写来看,是非常客观和真实的。许多人从农村去当矿工,大多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尤其是建国初期,煤矿的安全程度可以说是比较低下的,矿工的工作环境既艰苦又危险,每时每刻都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黄先生就生活、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与矿工同吃同住,一起下井,一起升井,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所以我们可以想见他在创作时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塑造矿工人物、讲述矿工的故事的。
  2015年11月,黄先生在《山西日报》发表了《那些矿工的岁月之歌》,文章主要描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劳动模范们为了给国家多出煤多贡献,在井下连续上过190个夜班,义务劳动五百多个工作日而不要任何报酬。当年大同矿务局有个叫董二孩的人是个采煤队长,他的事迹曾感动了很多人。黄先生准备采访董二孩,医院有个大夫听说了,就主动把董二孩的病历拿给他看:“我们医院的人都被他感动了,你要好好写写他。”在这份病历上,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左胸两根肋骨骨折,右胸四根肋骨骨折;右臂肱骨骨折。一位矿领导给他介绍:有一次顶板压来,他大喊着叫别人快跑,自己殿后,结果让掉下来的石块给压住了。众人从早班抢救到二班,过了10个多小时才把他从死神的手里夺回来。伤好出院后,领导让他到井上工作,他说:“国家需要煤,我老董不到退休年龄绝不出井。”就这样,他在井下一直干了三十多年,义务献工三千多个小时。正如有人所说,他将自己的生命缩短了不少;然而,我们能算出来,他为国家做奉献的岁月却延长了很多。黄先生饱蘸浓情,以酣畅的笔墨呈现了董二孩的感人事迹,塑造了那个年代煤矿工人的高大形象,在煤炭行业引起了极大反响。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我们的国家由过去大量出煤变为控制采煤,一时间,社会上对煤矿及煤矿工人的评价也颇有微词。黄先生写作《那些矿工的岁月之歌》,目的是向社会呼唤:不要轻易指责煤矿的高危与污染,不要轻易指责煤矿在破坏资源。当年,如果没有煤矿工人的无私奉献,就没有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那些已经写进煤炭工业史册的劳动模范,那些感人肺腑的英雄业绩,已经永久地定格在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史册中。尽管这里面有的人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但他们的精神之光将与世长存。让我们永远记住煤矿工人,永远感念煤矿工人,将矿工那些感人的故事永远讲下去……煤矿工人是为共和国建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
  纵观黄先生走过的文学创作之路,深感他的作品就像是煤矿文学创作的一盏灯,始终照亮着煤矿题材创作的前行之路,始终为煤矿文学的繁荣发展引领着航程。他写的煤矿题材作品,既为推进煤矿文艺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为今后如何创作煤矿题材以及如何书写煤矿工人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思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坚持煤矿现实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使煤矿题材佳作产生时代价值;二是贴近矿工生活,用宽厚的胸怀去歌颂和赞美当代煤矿工人;三是坚持精益求精,把创作煤矿文学精品当成人生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黄先生的创作更是与时代同步,先后发表了《被开发的沃土》《那片米黄色的房子》、《为喝醉的矿工干杯》《大路朝天》等一系列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的优秀作品,其中《大路朝天》引发的反响很大。该书以报告文学形式描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首个大型中美合资煤炭企业的故事。作为一个作家,身临中外合作时期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应该怎样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而发言呢?他采取了冷静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手法,对事件本身和现实本身给予一种充分尊重的创作方式,拉开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来进行写作,把中美合资企业发生的故事写得波澜壮阔、起伏跌宕。这种挥洒自如、豪迈大气的创作与他一向细致入微的创作风格是有反差的,他通过文学叙述的方式来呈现那段中美合作历史,让读者从中看到一种中国人在国家建设中所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
  黄先生对煤矿和煤矿工人是富有感情的,他始终把对煤矿的爱,对煤矿工人的爱倾注在文学作品中,力求通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形式来表现。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强健笔力与硬朗风格,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力量;而他的柔美细腻和人性的温暖,又使作品具有了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最近,黄先生又有新作要面世。这部二十多万字的集子,内容不再是小说、报告文学,而是随笔、散文、书评,涉及社会及人生、人性的方方面面。许多文章都是近两年来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收集起来结集出版。从大量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黄先生这几年并没有闲居在家,而是一直在学习、思考和创作。他把更多关注倾注到了对社会的关注,创作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这得益于黄先生关注社会变革和在变革中对人与事的思考。对一些问题,既一针见血又通透豁达。作家常常在题目中明确点出自己的态度,比如《读书读人读自己》《谈龙马精神》《有光之光依然闪光》《几本书和一个朋友》《在莫斯科寻访历史》等等。在《永记在心的经典之作》中,作家“在静谧和甜美的幸福中穿越了岁月沧桑”,把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感人至深、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通过在一次散步中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车辆与人群,想到人生的奉献与幸福,颇有感慨,于是写下了:“今天,我们重新阅读这篇朴实无华而又温暖心灵的经典作品,会深深感悟到,那种跨越时空的生动画面和感人的精神力量,现在都还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和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场面已经渐渐远去,但这篇历史性经典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懂得任何为社会作出贡献感动了别人的人,都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当作家坐在路旁的树荫下,闻着花园里传来的阵阵花香,看着眼前宽阔平坦的路面上川流似水斑斓闪光的车流和路旁那一片片高耸的楼群,想着那经典之作中的经典妙语,更加百感交加,浮想联翩。他反复问自己:“面对眼前的情景,意识到自己是在幸福之中吗?”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家对人生幸福的认知高度,恰恰让当下人们浮躁的心灵得到了一丝安慰。
  在精心读过黄先生的作品后,我开始认真思考:作家究竟如何在创作中获得提升与进步。窃以为,除了基本功扎实以外,在思想和生活积累丰富的前提下,重要的是必须坚守自己的人生理念,不断地超越自己,对自己的创作风格进行调整和转型,这些都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黄先生写巴金、夏衍、鲁迅、杨绛等一些与名人有关的文章,通过文字来记录这些文化界的泰斗,应该说这是作家在新一轮的反思之后,创作开始升华的化蝶效应。我把黄先生的文学创作划分了三个时期:一个是国家建设时期(即1960年代到1970年代末期);一个是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即19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一个是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即21世纪起始到现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都与时代保持着密切联系,如今,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超速发展时期,作家的创作在转型中的调整也再次获得了成功。
  “文学应该在社会进步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作家又能做些什么?”先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加需要用文学的光芒来照亮内心。”他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作为软实力更需要提升,当今时代,我们只有站在文化的制高点才能充分凸显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扩散力、渗透力,成为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对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如此。”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长篇讲话。黄先生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和有关报道,之后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作为一个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多年的作者,我感到习总书记这篇讲话真是妙语连珠,振聋发聩,高屋建瓴,感人肺腑。越学越觉得受启发、受教育,越学越觉得心明眼亮,真格是方向更明确了,路子更清楚了,对今后的创作也更有信心和力量了。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黄先生这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呢?我想这是他对人生幸福与奋斗的理解而选择的一种追求,是他即将要步入人生第80个年头的时候,从内心升起的无尽感动。当他在中秋月夜独坐书房遥望空中那轮明月的时候,当他在新春佳节站立窗前感受那一束束礼花升起又落下的美丽之后,我们可以强烈地体会到作家历经沧桑那种成熟与复杂的心境。他一定是感受到人世间幸福时光的宝贵,促使其以不可扼制的巨大激情来进行创作。这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将“心血当作墨水”的真情流露与喷发,是以艰苦的劳动来换取人生快乐与幸福的憧憬。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酬乐天咏志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说,不要说日暮时分已晚,洒出的晚霞仍映红了整个天空。黄先生就是这样。他本着对矿工的真挚感情,本着对文学的无限热爱,把文学创作当成了一生的事业、一生的追求,到了晚年仍然孜孜不倦地耕耘、跋涉……
  我们要向黄先生学习。有志向的人在奋斗与追求的道路上是永远不会停留的,只要我们坚持追求,生命旅程的寂寞就可以铺成一片蓝天;只要我们听从内心的召唤,我们的明天就永远充满希望。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或许从事过不同的职业,然而总会有一种职业、一些经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刻下深深的难以抹去的印痕,成为生命历程中弥足珍贵和非常重要的部分。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走出校园,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近三十年漫长的时光里,我从事过农场打工仔、矿工、企业宣传干部、电视台编导、报社记者、专业创作员、政府机关公务员等近十种职业。这些职业大部分与自己所热爱的文学和文字有关,但在我职业生涯甚或人生历程中留下深
期刊
生命的旅程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没有返程的票,  这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重。  没有安全,生命便无比脆弱,  没有安全,企业将举步维艰,  没有安全,社会就动荡不安,  安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安全,是一颗心,  只要你时时留意周遭,  就能享受生活的温暖,  幸福美满永远为你奏响。  母念、夫惦、娇儿盼,  回家时仍是一个完整的你,  你是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太阳,  你是我心灵休憩宁静的小巷, 
期刊
每每想起幺爷,我总是能想起鄂西箬竹。鄂西箬竹也称为簝竹,是我们鄂西特有的物种。它生长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之巅,温暖之地水土不服,低山和半山根本就看不见它们的身影。然而这个倔脾气的鄂西箬竹却非常一般,单株来看,它们的身高一般只在三十到九十厘米左右,根本没有超过一百厘米的,“挺拔”那样的字眼根本与它不沾边。矮小、普通,一无是处。因为它们的直径只有二到四毫米左右,空腔不到一毫米,竹节也只有七到九节左右,
期刊
一  秋阳炸出满世界温柔的金光,为大地万物增添光辉,空气里飞舞着无数金银色的尘粒,人们都无视它存在,仍感到阳光的温暖和舒心惬意。那天生产队长吃过午饭照例来到村当街,身上穿着旧得发黄的白衬衣,高高地挽着袖口,双手松松地背在后面,头上勒着白毛巾,在后面绾个翘尾巴结,阳光将他的眼睛照得虚眯着。他站在那个高土埂上望望周围三五成群散站着的人一言未发,最后目光落在左腿有点儿微跛的中年漢子身上说:“瘸子,今天你
期刊
生命是如此的来之不易  从第一声啼哭到蹒跚学步  我们离开母亲的搀扶  在亲人的叮咛下摇摇晃晃地  开始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  生命成长的历程里  我们不难发现  生命的来之不易,才显出  生命无与伦比的美丽和可爱  生命的美,生命的可爱  需要我们的珍视  如果不珍视短暂的生命  不好好把握健康的身体  她便飞逝了  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珍惜  珍视生命,关爱生命  就是对亲人的爱  对企业
期刊
纪录类优秀摄影作品率先亮相  由国家安监总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安全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近日结束,主办方近日通报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和作品评审结果。  这个历时近一年半的活动,由中国煤矿文联、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部承办,12个产(行)业文联(文协)协办。活动从2015年2月正式启动到2016年6月结束,充分发挥了文联、文协组织基层辐射面广、联系作者密切的优势,共征集文学、歌曲、舞
期刊
伴着第一声,最清澈、不掺喜怒哀乐的哭声,  一个沉睡、无梦的灵魂被轻轻唤醒。  慈爱的父母,给了我们最平实真挚的祝福:  我亲爱的孩子,你一定要健康、平安、幸福。  我,你,他  生命的小船缓缓驶向远途。  如果,承载生命的海洋风平浪静,  那样,我们都能拥有一段圆满的航行。  然而,生活的赠与偶尔也潜藏着变数:  疾病、伤害、地震、火灾、各种事故  一幕幕意外的伤残和离开,  我们禁不住感慨——
期刊
申祥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把事给惹下了。  那是初秋的一个晌午,日头白亮亮的刺眼,申祥端着茶缸子哼着秦腔去村口的老槐树下转悠,一副慵懒的神情。绿荫满地的老槐树下是申家堡的信息中心,村里村外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在那儿都能知道。当时,只有张万能和王二福坐在树下石头砌的台阶上扯闲淡,俩人为什么事争得红脖子涨脸,见申祥来了,便噘起嘴缄口不言了。  一个留寸头、戴眼镜的年轻人手里提着公文包来到老槐树下,热情地和他
期刊
面前这幅书法作品,墨香犹然。我焚香沐手,盘腿打坐,静静地细细品赏。  这是一幅四尺长条,右上角一枚图章尤引人注目,细品之则夺人心魄:图章下部为一写意吼狮,象征佛法威严;中部佛心如灯乃佛光普照之意;上圆喻法力无边,内有写意肖像——“三位一体”融为禅坐之佛,令人默然,肃然,安然,真可谓苦心孤诣,匠心独运。右下角款识:佛历二五五六年大暑,晋韵斋大耳居士郭峰沐手。下有一印章:正峰居士——为圆霖法师所赐。此
期刊
听安全演讲  列举的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故  黑色的阴影从话筒的回音中  烟一样飘来,钻入听者的记忆  有人还在责备自我素质低下  不知丢失的责任心是否找回  听者保持静默  演讲者的语调由轻至重  字词句阐明的是一个真理——  积累的安全不够用一次违章来归零  恐慌的汽笛参着寒风  重新灌入听者的耳朵  轰鸣出悲哀的哭声  “安全”两个字  在演讲者的口中来回复制  树叶一样落在人们心中  此时此刻
期刊